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创意农业、农产品研究脉络梳理与展望
2021-11-16 | 阅:  转:  |  分享 
  
创意农业、农产品研究脉络梳理与展望梁文卓?1,?侯云先?1,?王琳?2,?张莉?1?摘要: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受益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的快速推进,创意农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农产品加工与发展模式创新视角对创意农业进行了内容梳理,通过对比
特色农产品和创意营销的定义,对创意农产品进行概念界定;其次,对国内外创意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归纳与分类;然后,基于经济、文化、资源和政
策4个视角对创意农业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介,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关键词:创意农业?创意农产品?
概念?发展模式?TheFrameworkConstructingandOutlookoftheResearchon
CreativeAgricultureandAgriculturalProductsLIANGWen-zhuo1,?H
OUYun-xian1,?WANGLin2,?ZHANGLi1?Abstract:Astheknowledge-dri
veneconomyeraiscoming,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developsin
ahighspeedinChina.Andthecreativeagriculturehasstepped
intoafasttrackofdevelopment.Basedonthepreviousachieveme
nts,thisstudysortsoutthecontentsofthecreativeagricultur
efromtheperspectiveofagriculturalproductsprocessingandth
einnovationofdevelopmentmodes;itdefinesthecreativeagricu
lturalproductsbycomparingthenotionofcharacteristicagricul
turalproductwithcreativemarketing;itcompletesandclassifie
sthecreativeagriculturebyreferringtothedevelopmentmodes
athomeandabroad;italsoanalyzesthedrivingforceofcreativ
eagriculturefromtheperspectiveofeconomy,culture,resource
andpolicy.Theauthorevaluatesthepreviousachievementsandfo
recaststhedirectionoffutureresearchonthecreativeagricult
ureandtheagriculturalproductsatlast.Keywords:?creativeagr
iculture?creativeagriculturalproducts?definition?developmentmo
de?一、引言多年以来我国农业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二连快”,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
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我国农业发展正面临着成本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资源条件高度紧张等严峻挑战。为此,中共
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于2017年2月5日印发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
干意见》为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明确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的阶段目标,强调了“大力推进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农业部、发改委
等九部门也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
色产业体系”的具体目标。为响应国家号召、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北京市也出台了相关指导文件,《北京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十三五”
发展规划》(2015—2020年)指出:“重点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高端产业,以注入文化元素等手段,改造提升现有农业产品”。近年
来,我国经济虽增速强劲,但也逐步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经济新常态。农业经济凭借其规模总量巨大、市场体制完善、发展前景良好的
自身属性,一直以来都受到政府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审时度势,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
首次明确要求促进三产融合互动。经济新常态下促进三产融合互动,不仅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三农”政策
的最新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全球发展,创意浪潮席卷而来,创意产业为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推力,为发展中国家实现
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林炳坤等,2013)。[1]依托于创意产业的强劲发展,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知识经济等各种经济形态交
错和混合的时代背景下,创意农业逐渐在实践中发展起来(厉无畏等,2009)。[2]创意农业是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它的出现为提升农业
生产制造水平、开拓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经济多元化增长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创意农业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
对创意农业及创意农产品的概念、分类、发展模式等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理论支撑。二、相关概念梳理1998年
11月,英国政府文化体育部发布了《创意产业图灵报告》,这是创意产业作为专有名词第一次出现在文献资料中(厉无畏等,2006)。[3]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创意产业迅速成为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塑造国际形象的主要途径(王志成等,2007)。[4]被誉为创意产
业之父的Howkins(2002)也曾提出,创意产业将是新一轮全球化经济竞争的重点。[5]2-5受到Howkins的启发,学者们针
对创意产业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大量研究,其中就包括:创意思维与农村节庆的关系(JodieG,2015)[6],日本农村地区文化和创
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GotoK,2010)[7],英国创意文化产业在农村的推广与应用(BellDetal,2010)[
8],英国西威尔士地区农村创意经济特征(KneafseyMetal,2001)[9],创意经济项目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Fle
mingR,2009)。[10]由创意产业衍生而来,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意农业产业,一直以来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一)
创意农业概念梳理创意农业在我国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对于创意农业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针对创意农业进行的探索性
研究,较早可追溯到罗小平(2007)的文献,该研究主要介绍我国台湾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理念,并结合自身潜力与优势,提出部分建
议。[11]尽管该文献对创意农业的特点、理念等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理论意义深远,但仍缺少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参照于创意产业的定义,结合
农业自身产业属性,秦向阳等(2007)首次将创意农业归纳为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
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总称。[12]借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为代表的不同业态的创意农业如
雨后春笋般在华夏大地迅速展开,其后数年里,针对创意农业的文献研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学者们主要立足于农产品加工、发展模式创新两维度
视角对创意农业进行定义。(1)农产品创意加工视角。创意农业脱胎于创意产业,继承了创意产业的内涵特征,又兼备农业本身的传统属性。例
如,创意农业强调用文化元素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通过创意的投入使农产品具有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创造出新价值和新市场空间,从而实现农产
品和产业的增值(厉无畏等,2009)。[2]这种观念得到了刘纯等人(2011)的支持,他们认为创意农产品品牌的树立,是增加创意农业
附加值的重要模式。[13]林超群(2015)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创意农业通过农产品增值的机理,即以创意生产、经营为核心,通过
产业链产前、产中和产后三环节的有效连结,促使农产品与文化、艺术、科技、生态等创意结合,进而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增加附加价值。[14]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创意农业概念尚未提出,日本就兴起过大规模创意农业活动(刘平,2009)。[
15]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就是在当地政府的极力倡导和积极鼓动下,农民依靠自己的创意和经验对各村镇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创意开发等一系列
活动中产生的。具体而言,创意农业通过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区位和传统优势,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有特色的农产品,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
市场化、品牌化建设等一系列举措(秦富等,2009),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品或产业,进而实现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目
标。[16](2)发展模式创新视角。上述针对创意农业的研究,主要从农产品的创意加工层面对产业增值路径、机理等内容进行探讨。然而,
部分学者指出,创意农业仅仅是通过农产品的创意加工以达到附加值增值的观点过于片面。他们认为创意农业不应只包含对农副产品进行艺术内涵、
文化理念、科技应用的创意加工,还包括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等一系列通过提升附加价值进而产生盈利的活动。王爱玲等(2010)就曾在研究中
指出,创意农业旨在利用农村生产、生态等自然资源,借助于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创造出新型、优质的农
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17]这与其他学者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认为创意农业立足于农业,依然具备农业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
会属性,仍会受到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的限制。例如,我国各地自然、地理、气候不同,适宜各类特色农产品、农业园区的开发(厉无畏等,200
9)[2],各地农村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田园牧歌环境,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山水景色(张俊,2009)[18
],加之历史悠久、积淀丰富的各类农事节日习俗和民间传说(王爱玲等,2010)[17],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差异化的地域风情、宗
教文化、社会习俗相融合,为乡村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但也有学者对此抱有质疑观念,他们认为创意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相
较于传统农业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消耗,主要产出产品的使用、食用价值,创意农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技术的创新,更多体现的是创意内涵与文化底
蕴。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都市型创意农业的发展模式。如今,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迫使都市的白领们急切地想要摆脱都市的喧嚣,进而
追求中华传统文化中“渔樵耕读”的生活方式。都市型创意农业就在这种背景下孕育而生,一系列如观光农园、休闲农场、森林主题公园等别具特色
的休闲体验项目深受都市居民喜爱。这类模式创意农业突破了农村传统资源的硬约束,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
发展(林炳坤等,2013,毋青松,2013)。[1,?19]上述观点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创意农业与自然资源禀赋相关关系的实证研
究。例如,北京市作为国家政治中心,人口密度高、人均占有自然资源十分有限,但凭借广阔的消费市场、丰富的文化底蕴、坚实的技术支撑,发展
出特产文化、生态休闲等主导的多类别创意农业模式,刘笑冰等(2013)基于MGM(1,n)模型对北京市创意农业的产值进行了预测,认为
其后5年北京市创意农业年产值不断增加,仍将呈高速发展的态势。[20]司训练等(2010)通过对比我国西部12个省(区)创意农业竞争
力发现,四川、内蒙古和云南3省(自治区)在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依靠当地特有的地理、人文、民族因素,创意农业发展迅速,农业
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21]林炳坤等(2015)的实证研究否定了资源条件对创意农业企业发展显著促进作用的假设。[22]以上学者均从
不同视角验证了资源对于创意农业的非显著影响,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念。如张若琳等(2012)以具体实例为证,指出将传统农业与创意相结
合,对自然资源的充分挖掘是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23]通过文献梳理可知,学术界对于创意农业的概念范畴仍存在一定的分歧,但从
不同观念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学者们比较认同创意农业的创意知识特性、文化内涵属性和科技创新工艺等属性。如图1所示,本研究在综合现有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创意农业的特征属性和创意产业是通过个人创意、技能和才干,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几率的产业业态的定义(Howkins
,2002),[5]15-18对创意农业概念进行把握,认为创意农业是农业载体与创意理念、科技工艺与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与经济效益高效
融合,以实现农民增收、挖掘农村资源、推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的新型现代化农业产业业态。图1?创意农业内涵图(二)创意农产品概
念梳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意农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原因之一是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农产品
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偏好发生转变,需求变得多元化,不再拘泥于农产品的食用价值,进而追求农产品的内涵属性和附加价值。然而,目前对于创意农
产品定义,学者们尚未形成共识,创意农产品概念的界定不够明晰,容易和与之相近的特色农产品、农产品创意营销等概念混淆。基于此,本研究在
对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创意营销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试图对创意农产品的概念进行把握。1.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主要指凭借地域特色
的农业资源禀赋,以农业生产高效技术应用为支持,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城镇居民高水平消费群体为目标市场(刘瑞峰,2014)[24],所
生产蕴含高科技含量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并通过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利用品牌溢价效应最大程度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确保农户获得最
大经济效益(王中等,2009;许基南等,2010)。[25,?26]其最主要的特征包括:①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
依托于独特的加工工艺(刘瑞峰,2014),可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和农资品质的改善(王中等,2009)。[24,?25]②以
城镇高消费群体为目标定位。这是因为特色农产品在定位时要求保证外观、口感、营养等方面具有独特属性,用以确保产品本身的核心竞争优势,间
接导致成本价格偏高。③区域特征明显。消费者对于特色农产品的关注,集中体现在“原产地”标识上,包含特色原产地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因素
(刘瑞峰,2014)[24],具体指标包括产品在特定地域、以特定的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并且产品必须达到与其生产地域特定地理特征相关的
理化、感官等特色标准(邓启明等,2011)。[27]④品牌效应的充分挖掘。特色农产品经营企业往往凭借市场认知度较高的产品认证(无公
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体系认证(HACCP、GAP、GMP),创建知名品牌(王中等,2009),降低风险感知水平,增加购
买可能。[25]2.农产品创意营销农产品营销是指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过程中,生产经营者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实现自身目
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徐海斌等,2009)。[28]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消费需求逐渐个性化、标签化,农产品营销也转向以消费
导向为特征的活动方式。创意营销应运而生,即企业有意识地将创意思维与理念融入商品中,并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某种心理体验,激发购买欲望,
增加购买可能性,是农产品营销模式由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消费者差异化偏好为中心转变的重要抓手。例如,圣诞节、平安夜本是西方“舶来品
”,却也慢慢受国民认同。商家们敏锐洞察到其中商机,以苹果中“苹”字与平安中“平”字谐音,平安夜当天用精美礼盒包装苹果,附以祝福语句
的小卡片,价格昂贵却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喜爱。徐海斌等(2009)认为这种对农产品进行生产设计、创意包装,形成具有观赏价值和独特寓
意农产品的营销方式隶属于创意营销范畴。[28]又好比通过对农产品在零售终端的产品陈列进行科学、巧妙的设计,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让消
费者体验到农产品的生产场景与意境(张桂华,2012)[29],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当属豆塑画,即通过将黄豆、红豆、黑豆、绿豆等不同颜色
的豆类以特定方式排列,构造成一幅幅画作,造型精美、样式别致。3.创意农产品“创意”一词是指通过创新思维意识,将已有资源进行挖掘与
重新组合,进而提升附加价值的方式。创意并不被艺术家、文化工作者所垄断,任何人都可以是创意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同时创意也不仅仅局限于文
化内容,还包括高科技、新技巧、新方法、新思路等(韩顺法等,2008)。[30]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创意与创新、文化联系
在一起。当创意从人的内心思维中外化出来,依托产品为表现载体,使得产品摆脱自身物理属性的限制,转变为体现创造者才能、智慧与想象力的高
附加值产品。章继刚(2008)基于创意美学视角,提出创意农产品是具有个性化、创意化、时尚化、品牌化、规模化,以美学经济为基础,以提
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目的,通过创造美感风格、提供美学体验,形成较强竞争力,产生高附加值,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区
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性优势农产品。[31]也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浩如烟海,创意思维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必备要素,挖掘、赋
予农产品文化理念、创意思维,是市场开发、品牌推广、附加价值提升的新渠道。例如,厉无畏等(2009)在章继刚的研究基础上对创意农产品
概念进行凝练,强调创意农产品在利用生物科技手段改变农产品形状、色差和口味等物理功能的同时,融入文化元素,增加农产品的文化艺术含量,
运用新理念把农产品变成艺术品。[2]一些学者又对厉无畏等人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他们认为创意农产品不应仅包含文化元素和高新技术的运用,
而忽略作为创意产业范畴所具备的创意内涵属性。具体而言,创意农产品是以消费为主导,通过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使其具备社会、文化、创
意等属性和高附加值的特征(张若琳等,2012;林炳坤等,2013)。[1,?23]本研究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创意产品是
经过创意活动产生,具备一定文化意义和创意价值,能够满足人们一定精神需求,体现某种形式产权特征的产品概念(何琦等,2013)[32]
,对创意农产品概念进行再定义,认为,创意农产品是通过文化内涵的挖掘、创意理念的融入以及高新技术在加工工艺的运用,三者有机整合后形成
具备高附加值、高经济性、知识产权特征,以满足农产品消费需求转变、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目标的新型农产品品类。三、创意农业发展模
式创意农业发展方兴未艾,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伴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创意农业进入了蓬勃发展
的快车道,在各地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文化背景的差异化发展模式。由创意农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百花齐放”的业态和模式凸显出其自
身具备极强的融合性与适应能力。现阶段针对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按照国外与国内两条不同主线的脉络梳理,这其中,国外的创意农业发展
又以荷兰、日本、英国、德国四种模式最具代表性。(一)国外创意农业发展模式(1)荷兰的高科技应用型创意农业模式。荷兰的农业资源相
对匮乏,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格外重视科技和创意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Stametal,2008)。[33]
一方面,设计、制订农业发展规划,不断出台相应扶持政策,要求以创意、高科技推动农业发展(廖军华等,2016)[34];另一方面,通过
补偿让农民参与农业创意开发之中,通过教育手段强化民众对于创意理念的认知水平(刘丽伟,2010)。[35]得益于政府的人力、财力和物
力方面的投入,荷兰农业具备了完善的配套设施,研发了先进的农业科技,培育了种类繁多的创意农产品。除了以技术革新推动传统农业向创意农业
转化,荷兰还利用自身传统优势,将人文风情与农业相结合,使得风车、郁金香成为国家标志,扬名海外。(2)日本的“一村一品”模式。日本
“一村一品”运动主要立足于对本地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政府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技术研发指导(卢向虎等,2007),帮助本地农户开发农村特色
农产品和手工艺品。[36]这种模式的推广,使得小到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大到体现当地特色的各种县域文化,甚至于生产创作中的一首民谣都可
以变成创意农业精心打造的品牌对象(李巧灵,2015)。[37]创意农产品所蕴含的附加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农产品的食用效益,借助于先
进的研发技术,不断地推陈出新,又或是依托创意理念、文化内涵进行包装,是创意农业不断发展的源源动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有学者在研究
中发现,对于创意农产品属性的详细说明,强化消费者的感知水平,才是此类创意农业得以长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Okuboetal,
2014)。[38](3)英国的旅游型创意农业模式。英国创意农业在环境污染、城市臃肿、居民收入提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经过多年的发
展,实现了农业旅游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林炳坤等,2013)。[1]英国是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其创意农业的发展注重与文化的紧密结合。
这种模式多以小型农场自营的方式存在,极大地提高了农场主的经营主动性,保证其对游客需求的满足,甚至邀请游客参与到农业生产生活中,体验
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4)德国都市功能型的创意农业模式,以休闲农庄和市民庄园为主要形式(刘丽影等,2014)。[39]德国政府将
市区的小块农田出租给市民,并允许其种植花草、果蔬(周淑娟,2015),在满足都市居民的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需求的同时,充分利用农
业资源,有效促进了城乡的可持续发展。[40]以慕尼黑郊区非常有名的“骑术治疗项目”和“绿腰带项目”为例(刘丽伟,2010)[35]
,它们不仅成为市民周末、节假日休闲、娱乐的好场所,还是治疗心理及内外科疾病的项目,通过一个项目带动当地多产业发展,创新了农业发展业
态,拓展了农业产业功能。(二)国内创意农业发展模式针对国内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章继刚(2009)、林炳坤(2013)等学者进行了细
致而又富有价值的研究。他们根据国内创意农业发展规律,发现由于资源、经济、文化、科技、人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各省市因地制宜,形成具有地
区特色的创意农业模式,具体包括成都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广东模式和南京模式等。[1,?41]这种以地域进行区分的方法可能会导致
不同模式间相互交错,界定起来相对困难,以产业业态进行划分,可一定程度地解决此类问题。例如,资源利用型。相对于现代农业“研发、生产、
加工和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创意农业的特色及优势在于能够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厉无畏等,2009)。[2]此类模式的表现形式分为两种:
其一,对农业景观进行创意规划、设计,如北京郊区“玉米迷宫”,种植前便完成图案设计,成熟后直接转化为经营资源,赋予农业生产新功能,直
接经济效益约为玉米生产价值的20至50倍(张俊,2009)。[18]其二,对农产品进行外观、功能的创意加工,以创意内涵、文化理念、
科技运用等手段实现创意农产品艺术性的过程(张若琳等,2012)。[23]休闲旅游型。这是国内比较成熟的一种模式,主要集中于城郊(张
俊,2009)[18],当地农民利用城市现代要素的扩散,整合现有资源,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的都市型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既不要求极高
的自然禀赋,也不需要配套的农业设施,只需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休闲场所,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的前进动力,是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全景产业链型。所谓全景产业价值体系模式是指通过农业知识产权(商标、专利、品牌等)的
反复交易,形成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等不同层次的产业体系,不仅创造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还释放巨大的经济效益(厉无畏等
,2009)。[2]其中,核心产业指以历史文化或创意农产品为依托的农业生产和文化创意活动;支持产业即为核心产业提供研发、生产、加工
和推广的单位种群,如种源企业、科研单位、文艺活动策划企业等;配套产业是为创意农业集群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的企业机构,如旅游、餐饮、休
闲、安保公司等;衍生企业指以创意农产品或文化理念为投入要素的生产型企业,包括玩具、服装、服饰和纪念品企业等。这种三产融合、多企业紧
密协作、不同主题相互衔接的全景产业模式,对创意农产品品牌的树立、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无限的助力。综上,国内外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如表1、
表2所示。表1?国外创意农业发展模式梳理表表2?我国创意农业发展模式梳理表四、创意农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创意农业作为知识经济、
创意经济共同主导下的新兴产业,以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从农业生产实践中涌现出来,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农业生产、文化习俗与休闲娱乐等
内容高度融合,形成了多产业互联互通的有机产业业态,实现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地挖掘了农业产业价值,促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转
型升级。据北京电视台2010年1月25日报道:2009年北京市创意农产品达200多种,有一定规模的创意农业园113个,创意农业实现
产值超过22亿元,约占全市农业产值的7.3%(刘纯等,2011)。[13]进入2011年,北京市创意农业总收入已高达76亿元,这其
中设施农业类收入达到45.6亿元,占当年创意农业总收入比重的60%,民俗旅游类虽占比不高,但较上年增长了27.52%(刘笑冰等,2
013)。[20]同时,她还结合已有数据对北京市创意农业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预测,认为创意农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仍将呈现出强劲
的发展态势。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驱动创意农业的发展?这些因素的内在驱动机理又是什么?针对以上问题,国内外现有文献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
结论,但也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一)经济驱动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攀升,消费者偏好也逐步发生转变,对于农产品的需求由最
初的物质生理需求向心理精神层面转化,更加关注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对于农产品的外观、品质、口感、色泽等个性化、多元化层次需求
也不断提高。张俊(2009)指出,创意农业的发展要以市场偏好为导向,需要时刻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这就需要通过成本的投入以完善必备
的信息基础设施配套,从而实现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快速反应和及时应对,为生产者提供决策指引。[18]刘笑冰等(2013)也在研究中证
实,消费群体的文化层次和收入水平越高,对于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越显强烈,对于消费的质量和水平要求也相对较高。[20]这是因为,人们生
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往往伴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而面对生活压力,消费往往更青睐于能够带来感官刺激与心理满足的个性化、特色化以及创意化
的产品,这就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上述观点还得到刘霞(2013)的支持,她强调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中,
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改变,不仅仅满足于以往的去周边乡村感受幽静的田园生活、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更多的是追求在乡村旅游的乡土风光
、土特产品、农艺技术、民俗表演之中体验到的新、奇、特的创意农产品。[42](二)文化驱动创意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实践产生、依托
于文化创意产业模式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将传统的农业生产与农耕文化紧密联系,赋予农产品与农业生产经营以文化内涵,给人以超越物质的精神享
受,激活文化资源,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文化价值认同(秦向阳等,2007;林超群,2015)。[12,?14]张若琳等(2012)
指出,创意农业经由文化产业发展而来,创意农业的发展应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文化产业的部分延伸。作为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创意农
产品本身也具有文化属性特质。[23]厉无畏等(2009)也提出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发展创意农业,就是在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农村经济
品质的同时,借以文化创意来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的品味。通俗而言,即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相结合的方式共同驱动创意农业发展,积极挖掘和开拓
文化生产力在新农村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空间,提高我国农业经济附加价值、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2]林超群(2015)以成都市创意
农业发展为例,发现以文化植入为路径可有效增强创意农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创意进行挖掘,把成都丰富的农耕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有机融
合进农业发展之中,可更好地促进创意农业健康、快速发展。[14](三)资源驱动我国农业发展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十
二连块”的大好局面,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15年的10772元。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矛盾已由如何实现
粮食增产转变为如何实现农民增收。但是,由于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仅有0.09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33%,并且仍有下降的趋势(张俊,
2009),受制于自然资源禀赋,单纯依靠农作物种植已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值的目标。[18]因此,积极发展创意农业,突破传统资源
的刚性约束,将农村生产、生态、生活资源进行高度融合,拓展产业融合的空间、发挥资源融合的乘数效应,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转
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四)政策驱动创意农业是
多产业跨界融合的结果,既是农业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且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视角与新趋势,势必引起各级政府的广泛
关注。例如,2017年江苏省农委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创意农业的意见》,指出发展创意农业是推动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
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美丽乡村、丰富居民生活的重要途径。2017年安徽省印发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实施方案》(20
17—2021年),方案明确了要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农业产业,加大重点品牌培育,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农业产业园
区等重要举措。2017年湖北省印发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
态,提出了发展创意农业,积极推广“农业嘉年华+智慧农业+休闲娱乐”等创新发展模式的阶段性举措。2017年农业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核心理念,提出了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
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具体要求。创意农业发展驱动模型如图2所示。图2?创意农业发展驱动模型五、现有研究小结与未
来研究展望(一)现有研究小结(1)针对创意农业概念的表述和界定,因学者们的不同学术主张和研究需求,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尽管
观念不同、表述各异,但不难发现学术界对于创意农业概念的论述主要基于农产品创意加工、农业发展模式创新两维度视角。部分学者认为创意农业
是通过创意的投入使农产品具有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强调用文化元素创造出新价值,进而实现农产品和产业的增值。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指出
创意农业还应包括农业模式创新,他们围绕创意农业发展是否需要依托于自然资源禀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表3对创意农业概念论述进行了归纳梳
理。表3?创意农业概念论述表(2)现有研究对创意农产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基本停留在定义阐述上,且学者们各持己见,无法统一。通
过对比特色农产品与创意营销的概念和特征发现,创意农产品与特色农产品虽然都经过加工工艺转变自身物理属性,但创意农产品被人为融入文化理
念与创意内涵,而创意农产品和创意营销的农产品虽均较好地利用传统文化和创意理念以提升附加价值,但二者之间的差异在是否通过科技应用改变
农产品属性。(3)创意农业发展方兴未艾,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创意农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世界各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热闹景象。例如
,荷兰与美国倾向于用高新科技推动农业发展,形成高科技创汇型创意农业模式;日本则以“一村一品”扬名海外;不同于英国推崇旅游休闲型,德
国对都市功能型创意农业模式情有独钟。相较于国外,我国的创意农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具体可概括为资源利用型、休闲旅游型和全景产业链型
3种模式。(4)创意农业凭借强劲的发展势头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针对创意农业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探究发现,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促进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由基本的物质层次向高端的精神层面进行转变。创意农业由农业生产与文化产业共同
演化而来,以文化作为生产力不仅有效转变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还显著提高了农业经济的附加价值。人均自然资源禀赋的匮乏迫使人们寻求突破传
统资源的刚性约束,可有效调节农业供给侧结构失衡、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意农业自然引起大家的重视。因此,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相应政策法
规推广与宣传创意农业,这不仅是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二)未来研究展望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出现,自然
会受到各方的质疑与否定,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这需要时间的积累、岁月的沉淀,也是创意农业逐步走向产业成熟必须经历的阶段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日益增长,创意农业将得到更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会向着系统化、科学化、实践化
方向逐步转变。具体而言,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有文献对创意农业进行了大量且富有价值的探讨,但基本上局限于对概念、特征、
发展模式的梳理,缺乏必要的行业准则与发展规程讨论。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与协会积极参与行业发展规划的设计和制定,以政府搭台、协会唱戏的
形式,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创意农业的宣传力度,激发农户与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加之以扶持补贴、税务减免等优厚政策,引导农户自发
投身创意农业发展中去,进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值的目的,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阶段目标做好充足准备。因此,未来有必要以理论结合实践的
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研究,为有关政府部门的决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其次,已有研究成果已经在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的问题上达成了
共识,但没有深入探讨不同模式间的评价标准和选择依据。各地发展创意农业时,不可生搬硬套相关理念。如何在充分借鉴成功模式发展经验的基础
上,结合自身实际条件与资源,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具有地区特色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将是下一步研究重点。再次,现阶段学术界非常关心创意
农业的发展问题,但对于创意农产品的关注程度明显不足,而针对创意农产品的实证研究更为少见。仅有的定量分析也仅限于经营现状和消费趋势,
缺乏产业性、理论性的系统认知。例如,经营者对于创意农产品的认知和采纳机制、企业的加工决策选择、创意农产品最优定价机制、消费者购买行
为影响因素等,这些都是现有研究没有解答的问题。因此,未来的研究可着眼于供应链视角,探究创意农产品在各环节的运行机理。最后,创意农产
品隶属于创意产品范畴,具备高附加值与知识产权特性。创意农产品作为创意思维、文化理念的表现载体,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其本身的知识产权如
果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将极大程度地损害企业利益,不利于行业的长久发展。因此,如何在创意农产品研发、加工、销售过程中对其知识产权进行保
护,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参考文献[1]林炳坤,吕庆华.创意农业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3(10):177–
184.?DOI:10.3969/j.issn.1006-2912.2013.10.028[2]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
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3]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3.[4]王志成,谢佩洪,陈继祥.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影响
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8):49–57.[5]HOWKINSJ.TheCreativeE
conomy:HowPeopleMakeMoneyFromIdeas[M].London:AllenLane,2
002.[6]JODIEG.ExaminingtheCulturalValueofFestivals:Conside
rationsofCreativeDestructionandCreativeEnhancementwithint
heRural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EventandFesti
valManagement,2015,6(2):122–134.?DOI:10.1108/IJEFM-01-2015-00
02[7]GOTOK.SustainableDevelopmentinRuralAreasandCreative
Industries[J].JournalofRuralPlanning,2010,29(1):21–28.?DOI:
10.2750/arp.29.21[8]BELLD,JAYNEM.TheCreativeCountryside:Po
licyandPracticeintheUKRuralCulturalEconomy[J].Journalof
RuralStudies,2010,26(3):209–218.?DOI:10.1016/j.jrurstud.2010
.01.001[9]KNEAFSEYM,ILBERYB,JENKINST.ExploringtheDimensio
nsofCultureEconomiesinRuralWestWales[J].SociologiaRurali
s,2001,41(3):296–310.?DOI:10.1111/soru.2001.41.issue-3[10]FLEM
INGRC.CreativeEconomicDevelopment,Sustainability,andExclu
sioninRuralAreas[J].GeographicalReview,2009,99(1):61–80.[1
1]罗小平.学习台湾先进理念发展闽北创意农业[J].发展研究,2007(2):22–23.[12]秦向阳,王爱玲,张一
帆,等.创意农业的概念、特征及类型[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29–32.?DOI:10.3969
/j.issn.1007-7774.2007.10.013[13]刘纯,杨继伟,夏既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走势及其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6):51–56.?DOI:10.3969/j.issn.1001-7348.20
11.16.011[14]林超群.创意农业发展路径分析——以成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5(9):51–54.[15
]刘平.日本的创意农业与新农村建设[J].?现代日本经济,2009(3):56–64.[16]秦富,钟钰,张敏,等.
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9(8):4–8.[17]王爱玲,刘军萍,秦向阳.创意农业的
概念与创意途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409–412.[18]张俊.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初始
条件与动力支撑[J].?技术经济,2009,28(6):67–71.[19]毋青松.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农业发展路径创新[J]
.?农业经济问题,2013(9):34–37.[20]刘笑冰,陈建成,何忠伟.基于MGM(1,N)模型的北京创意农业发
展灰色预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4):62–66.[21]司训练,李婷,朱承亮.西部地区创意
农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3):34–39.[22]林炳坤,吕庆华.创意农业合作绩效实
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7(3):70–81.[23]张若琳,连丽霞.影响中国创意农业发展的主要因
素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1):105–109.[24]刘瑞峰.消费者特征与特色农产
品购买行为的实证分析——基于北京、郑州和上海城市居民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4(5):51–61.[25]王中,
卢昆.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基本内涵及其经验启示——以平度"马家沟芹菜"品牌培育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30(1
2):42–46.[26]许基南,李建军.基于消费者感知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结构分析[J].?当代财经,2010(7)
:71–78.[27]邓启明,朱冬平,董秀云,等.地理标志保护、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浙闽两省的
调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9):47–52.[28]徐海斌,张汛,王丽平.国内外农产品营销现状及发展新模式[J].?江苏农业科学,2009(1):16–18.[29]张桂华.农产品营销的新方式[J].?中国商贸,2012(8):35–36.[30]韩顺法,李向民.创新与文化双重决定的创意产业价值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s2):555–560.[31]章继刚.中国创意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8(11):1–6.?DOI:10.3969/j.issn.1000-7652.2008.11.001[32]何琦,高长春.论创意产品的价值特征与价值构成——基于市场价值实现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2):83–89.[33]STAME,JONGJPJD,MARLETG.CreativeIndustriesintheNetherlands:Structure,Development,InnovativenessandEffectsonUrbanGrowth[J].GeografiskaAnnaler:SeriesB,HumanGeography,2008,90(2):119–132.?DOI:10.1111/j.1468-0467.2008.00282.x[34]廖军华,屠玉帅,简保权.国外创意农业对中国发展创意农业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2):16–20.[35]刘丽伟.发达国家创意农业发展内在机理研究——以荷兰、日本、德国、英国为例[J].?世界农业,2010(6):20–24.[36]卢向虎,秦富.国外"一村一品"运动对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借鉴[J].世界农业,2007(10):16–19.?DOI:10.3969/j.issn.1002-4433.2007.10.005[37]李巧灵.产业融合视角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38]OKUBOK,GARDEBROEKC,HEIJIMANW.TheEconomicValueandRolesofRuralFestivalsinJapan[J].TourismEconomics,2014,20(5):1125–1132.?DOI:10.5367/te.2013.0344[39]刘丽影,张明,路剑.国外创意农业模式对中国文化创意农业发展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3):181–184.[40]周淑娟.漳州市创意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41]章继刚.中国创意农产品发展战略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31–36.[42]刘霞.兰州市创意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3.
献花(0)
+1
(本文系赵先生百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