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8) || 作者 杨海川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1-11-16


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
——(8)七十年代后期传统文艺的再次兴起(续)

作者    ‖   杨海川

杨海川在唐关(通渭碧玉关)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1)》《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2)》《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3)》《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4)》《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5)》《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6)》《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7)》《百年回眸——纪念》《丹顶鹤》《屏阳师表系列之九(附后记)——七十年代大沟中学在革委会主任郭安仁老师与校长吴振中老师率领下的教师总阵容》《屏阳师表系列之八——记七十年代大沟中学农业基础课刘振琪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七——记七十年代中期大沟中学原副校长刘振亚老师》《1920年海原大地震中的会宁大沟灾情记略》《屏阳师表系列之六——记原大沟中学体育课周尚礼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五——记原大沟中学语文课武止戈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四——记原大沟中学语文课王泰华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三——记原大沟中学建校元老王善治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二——记原大沟中学语文老师李炳宸》《屏阳师表系列之一——记原大沟中学崔炳华老师》《会宁县陈祥同志工作事迹——省报里的老实圪塔“陈喇叭”》《建国初大沟抗美援朝等为国征战人员事略》《接骨(下)》《接骨(中)》《接骨(上)》《老兵传奇(二十一)》《老兵传奇(二十)》《老兵传奇(十九)》《老兵传奇(十八)》《老兵传奇(十七)》《老兵传奇(十六)》《老兵传奇(十五)》《老兵传奇(十四)》《老兵传奇(十三)》《老兵传奇(十二)》《老兵传奇(十一)》《老兵传奇(十)》《老兵传奇(九)》《老兵传奇(八)》《 老兵传奇(七)》《老兵传奇(六)》《老兵传奇(五)》《老兵传奇(四)》《老兵传奇(三)》《老兵传奇(二)》《老兵传奇(一)》


《铡美案》中包公与陈世美

屏阳传统戏剧继《十五贯》《审潘洪》本戏后,1978年底新排《游龟山》,《铡美案》,1979年底排演《生死牌》,1980年春排演《忠孝图》《王佐断臂》。

这一时期,是传统戏剧走向兴盛的重要阶段,演员以老中青三结合为组织形式。当年在管理体制与医疗系统一致提倡的“老中青”结合有着极其重要的合理性,一个组织尤如一个家庭,既有青少年的活力,又有人在中年的砥柱作用,还有老一辈观察与处事的可贵经验。三者紧密结合则百事可成!

且看这时代新排的《铡美案》:

包   公     梁彦山(后由马启明、侯永明扮演)

秦香莲     李银华扮演

陈世美     王宇一(后由卢俊义扮演)

韩   琪     王长庚扮演

王   朝     何俊川扮演

马   汉     马启明扮演

皇   姑     伏秀芳扮演(后由王转瑞扮演 )

饰演包爷的梁彦山,也是来自通渭南边戏剧文艺之乡。在农业社饲养两只鹞鹰,秋天麻雀大阵来遭踏糜谷等细籽庄稼时,只要他擎着的鹞子一出手,随即一声响亮的“吧哎--”,那“黄背儿“翻翅迎将上去,雀阵便如风卷残云一般逃离川田,打个急升掠过山头不见了!三队数百亩的秋庄稼全靠他一人一鹞的守护实现颗粒归仓!而这时侯的川田上,往往听见他或远或近响亮的吼喊声,这声音在秦戏里恰恰表现威武刚正的包公那雷霆正义之声,也再找不到出其右者了。

《韩琪杀庙》

请听《三对面》一折中包公刚正不阿的唱段:

王朝:禀相爷。

包公:讲!

王朝:公主驾到。

包公:“小心着!”

(花音尖板)

王朝传来马汉禀

他言说公主到府中

我这里上前忙跪定(威!)(上板)

王朝马汉喊一声

莫呼威且退下

相爷把话说明白

见公主不比同僚辈

惊动凤驾有理亏

猛想起当考文会

包拯应试中高魁

披红插花游宫内

国母笑咱面貌黑

头戴黑身穿黑

洋身上下一锭墨

黑人黑相黑无比

马蹄印在顶门额

三宫王母有恩惠

她施我红绫遮面额(带)

叫王朝与爷把红绫取

三尺红遮面皮

走上前去双膝跪

愿公主赦臣无罪责(留)(原板)

老先生只这一段的净角演唱就极有震憾人心的刚口(戏剧里指净角或花脸的装扮,声威和气概有刚性)。一樽黑身像,声带金属音!所营造的舞台气氛无以复加!他从年轻时代起就专演包公,至今己达炉火纯青之境!在早期文字《屏阳文艺大纪实》“文艺三老”中也有关于他的文字叙述。至八十年代,包公戏传给马启明,侯永明等人出演,但他的包公戏就身胚嗓音各方面刚口上无疑是屏阳文艺中的高峰,真让后生辈难以超越!

同戏中李银花演的秦香莲也很出色,由于本地历史上旦角都是男演员,这时代传统戏开放,旦角没有承传,都是新一代青年女子从身手步伐到唱腔表白的学练而来。导演王应成更长于生旦表演与唱腔的技巧,屏阳文艺中当时受训的有五大旦角:李银华(青衣),王娟(武旦),伏秀芳(小旦),史玉英(老旦),任玉芳(小旦、花旦,如灵芝,卜凤)。其中李银华在青衣行当中独树一帜。后来接演青衣的王转瑞也相当不错,扮相清苦,唱腔吟哀,入戏极深。

王长庚的“韩琪”(此类武角色俗称“硬绺子”“扎刚绺子”,如朱春登,黄伯贤等文角“三须”称“绺子”,演角称为“挎绺子”,“绺”指三绺胡子,如胡须丰满不分绺者称“满项(音航)”)干撒(干脆)利落,风采极佳!屏阳本地文艺中仍然没有承继之人。至九十年代演出时,由厍弆演员任尊礼和王集方炳琪代为出台,这俩后生演员潇洒干练,表情壮烈,专演韩琪,伍员这些硬绺子戏声名周遭!而在本地只有王长庚坚守角色几十年!

翌年排演的《生死牌》成为本戏中长期保留的剧目:

黄伯贤     王宇一扮演,(后由卢俊义扮演)

黄秀兰     李银华,(后由王转瑞扮演)

海   瑞     王玉祥扮演

贺总兵     甄振帮扮演(后由何俊川扮演)

王玉环     伏秀芳扮演(后由李银明扮演)

秋   萍     任玉芳扮演

贺三郎     张生福扮演

王志坚     王长庚扮演

姨   母     史玉英扮演

何俊川在《伍员逃国》中饰演的武成黑

这一班演员阵容齐列,把这部传统戏剧打造成与当年的样板戏《杜鹃山》一样的精品,历演不衰!

王宇一饰演的黄伯贤(还有《游龟山》中的田云山等)扮相高俊,音色洪亮,现在仍有保存的音像资料。在屏阳文艺历史上,“三须”演员启于王宇一,出演几十年,后由青年演员卢俊义接替,卢俊义也是扮相俊朗,干散明快,将陈世美,黄伯贤这些纱帽戏成功接演十多年,赢得经久赞誉。卢俊义更是远近闻名的传统工艺建筑师,周围有些许山场寺庙的建造都由他亲手设计建造,也是当地一个不凡的人物!

伏秀芳扮演的王玉环在整场戏的开演气氛营造上取得极佳的艺术效果。五月的乡村艳阳和暖,戏台上大红幕在管弦乐中徐徐掠开,淡绿色的二幕背景下,在上场一侧,王玉环半掩泪目随序曲缓缓上场:

(苦音一棰安慢板)

王玉环:

三月三,啊……

清明节坟茔祭奠

玉环女

思双亲泪湿衣衫

我的父去从军数年未见(姨母上)

我的母遭病难早入黄泉

多亏了老姨母朝夕相伴

玉环我不忘你恩德如山

姨母:

叫玉环你莫要太多伤感

姨母我照应你理所当然

王玉环:

盼只盼我的父早日回转

……

文学中对于文章或文学作品的要求是“凤头,猪肚,龙尾”。而《生死牌》的这个开幕堪称“凤头”。王应成导演善于用音乐营造气氛,极大加强剧情的表达。现在有些专业剧团的《生死牌》没有序曲,只从大安慢板板头起曲,重于演员的表演叙事,效果顿觉失得太多!而这里由伏秀芳,史玉英表演的出场一折戏,一开首就将观众带入了戏里情境!

《生死牌》的剧情大意是:王玉环清明扫墓,突遇衡阳贺总兵之子贺三郎前来挑戏,推搡中贺三郎失足落水而死,贺总兵监督衡阳县令黄伯贤立即将王玉环判斩,为儿子报仇!黄伯贤明知其中冤情,且王玉环是曾救他一命的好友王志坚之女,万难之下,黄伯贤之女黄秀兰愿替王玉环一死,王玉环坚决不允,且黄伯贤养女秋萍也恳请替死。三人相持不下,决计摸牌定生死,黄秀兰夺得王玉环手中死牌,无奈之下黄伯贤将女儿押上法场,贺总兵前来监斩。其时玉环父王志坚押运军粮闻声而来法场见女,怒斥黄伯贤忘恩!不料王玉环,秋萍闯法场各称王玉环在此,贺总兵见有异端,立时将黄伯贤及三个“王玉环”一同拿下问斩!代天巡守海瑞路过衡阳,平了冤案,将贺总兵押长沙问罪。

剧中黄伯贤将黄秀兰顶替王玉环送入法场一幕更是凄悲:

罢罢罢了!

让为父

将儿

再望上一眼!

文乐起《杀妲已》,此曲不单单是悲情,旋律中有一种无奈下的宽厚忘情的幽思尤显剧情的凄苦,戏演到这个份上真个是“台下没有铁石人”!

黄秀兰跪道:“爹爹!儿死以后,莫要念挂,就当女儿没有来过世上,您可要保重啊……”

中国的西北人往往心软重情,这和这片广大热土上久远的秦声教化不无关联,小小的屏阳舞台曾让多少人因此而动心挥泪,人的善念由此而得到更大的生发!这台戏剧的男女老少演员们完全做到了。

后来又排了《王佐断臂》:

岳飞     李德林扮演

王佐     王玉祥扮演

金兀术  何俊川扮演

金兀术

这本戏和六十年代的《牛头山》同出于《岳飞传》。叙述岳飞兵临朱仙镇,苦于无法攻破金兀术大营,义士王佐自断左臂假投金兀术,策反潞安州节度使陆登之子陆文龙大破金营的故事,是一本战场武戏。

主演王玉祥出演的王佐,一身青衣,忠义有加。和他在《生死牌》中扮演的“海瑞”一样,总是带给观众以希望与剧情转机的角色,他把握地特别到位。王玉祥勤于农耕,和气生财,在当年开放以后也是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李德林的岳飞身坯细高,帅盔白战袍,掩心镜,护背旗,红底裤,黑战靴,三须飘洒真个是威风凛凛一员早朝的帅爷!

何俊川扮演的金兀术属于“花脸”戏。

于此,先简说一下“花脸”:如屠岸贾,曹操,董卓,潘仁美,包公,杨五郎一类以唱工为主的脸戏属大花脸,又称大净,多为朝庭重臣或修行人物,唱念做工凝重而渾厚。如武成黑,张飞,韩昌,金兀术,张参一类以做工为主,多为战场武将角色为二花脸。花脸角色的脸谱是基本固定的,其色彩,图案,纹饰都不相同,各有含义与讲究。如红色表示忠义,白色表示奸诈,绿色表示勇武,黑色表示刚烈,金银色则表示仙魔道上人物。图案纹饰则有卜相含义的表示,有三片,四片,五片等分面。线有眉纹线,腮纹线,额纹线,竖纹线与虎吻线,各表其性格因素,唯额头纹案最为突出,如包拯为一只白月牙,这和小时中的马蹄印有关,并有月代表阴,表示他有通达阴阳之理,妙断如神的本领。《苟家滩》吃了娃娃亏的王彦章则额上一只金蛤馍,绿脸金蛤蟆,中竖一支铁枪,将五代后梁“铁枪将”的勇武性格画在脸谱里,蛤蟆表示他无比超强的凫水功夫。

金兀术脸谱大红腮子,云朵眉纹,白额上一朵金钱,绿纹绕梁,墨黑衬眼,黑白线拱开虎吻,红张口(红色满项)金帅盔,身着金甲靠,脑后雉鸡翎,护背旗,掩心镜,绿丝护腿,豹皮战靴,手执一柄门面大砍刀,只这一身装束己是威猛三分!

再看这演员的出场:只听惊天大鼓声如闷雷,铜声卷束更如利刃穿梭,众蛮兵一声嘶吼,雷王火炮在后台爆破一般轮番炸响,“万响鞭”爆竹更是声如猛浪推向前台,幕后的青黄烟尘从马门与台顶的钢梁间向前卷涌,带着浓烈的火药味,直让观众们禁住了呼吸,在这雷火相博的激烈声中,金兀术在上马门处高声咏白道:

“穷兵山河壮

髦下虎狼兵!

众巴图”

蛮兵三呼:“威!威!威!----”

兀术 :一涌而出,杀奔小商河!

众蛮兵齐吼:“威!……

上马门八蛮兵分两列执刀踩鼓步上场,一番刀兵穿梭,齐入下马门!

只听兀术一声喊喝:“呜呀嘿!”

战靴踩着“豹子头”武乐的鼓点,拥着一阵更加剧烈的炮火声光,足下仿佛踩了雷声出台,双擎大砍刀突入前场,“乞乞乞乞乞乞-乞乞!”大铜声中一个三秒静场,单脚立地一个朝天登,鼻额倏闪,眼珠顺逆环绕三圈,这个“脸戏”的亮相,让台上台下只有一个字:“静”!再看他的脚手的工夫:砍刀轮得象一只大车轮在飞转,随一收刹,腾空跃起又一个劈叉,单举刀杖,一手掠住大红髯又是一个静场亮相,这一高一低的两个亮相动作表示兀术大帅不可一世的马上马下功夫!他的起势更是威猛而不失沉稳,一个前弹后定的小弓箭步伐定身三妙,又是一个稳健的中姿定格。这个步伐只有在二十多年后陕西康健民主演的《金沙滩》中老令公截杀韩昌时有这个步伐(康健民领衔主演,以文场戏为主,这一折战场子武戏换了武生演员,没有注名)。

王宇一在《生死牌》中饰演的黄伯贤

这时鼓擂三通,铜金断后,且听兀术道白:“某乃大金国铁骑元帅昌平王兀术是也!屡历沙场,扫南建功,不觉年月久远,今日又出兵三月,马踏凤凰岭,兵扎朱仙镇,赖吾儿双枪将陆文龙鼎力相助,造奇功便在朝夕!……”

番兵上:“报郎主!那宋蛮子杨再兴误入小商河,让巴图们乱箭穿身,宋军大败!”

兀术大呼:“杨再兴实乃宋营骁将,今日阵亡,那岳飞必然纵万死而要报一仇!众将官!铁箍朱仙阵,谨防蛮子兵!”

幕后齐吼“威!”

列兵齐出下场。

兀术一个简略的“刀砍四门”,加一个“中宫亮相”,稳起快行,踩一串锣鼓下场!……

屏阳舞台的二花脸何俊川还演过《世王谱》中的“张参”,《赵氏孤儿》中的“屠岸贾”,《生死牌》中的“贺总兵”,《伍员逃国》中的“武成黑”,《五台会兄》中的韩昌,《烈火扬州》中的“满都尔呼”等角色,在当年名盛一时。他的戏气场强大,震憾人心,演技上猛烈而不失稳重,有极强的节奏感。二花脸往往被人演成了“毛疙瘩”,演员上台三分钟便热汗通透,口张得象马勺一样在换气,不能出声成咏!而何俊川却能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既能保持高大稳定的“驾口”(指势口和气派),又能掌握运气的徐疾粗细,张驰有度,松劲各宜。当然,这和源于通渭大戏艺术的承传有关,也有天性中的气概,不是完全学来的东西。他有一段武戏视频,当时夜戏排在凌晨演出时情绪松懈了许多,但仍能看出以上描写的一部分艺术表现。

七十年代末,仍然是公社化时代,人们仍在集体组织中进行了大量的文艺组织活动,许多大本章戏剧都出于这个时代。并且,屏阳周边社队的传统戏剧排演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如有更大兴趣,且看下一章列述的屏阳周边名演们的艺术风彩!

辛丑年十月初六晚

注:后续连载。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