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州各个乡镇名称的来历!你都知道吗?

 刘沟村图书馆 2021-11-16

第一类以姓命名。

这些多是因元末战乱,邓州地区人烟稀少,明初从各地迁居而来,以最先居住者的姓得名。这里面又分为三类:

一是称“营”。军屯者的居住地多以“营”命名。史志记载,明初邓州设守御前千户所,据相关史料关于军屯分布的记载:邓州有南阳卫屯田12处。邓州城中有韩营、刘家营、闫营和杨营等军营驻地,他们与平民共同生活,形成“兵民混居”的居住模式,些名称逐渐成了军屯聚落的村名,有的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发展到后来可能就成为一种村庄命名方式了,此类乡镇有小杨营镇、裴营乡、陶营镇。

二是称“集”。因交通便利而形成交易的集市。以集为命名方式的乡镇有赵集镇、刘集镇、高集镇、夏集镇。

三是称“庄、楼”等。以以前大户人家居住的庄园、高楼命名。以此类为命名方式的有罗庄、桑庄(以前的元庄),张楼、孟楼。

四其他。彭桥、腰店、林扒。

第二类以古驿、古衙命名。

是官道上的驿站或机构,有穰东(驿)、白牛(驿)、都司(衙)。

第三类以地理或景观命名:

构林(林地)、十林(林地)、厚坡、汲滩、杏山、林扒、香花,九龙。

第四类以水利设施命名:

古代兴修的堰塘、水渠等水利工程,如龙堰、文渠、九重。

1
罗庄镇
罗庄镇因明代罗姓最早居此,称罗庄店,后简称罗庄。


古迹虎遥城:在今河南邓州市西北六十六里南古县村。唐武德二年 (619) 移新城县于虎遥城。即此。
2
汲滩镇

古邓州四大镇之一。汲滩镇因湍河东流,急转而南,至后湾有赵河汇入,水流湍急,形成急流险滩,称“㴔滩”。明初,焦、廖、孙、刘等姓来此经商,渐成集镇,镇以滩名,明中叶,商人忌“㴔”,改为“汲”。


3
穰东镇
古为涅阳(在古涅水今赵河之北得名),至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把涅阳改为课阳,唐贞观初年,废去课阳,改为驿馆,归邓州(今邓县)管辖。因为它在古穰县(今邓县)之东,所以叫做穰东驿,从此涅阳就变成穰东。


4
孟楼镇
孟楼镇因清初,孟姓由邓州城东的湖堰村迁入,建有楼房,称孟家楼,镇以楼名,简称孟楼。 
又一说,相传清朝同治年间(1862年至1875年),有一位姓孟的铁匠在铁匠铺旁搭了一个包子店,他卖的包子料全味美只三文钱一个,当买包子的人掰开一看,里面夹着两个一文的铜板,所以过往的客人都喜欢到孟家吃包子,随即他的铁生意越做越好,发了财,盖起了一座小楼,人们就称孟楼。


5
林扒镇
古邓州四大镇之一。林扒镇因明初,林姓由福建省迁入开店,称林家店,又因四周广植刺笆,易名林家笆,后称林家扒,简称林扒,故此得名。
林扒镇,古时称“邓林镇”。《山海经》上有则神话故事,叫《夸父追日》,说在上古时候,漫天乌云蔽日,地上一片洪水,很少见到光照,偶尔出一次太阳,很快又被西山吞没。有位叫夸父的英雄,决心把太阳拴住,让光明常留人间,他决定追赶这个太阳,他在追赶太阳的路上,口渴了,就在黄河和渭河里喝水,黄河和渭河的水不够他喝,他准备到西海去,可是,他还没有到西海,就被渴死了,他的手杖,丢在半路上,化成了后来的“邓林”。


6
构林镇
构林镇是邓南门户,因南宋时,该地构树成林;岳飞曾在此抵抗金兵,称“构林关”,后成村后,取名构林,构林镇以构林村得名。


7
十林镇
十林镇因相传,该地曾有一绵延十余华里的树林,称十里林;明、清设驿站,称十里林铺、十里林店。建村后因驿站得名,简称十林,俗称十林街。后简称十林,故名。
邓州古称“邓林”,上古时期是一片原始森林,境内多有以树、林命名的地名。例如:十林镇的宋岗往北与内乡的灵山、宝天曼原始森林一脉相连。


8
张村镇
古邓州四大镇之一。因姓氏得名,张村镇因相传宋代前,即有张姓在此居住,故名。张村镇古迹有南北朝彩色画像砖墓、汉代霍去病、贾复、窦宪三位“冠军侯”的家园冠军城遗迹。

9
都司镇
都司镇一带明至清代前称桐柏店,因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6年)设置统领训练绿营兵的都司衙门,兵员约五百余人,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营。因此衙得名。
都司为清代绿营军官,武职正四品。位于参将、游击之下,守备之上。与参将、游击相同,可充营的领兵官,掌防汛军政。有的则充副将的中军官,综理一协之军务。分为陆军都司及水师都司。

10
赵集镇
赵集镇因明代,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居住,渐成集市,故名。
赵集镇境内有明代关帝庙、清代龙兴庵、举人桥、舜友遗址、汉堤遗址等古迹。

12
刘集镇
明初,刘姓兄弟三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后发展成集市,取名刘集。
刘集镇古迹有汉太守召信臣主持修建的著名的钳卢陂水利工程故址、王堤村南100米处有钳陂寺旧址,焦坡村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烈士纪念井。

13
彭桥镇
据传,明代中期,彭姓从江西临江府新愈县迁此建村,东靠排子河。清初在河上建彭桥,镇以桥名。

14
白牛镇
白牛镇因东汉建武三十年(54年),封赐子嵩为白牛侯,在该地置白牛侯国,后称白牛邑。明、清设驿站,称白牛店、白牛铺,简称白牛;镇以村名。

白牛的传说:西汉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在今白牛街处搞“九江汇流”。一次夜降暴雨,九江弥漫,眼看就要泛滥成灾。在这危急关头有人看见夜雨中有只巨形白牛,怒吼着用头撞开九江堤坝,及时泄掉洪水。人们要去找那白牛时,白牛却不见了。洪水过后,在九江渠口处,汇成大深潭,潭周围一片沼泽。因无力架桥,过往客商常常被阻。后来,人们发现一位银发垢面、衣着破烂的老翁从容背驮行人过潭,日久天长,老翁现了原身,是一头大白牛。后来,人们将此地取名“白牛”。

15
腰店镇
明初腰姓人家迁入开店,名腰家店,村以店名,简称腰店。


16
九龙镇
九龙镇因清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境内有集市,九家商户经商,门前均挂龙图案为招牌,故名九龙。


17
文渠镇
文渠镇因境内有一条水渠叫文渠而得名。 
明嘉靖(1522年至1566年)以前,文渠地处湍河爬鱼河交汇处,水文条件很好,从长江来的帆船可以直达文渠,因此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现文渠街一隅以“曲河浦”名之。但自元朝以来文化一直不怎么发达,文人贤士也鲜见有出者,邓州知州认为这是一大缺憾,到武当山祭祀之后,对庙祝说出了原委。庙祝捋须笑道:灵山秀水绕道而过焉能人杰地灵?知州大悟,忙回乡令人开渠。并特别上书朝廷诏告天下称此渠邓州以西段为“文渠”,自此“文渠”一名沿用至今。


18
高集镇

高集镇因清初,高姓兄弟二人由赵集镇堤南高村迁此定居,后成集市,故名。另一说,高集地处高岗,地势较高,意为“高处的集市”,据老辈人讲,以前空气质量好,夜晚从高集可俯看到邓州城的点点灯光,宛若盆中星河。

19
夏集镇
夏集镇因明初,夏姓百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清顺治年间(1638年至1661年)成集,故名。

20
陶营镇
陶营镇因明中期,陶姓人家于境内建村,故名。


21
小杨营镇
小杨营镇因明初,杨姓兄弟俩迁入,分建南、北二村,老二居现小杨营镇一带,取名为小杨营。


22
张楼乡
张楼乡因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渊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建楼,故名。


23
裴营乡
裴营乡因传明初时,裴玉自山西洪洞县迁入建村,故名。


24
龙堰乡
龙堰乡原名白落堰,境内曾有回龙寺,改名龙堰。
白落堰原名白米堰,“堰”是让水结束流淌,停下来休息的土坝,本意是用来拦河蓄水的设施。古人修堰种稻。故名。
1995年,中共白落乡党委决定更名白落堰为龙堰,报省政府审批。因白落堰有远近闻名的廻龙寺,加之迂回曲折的刁河宛若游龙,于是结合廻龙寺的“龙”字和白落堰的“堰”字,更名为“龙堰”。


1
厚坡
古邓州四大镇之一。原名槲叶坡,简称槲坡,讹传为后坡,后改称厚坡;一说早年此地有一姓海的人,京城当门卫,称海士卫,待人宽厚,死后葬此,茔地如坡,人称厚坡。


2
九重

古人在这里兴修水利,建有九重水堰故称九重堰。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资料都将该地称为九重堰。近代声称是蒙古人的后裔在此修建九重院而得名之说实为误传,这种谬传是因堰和院的读音近似造成的。

古代为九重堰(即《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第449卷/南阳府山川考/记载的九重堰在邓州西)

3
香花

香化镇距邓州约30公里,镇所在地原属厚坡。相传清末,此地有一位姓王的居住,因善做竹器而名扬远近,故称此岗叫王蔑匠岗。解放后,当地人民为欢庆胜利,以王匠人房子周围种植的香花刺取名香花岗。1960年丹江大坝完工,原李官桥公社将被淹没,在此建香花镇。(当时此地属邓县厚坡公社赵庄大队,后经南阳地委批准,将赵庄划割淅川)

25
古城街道办事处
因邓州古城而得名。
26
花洲街道办事处
因辖区的花洲书院而得名。
27
湍河街道办事处
因湍河系邓州的母亲河而得名。
28
杏山旅游管理区
因域内的杏山而得名,有杏山省级地质公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