分享

医易同源,源在哪里

 超然姐姐 2021-11-16
     超然

超然脱俗  不畏世俗真性情

卓群洞见  无涯学海泛舟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周易》的自然哲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影响巨大,自古即有医易同源之说。


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确如此。

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药物归经、药的升降沉浮、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学说等,都与《易经》有深厚渊源。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它来源于《易经》,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详尽的发挥。

“医易同源”的原理在于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例如,对于阴阳思想,《易经》中主要作为自然哲学范畴使用;在《黄帝内经》中,阴阳既是哲学范畴,又是医学范畴,是哲学范畴与医学范畴的巧妙统一。《内经》对《周易》的阴阳学说中蕴含的阴阳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相协相调的思想作了更系统明确的表达,并结合医学实际作了新的发展。


《易经》自古即称为“天人之学”,列为“群经之首”。以其独特的象数和义理,以简驭繁,鉴往知来,探讨天道人事之演化兴衰。《周易》的“易”字,有至少三重含义:“简易、变易、不易”,其中主要的内涵当为“变易”。这告诉我们: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正是由于“变易”才能不断推进并优化整个自然界,并使得大自然得以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同样,中医很早认识到人体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疾病的诊断学上,中医更是针对疾病的变化做出了灵活的界定。比如伤寒论中,就把疾病的发展,按照病位的不同,区分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这六经。疾病基本上是按照这个顺序不断向内演化,但是又不是一成不变。


历代医家在临证实践或总结医理时往往以易言医。许多中医理论来源于《易经》,或运用易学原理加以印证阐发。中医从《周易》中吸取营养要素,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