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电影 耕耘电影 收获快乐 公众号 1925年平安夜,《战舰波将金号》在年轻的苏联上映。你可能不知道俄国1905年革命,但你肯定听说过“蒙太奇”——简单说就是几个看似不相干的镜头剪辑在一起,让人串联起来并赋予新的含义。 所以,我要这样介绍这部影片:它开创了蒙太奇,是一部艺术性与革命性都极高的默片。欧美资本主义政府一度将其禁播,甚至苏联后期都将其列为禁片。 战舰波将金号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俄国革命,也就是1905年俄国革命20周年而拍摄的。1905年的俄国革命,是一场由于日俄战争等因素引发的大规模政治社会动荡,伴随着工人罢工,农民动乱,军人起义。苏联布尔什维克党视之为1917年革命的先驱。1925年为了纪念1905年革命20周年,创作了剧本,战舰波将军号起义是8个段落中的一个。战舰波将金号起义的原因是由于军官。逼迫水手们喝腐败生蛆的肉做成的罗宋汤,引起水手们的不满,最终造成起义。这次起义最终是以失败告终,但却是俄国沙皇军队中的第一次群众性的革命。 影片由五大部分构成,讲述了1905年反沙俄政府革命期间的真实故事。 第一章描写战舰上水兵的艰苦生活和所受的非人待遇。士兵对于腐肉的不满溢于言表,通过这样军官与士兵共存在画面中的镜头,加之两群人衣物整洁与破烂的对比,表现出士兵生存环境之艰苦和受到的非人待遇,被军官的压迫通过这个事件将双方的矛盾外化,形成了冲突升级的导火索,而真正点燃的那把火,是随后士兵洗盘子时的怒摔。导演运用了多个机位,22个镜头,在盘子与士兵面部表情间快速剪辑,且速度越来越快同时音乐推起来,将士兵内心的不满情绪通过这样的蒙太奇传达给观众,产生了强冲突效果,节奏把控恰到好处。 第二章表现起义的水兵受到军官的镇压。指挥官下令枪杀叛乱分子,行刑队拒绝开枪,起义规模扩大。起义带头人克林楚克牺牲,水手们将他的尸体运到岸上。 第三章,敖德萨的革命群众看到克林楚克的尸体,义愤填膺,纷纷声援起义水兵。 第四章“敖德萨阶梯”,写入影史的片段! 沙皇军队赶来向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射击,血肉横飞,舰上水兵向总参谋部开炮,轰毁正门。电影中一字型整齐排列的军队手持步枪从台阶的最上端走向下方的人民,对他们疯狂地开枪。人群中一个孩子和他的母亲失散,孩子中枪摔倒在地,并被躲闪的人群踩踏。女人重回孩子的身边抱着重伤的他走向军队。女人冲着军队喊,我的孩子重伤,需要救治。军队的枪对准这对母子,刺刀向前伸着,枪响,抱着孩子的女人应声倒下。人们听见枪响四散逃走,躲避子弹。身着黑衣推着婴儿车的年轻母亲被枪声吓得僵直在台阶上。一颗子弹射中了她的腹部,她手捂着伤口,指缝中渗出血迹。最终她倒在自己哭喊的孩子面前。婴儿车缓缓滑下躺满了尸体台阶,翻到在地。 婴儿车滑下这组镜头中穿插着人们奔跑的场面,紧张和悲壮的情绪被不断重复渲染。这组蒙太奇镜头在六分钟内将近出现了一百五十多组平均三秒的短镜头,延长了电影的心理时间,本并不长的敖德萨阶梯成了沙皇漫长残酷统治的象征。在这六分钟内,远景、近景、中景以及特写的交替出现,快节奏短镜头的大量运用无疑表明导演爱森斯坦镜头运用的娴熟。“敖德萨阶梯”从此成了无数电影拍摄者竞相致敬模仿的对象。 第五章,面对远处驶来的海军舰队,水兵们作好战斗准备。但是沙皇海军舰队的士兵拒绝向自己的兄弟开炮,波将金号战舰上红旗飘扬,驶向大海。 《战舰波将金号》在电影史上是无论如何都能排进前十的电影,不论意识形态如何,但艺术的魅力战胜了意识形态的偏见,在艺术的层次上有难以撼动的地位。整部影片虽然还是无声片阶段,只有配乐和看不懂的字幕,但依然漫溢着紧张感与错落有致的节奏感,爱森斯坦将其把控得分毫不差,恢弘的力度、气势,以及极强的戏剧张力,充满对抗性的蒙太奇手法运用,犹如一首激昂的进行曲般令人难以忽视。 影片中唯一一处出现一抹红,很刺眼,很明亮,是波奖金号上的红旗高高飘扬,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辛德勒的名单”里的一抹红,同是脆弱的、美好的、不屈的,一个展现人性,一个号召革命。沉睡的石狮睁眼、起身,不堪压迫的人民终于也睁眼、起身,激昂的革命情绪其实就潜藏在影片点点滴滴的人性光辉下。我们是同胞,总是不愿将枪口指向同胞的。我们是手足,每一位手足的殉难都是会被哀悼铭记的。这里的民族情节其实淡了,更多的是,我们是人。 最后,别忘了影片结尾有一个彩蛋哦。 1925年,托洛茨基还没被驱逐。 作为一个电影术语,很多人都知道蒙太奇,但对于蒙太奇的实际涵义却一知半解,电影其实就是用镜头来写作,所以电影和写作是有共同点的,电影中看到的叙事技巧,我们同样可以用在写作中,看电影也是另一种阅读,电影给我们的人生哲理和思辨,同样可以在作文中体现。 电影已经成为一种经典,是值得我们推荐给下一代去阅读的经典,通过看电影,能获得收获,也能改变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