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光日新1341】天天读经典:人而无信与十世可知也

 新文艺 2021-11-17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天天读经典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篇》

注释:

而:如果;

信:信誉,诚信; 

可:可以,能够;

大车:指牛车;

輗(ní):大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关键;

小车:指马车;

軏(yuè):马车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

直解:

孔子说:“做人如果不讲诚信、没有信誉,真不知道他能干得了什么。(意思就是:没有诚信,寸步难行,万事难成。)就像大车的横木两头没有活键,车的横木两头少了关扣一样,怎么能行驶呢?”

我的理解:

这一章毫无疑义。其实我觉得能够知道前半段的意思、能够做到就OK了。至于后半段,只不过是为了辅助理解举的“栗子”,不举“栗子”我倒还有点明白,看到举的“栗子”,我倒有些不淡定了,因为里面的两个字根本不认识,更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对理解原意根本没起到一丁点正向作用,而且还产生了什么是“大车”、什么是“小车”的疑问。看来,好心也可能办“坏事”啊,呵呵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篇》

注释:

子张:就是找孔子学“干禄”、问谋生手段的子张。

世:西方的一世(纪)是100年;中国有说法是人从生到死(“死”也叫“百年”)叫一世;也有说法是30年为一世;佛学只把时间分成了“三世”,即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叫前世、今生和后世。所以不管哪种说法,十世都应该是很久以后的将来。

因,因袭,沿袭。

损益:减少的、增加的。

参考资料的解释: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代的礼制现在可以预知吗?”
孔子说:“殷取代夏,它的礼仪制度有很多也是承袭夏代的,其中删减的和增加的内容,都是可以对比出来的;周又取代了殷,它的礼仪制度又在殷的基础上废除和增加了一些内容。那么以后,或许会有取代周朝的,即使是百代以后,它的基本的礼仪制度也是可以知道的。”

我的理解:

为什么是子张问?他为什么这么问?于是网搜了一下子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内容比较多,但是从中我发现,子张“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或许说明我关于“子张学干禄”的理解是对的,学干禄是学谋生手段,学如何做到衣食无忧,准备出山自立门户的,而不是为了从政为官;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可以看出他勤学好问。

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问将来是否可知的问题?

我的理解又双叒叕(音: yòu shuāng ruò zhuó 义:强调某频繁发生的事件再一次发生。呵呵)来了:

孔子向弟子们宣扬礼制(周礼),在讲《周礼发展史》的时候子张注意到,时代会更迭,不同时代礼制也会有不同,于是产生了疑问,向孔子请教:“您天天向我们传授礼制(周礼),时代更迭之后,这些礼制还能被人理解、记得(“知”通“志”)吗?”
孔子回答说:“想当年,殷取代了夏,它的礼仪制度有很多都是承袭夏代的,只是把一些不适合的做了删减,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而已,这种增增减减(或者是礼制的核心内容)都是可以被理解、记得的;现在周又取代了殷,我现在给你们讲的礼仪制度也是在殷的基础上废除和增加了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也都是可以被理解、记住的。那么以后,或许会有取代周朝的,即使是百代以后,它的基本的礼仪制度也是可以被理解、记住的。
或许有些牵强,但是至少从中可以体会到:
1、孔子不是顽固保守的人,他没有因循守旧,而是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2、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但是有些核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亘古不变的;
3、孔子能够温故而知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历史,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4、孔子能够调整、找对自己的方向,如果他坚持从政为官,或者会成为管仲一样的良相,或者是屈原一样的“屈死鬼”等,就不会有现在的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了;
5、方向对了,坚持下去,一切苦难可能都是自己成功的基石;方向不对,越努力、越坚持,离初心\目标可能就越远、越糟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