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巩很生动的七律,熔铸了俗语谣谚,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江山携手 2021-11-16
诗歌创作追求生动形象,也要注意各种修辞手段。但是即使是同一个主题,由于作者的身世经历不同,也会让诗人们在立意、选材和炼字造句等方面风格各异。
有些名作气势磅礴,充满浪漫情怀;有些佳篇清婉秀丽,尽显婉约风尚。但也有一些诗人喜欢采用俚语民谣,却显得很接地气。下面介绍曾巩很生动的七律,熔铸了俗语谣谚,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冬夜即事宋代:曾巩印奁封罢阁铃闲,喜有秋毫免素餐。市粟易求仓廪实,邑尨无警里闾安。香清一榻氍毹暖,月淡千门霿凇寒。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
曾巩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平实易懂,又蕴含深意;他的诗歌寓情于景,笔调细致。宋神宗熙宁五年初,曾巩由越州通判,改任齐州知州(今济南),第二年秋天又到了襄州担任知州。
本诗作于熙宁五年冬,作者当时54岁。诗人治理州政取得了一些成绩,他看见百姓们安居乐业,田地里丰收在望,于是赋诗表达欣喜之情,也表现了作者致カ政事,关心民生的思想。
诗的大意是:办完公事,封好官印,可以偷得一会闲散。幸喜有点政绩,免得白吃了官饭。市场上粮食好买,仓库都已装满;城中听不见狗声报警,乡村里也还算平安。床榻上毛毯清香又温暖,千家浴着淡月,树上冰花透着寒意。听说这冰花预示着丰年,提过灯笼、卷起帘子,仔细观看。
作者刚上任时勤于公务,根本顾不得休息和娱乐。等到一切都上了轨道,很多大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剩下的一些小事就让那些小吏去做,自己终于可以稍微喘口气。
古代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的地方称“铃阁”,只要有异常情况,属下就摇铃呼叫,所以叫铃阁;秋毫,这是作者自谦功劳很小;素餐,指白拿朝廷俸禄。
作者在首联抒写自己完成了公务、收起官印之后,心中倍感轻松闲适。作者也因有机会能为国尽一点绵薄之力,而没有尸位素餐,欢喜之情油然而生。
诗人这段时间虽然非常辛苦,但效率很高,加上地方百姓比较淳朴,身边的干部队伍也很得力,大家齐心合力,很快就将工作打开了局面。曾巩看见仓廩充实、里闾安定,心中洋溢着一任父母官的欣慰之情。
“邑尨(méng)”,指一种多毛的看门狗,因为知州管理有方,从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生活安定,治安很好,根本不需要警卫。可见北宋的百姓们还是非常幸福,也因为遇到了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父母官,可以安居乐业。
诗人心情畅快,又转而描写看见的场景,“香清一榻氍毹暖,月淡千门霿凇寒。”作者用房间里“一榻”之小,与室外“千门”之大进行对比;又用卧室中“氍毹”之暖,与门外“露凇“”之寒进行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安逸。
氍毹(qú shū),指毛织的毯子;霿凇,是在冬天里雾气结成的冰花。颈联综合运用视觉和嗅觉,同时“香清”是实写,“月淡”是虚写,场景也在室内外进行切换,委婉地传达出作者对丰年的期待。
诗人思绪万千,毫无倦意,却“更回笼烛卷帘看”,似乎立刻就想亲眼目睹一幅幅丰收的场景。虽然屋外寒风凛冽,可是作者内心却觉得暖暖的,仿佛正燃烧着一团火。
曾巩的这首七律描写生动,作者采用多种描写手段,展现了诗人在冬夜里的感受和心境,也突出了一位心系百姓、责任感强的地方长官形象。作者非常注意熔铸俗语谣谚,增加了作品的形象性。
曾巩虽然有宰相之才,但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不过作为一位文学家,他却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也许远离朝堂正是他福分,可以规避仕途风险,也能安心地进行创作,更能为百姓们做点实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