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城乡村采风】采风刘河村

 锦溪苑 2021-11-16

采风刘河村

泽州大地上的一曲绝唱

 ★ 刘庆庆

十三太保聚龙温,

饮水豪猪亦断魂。

黄土开窑多铁匠,

碧流绕殿尽仙尊。

一川果木丰甘至,

独臂军功壮志存。

人觅躲兵踪迹处,

锦鸡迎旭唱山村。

刘庆庆题



刘河村,村东有一道长流水,传说为刘姓建庄,故名。后有常姓兄弟来到这里,后渐有宋、孙等姓。今137户,360余口人。过去从西洼到二十里铺一道高处边有房,称千家岭。因战乱民众四散,由红花掌(红土地)的长坡来到刘河,打窑居住,窑洞有四五十孔。老四门的兄弟三人。而刘姓到“躲兵洞”才得以生存,后远走他方。在南山陡峭崖壁上有寨,俗称寨上。十来亩大,有二层宏阔窑洞,构筑复杂,称躲兵洞,内有碾磨,传为明时建。刘河则在沟底。

于村仰望周边有十三个山头围住,也称十三太保,这里形成小盆地,村东北开始往南、西转为伊侯山(远望)、鸡家山、滩坡山、西洼岭(远望)、老猪山(远望)、庙坡山、神树坡(南坡山)、红花掌山、西圪脑、北岭山,一个山一个洼,形成一个掌,下面一道沟,沟里面是河。

村东河就是刘家河,上游有奇观水帘洞,石头下流水。尽头有黑龙泉水,这里有深洞,东口那可以进入人,下面有石潭,里面水声叮咚,此水传说左中右味道不同,分别为苦水、咸水和甜水,长年不枯竭。此石潭水叫黑龙温,俗称有水聚起来的地方叫,即了一池水。据说里面有黑色蛇,故名黑龙温。其下百米有泉水涌出,流进一石井中。以前河道很宽,水有半人深,哗哗而流。现今仍有涓涓细流,沿耕地流淌,耕地上的农作物生长茂密,郁郁葱葱。河上旧有龙王庙。这种景观在附近是很罕见的。

刘河村位于山洼地带,四周群山环抱,村边常流河,盆地式小环境,因植被茂密,土壤深厚,水流雾聚,冬暖夏凉,形成小气候,非常利于农业生产,种什么长什么,历为产粮大村,有“米粮川”之誉。果树品种繁多,是物产富饶的米粮川。有耕地原有840余亩,后开发400余亩,计1200余亩,但实际上更多,因山大坡广,集体化时期售粮最多。自然环境的优越,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优良的生活空间,十分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使得该村成为了远近知名的长寿村。

副业手工业,主要有打铁,集体化时有铁业社,私人有打铁作坊,集体有几个大炉。传统手艺黑行的铁匠、铝匠、铜匠,手工艺有编笊篱,生产犁耙等生产生活用品。木匠做风箱是一绝手艺,晋城一带的风箱都产自这里。集体化时期把这些能工巧匠都组织起来挣钱成为副业,交2元记一个工,分配一工1.03元,比周边大队三四毛钱多很多。

刘河村的村民自古崇文尚武,这里有光荣革命传统,战争时期踊跃参军,和平时期积极入伍,留下了许多父子兵、兄弟兵、爷孙兵、祖父子孙代代兵的美谈。著名的是抗战时参加革命的有游击大队的宋光华,解放后任开封市副市长。常洛替为三等残废军人(他认为三级比一级多),常志发失去右臂,有抗战时奖章和文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直升飞机降落在南山岭,据说是寻找战争年代在此牺牲的一位将军,飞了几天无果而返。

村大庙叫三教堂,山门走马板书“翟昙寺”,翟昙即“乔达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姓氏和尊称。大殿塑释迦摩尼、老子、孔子金身彩塑。石案上摆了好几根硕大的荆疙瘩烟袋,陪同的常仲恒说,用它吸烟下火。我正上火呢,就吸了一烟袋锅,呛得直咳嗽。石案两则山墙内嵌古碑四通,为乾隆二十八年(1763)《创建三教堂碑记》,其言:“窃  窃尝谛观默验而叹神人相与之故,信而有征”。盖人必赖神以为依,而神亦恃人以为托,故立庙以栖神,人为之,实神为之也。今凤邑之西有刘家河,其村来脉自伊侯山始。居民沐耕莘之遗风,承知觉之雅化,习尚淳庞,土田沃泽。中有善士等善心顿起,不惮勤劳,欲创建三教堂以为一乡之镇。又苦于无费,因从众相商,照地亩均派以鸿基。工厥后,庙貌辉煌,榱题壮观,则神之栖托有自,而人之展敬有所矣。庶可以永获神庥,而饶裕较胜于前乎?…… ”余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刘家河创建三教堂正门七楹勒碑铭记》、清嘉庆二年(1797)《刘家河合社建修三教堂东西碑记》清咸丰元年(1851)(增修社庙榜庭照壁两院碑记)。

村里还可见废弃的窑洞,有的二三层,老宅有几座不错,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但人很少,都搬到岭上了,墙壁上的绘画色彩斑驳,讲述着历史的烟尘。大家说,如果有艺术家想在静谧优雅的环境进行休闲创作,这里是不错的选地。

这里也有很多传说故事,就说到老猪山就是和西上庄五门、山西底相连的一座山,陪同我的常积善说,那老猪经常来我们这里喝水,有一次我们一吓唬它,他就不动了,至今还在这里卧着呢。我说,真是真的吗?他手一指:那不是吗?有鼻子有眼的。接着他竟然不辞辛苦攀爬上山,在草丛灌木掩映的一块巨石边为我指了起来:这是猪头、猪鼻子、猪嘴……嗬!真还是有鼻子有眼的让我开了眼界,老猪山名不虚传,这有一头猪啊。

有诗曰: 

十三太保聚龙温,

饮水豪猪亦断魂。

黄土开窑多铁匠,

碧流绕殿尽仙尊。

一川果木丰甘至,

独臂军功壮志存。

人觅躲兵踪迹处,

锦鸡迎旭唱山村。


小注:

刘河村四周有十三座小山岭,人称十三太保,村东北泉流成河,上游最著名的是黑龙温,为深洞石潭,水分三味,内有小黑蛇;温:乡音,为聚水之处;老猪山之猪来河边饮水,化为石猪藏于河畔,其嘴眼耳鼻露出,栩栩如生。

此土厚多窑洞,人能多铁匠、编织匠及木匠等,集体化时组织起来是副业队;刘河为长流水,碧水至今涓涓不息,绕过村大庙三教堂,内彩塑金身儒释道神圣,其中山门走马板书“翟昙寺”,翟昙,翟昙即“乔达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姓氏和尊称。

村地形为小盆地,形成小气候,地广物阜,漫山多个品种的果木,五谷连年丰产,集体化时是交公粮大户。有红色传统,抗战随宋支队,解放战争时参军者有多位伤残军人,其中独臂英雄,留奖章、文书,今当兵从亦岁岁不断。

村西南陡峭崖壁上有寨,有二层宏阔窑洞,构筑复杂,称躲兵洞,内有碾磨,传为明时建。村东北临村一山为鸡家山。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1]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2-5]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6]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4]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