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故事:郭玉诊脉

 苏旺0 2021-11-16

郭玉诊脉

皇帝患病,历来都要征召名医诊治,在诊治过程之中,免不了会进行一些交谈或讨论,但载于文献者甚少。撷取于历史文献中东汉郭玉与皇帝的对话,可知郭玉不仅医技精湛,敢于直言,对话中也不乏治国之道,可见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东汉和帝时,郭玉任太医丞,切脉诊病,言之甚验;施针灼艾,疗效极高。和帝深感其技之神,便决定亲自考核他一下。于是挑选了宠爱的侍臣中与宫女手腕差不多的一人和一名宫女,杂坐于一个帷幕中,各伸出一只左手和右手,乔装成一个人,让郭玉诊脉,并询问患的是什么病。郭玉按脉以后十分诧异,觉得非一人之脉象,便直言相告:“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和帝听后赞叹不已,认为郭玉的医术的确是名不虚传。

郭玉不仅在宫廷疗病,而且也不辞辛苦为劳苦大众治疗,《后汉书》上说其拯救大众,不分贵贱,不问贫富,一视同仁,“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故深受百姓的爱戴。但郭玉在治病中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他凡是治疗贫苦老百姓的疾病,无不随治随好,应手而瘥。可是当他医治达官贵人时,情况却大不相同了,疗效不很理想,甚至“时或不愈”。有一次,和帝叫一个权贵病人穿上破旧衣服,和仆役们杂在一起,然后请郭玉针治,郭玉只给针了一次,那个病人的病就治好了。和帝便问郭玉,为什么同样是治病,你给贫苦人施治效果很好,而给富贵人疗疾效果却相差很远呢?郭玉答道:“医生给人治病必须有充分发挥他聪明才智的条件,才能做到诊断正确,治疗适当;施针灼艾,运用自如。人的肌肤腠理十分精微,调整气血的方法也非常巧妙,针刺艾灸,关键在于手法,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毫芒之间,一不经心,就会发生差错。施针时必须凝神用意,手脑并用,其中的奥妙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为什么给权贵治病效果总是不大好呢?因为那些达官贵人养尊处优,不时的盛气凌人,他们颐指气使已成了习惯,医生怀着惶恐惧悚的心理给他们看病,治疗起来顾虑重重,就会产生四大难处。哪四大难处呢?他们只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医生,认为在治病方面自己也要比医生高明,一意孤行而不遵医嘱,此为其一;饮食起居没有规律,膏粱厚味,不晓调理,此乃第二;身体羸弱,经不起充分和足够的治疗,这是第三;四体不勤,好逸恶劳,从来不锻炼身体,气血瘀滞,经脉不通,这是第四。加之针刺深浅有分寸,意志调节有奥旨,施针时机有忌宜,这些都是医生匠心独运的。如果医生怀着畏慑恐惧的心理,小心谨慎有余,充分施治不足,思考问题拘束,治疗意志动摇,信念不足,施治不力,又怎么能对付复杂的疾病呢?这就是对达官贵人之病疗效不太好的根本原因”,和帝认为他回答得很正确。

   郭玉的这番话寓意深刻,十分耐人寻味,至今读来仍有一定的哲学内涵,对于病人求医和医生的诊疗均有借鉴作用,很值得医生和病人深思。郭玉的“四难”与扁鹊的“六不治”以及《内经》中“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必无功矣”之论一样,对后世均有重要的教育和参考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