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明知宝玉不喜欢,还反复规劝,袭人有着可贵的无私大爱

 漫话红楼 2021-11-17

花袭人是贾母委派到宝玉身边的一等丫头,主要职责是照顾宝玉的饮食起居。对于这个职责,她是超额完成的,不但在生活上对宝玉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还经常变着法子规劝宝玉上进走正途。

可是,因为袭人与宝玉试过“云雨情”,她的这种规劝,就被扣上了自私的帽子,认为她是希望通过宝玉加官晋爵而鸡犬升天。

然而,当我们走过“看山不是山”的阶段,进入“看山还是山”的境界,重新深入文本,我们会发现,袭人对宝玉不厌其烦的规劝,从来不是为了自己。他是为了宝玉,为了贾府,更是为了贾府那些无依无靠的苦命人

这些苦命人,也包括黛玉。

袭人劝宝玉,从来不是希望宝玉考功名。

侍候宝玉多年,袭人不知道宝玉不肯上进吗?她当然知道。但她依然要劝,只不过不是劝宝玉上进考功名,而是劝宝玉尽量减少对别人的伤害。

这个结论可不是我凭空臆想来的,而是来自书中的实证。第十九回,袭人假意要离开贾府,趁机与宝玉约法三章,其中就有这样一条:

“你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他心里想着:我家代代读书,只从有了你,不承望你不但不喜读书,--已经他心里又气又愧了。--而且背前背后乱说那些混话,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作'禄蠹’;又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这些话,怎么怨得老爷不气,不时时打你!叫别人怎么想你?”

对于这段话,我曾经无法理解。袭人劝宝玉上进,却说“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只是为了博父亲贾政的欢心,就做出个喜欢读书的样子来,这不是弄虚作假欺瞒父亲吗?装出样子来,能起到上进的作用吗?能考功名吗?

当然不能!

那么袭人为什么要劝宝玉这么做?因为这样做能“教老爷少生些气”。

惹父母生气,是不孝的行为,而且这种不孝,会激化父子矛盾,“怎么怨得老爷不气,不时时打你!叫别人怎么想你?

老爷生气,宝玉挨打,双方都不落好,宝玉还要担个不孝的名声。

袭人知道宝玉不爱读书上进,也不想强迫他,但可以通过装样子的方式,避免父子间的冲突。从这里可以看出,袭人并不指望宝玉有什么前途,她只是希望宝玉不要惹父亲生气成为不孝子。从后文可知,宝玉的“情友”秦钟,把父亲秦业活活气死了。

注意袭人这段话里的逻辑:“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是读不出好成绩来的,袭人要的不是好成绩,而是不让贾政生气。贾政并非不懂道理的人,喜欢读但读不出好成绩,是能力问题,不喜欢读却是态度问题。能力不行没啥好生气的,但态度不好真的很气人。对于这一点,现代那些辅导孩子作业的父母应该都会有共鸣。尤其是宝玉的态度更气人,他不但自己不肯读,还把“凡读书上进的人,起个名字叫作'禄蠹’”

举个例子,一个现代的母亲给儿子辅导作业,儿子不但不肯好好做,还拿话顶撞母亲:我就不写,我们班那些认真做作业的人,都是利欲熏心,为了找到好工作赚大钱,我才不做那样的人。

母亲不气得吐血才怪。

这种矛盾怎么解决呢?袭人给宝玉出了个招:不会做没关系,你至少装个认真做作业的样子给你父母看,也不要去说你的同学怎么样。这样一来,哪怕考试成绩不好,你父母也会认命,知道你不是读书的料,也不会强逼着你读书了。至少,你认真做作业的样子,父母看在眼里会欣慰。

结论就是:自己有没有读出什么名堂来不重要,父母不生气才重要。

这就是袭人劝宝玉的目的:她太了解宝玉了,所以从来不指望宝玉能有什么出息,但至少要做到不伤害别人。

这个别人,除了父母,还有宝玉身边那些弱小的人。

这个“弱小”,是相对于宝玉来说的。从所周知,宝玉是个特权人物,他做了什么,很少受到处罚,他身边人就不一样了。

比如金钏。

袭人劝宝玉多加自律,避免伤害他人。

很多读者为金钏抱不平,明明是宝玉先调戏金钏,结果受处罚的却是金钏,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宝玉却一点事都没有,于是都指责王夫人护短,办事不公。

这就是缺乏袭人的见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王夫人虽然是宝玉的母亲,但她对宝玉的教育权早就被贾母剥夺了。也就是说,王夫人想要对宝玉做什么,都必须顾忌贾母的感受。这事如果拿到贾母面前去说,结果就是宝玉一点毛病都没有。贾母把宝玉养在女孩堆里,和女孩调笑几句算什么?这是被贾母允许的。何况,当贾琏与鲍二媳妇偷腥时,贾母的反应也是轻描淡写:“什么要紧的事!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

宝玉有特权,贾府子弟多多少少都有些特权,其他人就难说了。贾母把贾琏偷腥定性为“什么要紧的事”,当事人之一鲍二媳妇却很快就上吊自杀了。对贾琏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对鲍二媳妇却是关乎身家性命的极要紧的事。

宝钗第一次和袭人交谈,就发现袭人“倒有些识见”,就是因为宝钗和袭人一样,都是能透过表面看到长远隐患的人,所以他们都不遗余力地劝宝玉,就是希望宝玉能多一点自律,从而少伤害他人。

第二十一回,袭人因宝玉与黛玉湘云“黑家白日闹”而生气,很多读者认为袭人这是吃醋了。理性一点的则认为袭人太过世俗,不懂宝玉与黛玉湘云的纯洁关系,往歪处想了。(这也是引发我写此文的原因。)

宝玉与黛玉湘云的关系是否纯洁重要吗?其实一点都不重要。而且,无论袭人是否世俗,都无法避免世俗对此类事件的看法,从而影响到黛玉湘云的声誉。

宝玉从小就有“色鬼”的名声传出,世人都知道他是个“喜在内惟厮混”的“混世魔王”,再加上有贾母的溺爱,他早已不在乎世人如何看他了。但黛玉和湘云在乎,林家没人了,还有史家会在乎。这也是为什么史家总是急着打发人来接湘云回去。

宝玉晚上“二更多时”还赖在黛玉湘云房里不肯走,一大早黛玉湘云还没醒他就溜进房里,这种事如果传出去,黛玉湘云还怎么做人?只怕难逃一死。

所以,这不是袭人世俗,而是袭人懂得未雨绸缪。活在世俗社会,除非生活中的一切都能完全摆脱世俗,否则,就必须避免陷入世俗的泥潭。因此袭人才说“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

把这件事和袭人劝宝玉“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结合理解,就能读懂袭人的真实用意:你们关系再纯洁,只是兄妹情谊,也要做出个有分寸懂礼节的样子来,以此来堵住世人悠悠之口,从而保住黛玉湘云的名节。

袭人在贾府多年,太清楚贾府的水有多深了。宝玉这样的行为,不出事则罢,一旦被人传了是非,宝玉可以独善其身,别人就难说了。不但黛玉湘云要遭殃,她们的贴身丫头紫鹃和翠缕,包括潇湘馆的丫头婆子,都逃不过。正如袭人向王夫人进言时所说:“世上多少没头脑的事,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被有心人看见,当作有心事情,倒反说坏了”。宝玉与黛玉湘云“没个黑家白日闹”确实是“无心中做出”,但谁能担保不会“被有心人看见,当作有心事情,倒反说坏了”?所以要“君子防未然’,不如这会子防避为是”。

站在袭人的立场,她除了劝宝玉多加注意,尽量自律,还能做什么呢?

这就是袭人被宝钗认为“深可敬爱”的见识,想得深,看得远。袭人并没有把宝玉的行为往歪处想,但必须防备有人会往歪处想。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曹雪芹先生用“贤袭人娇嗔箴宝玉”对袭人给出了高度赞美。袭人对宝玉的规劝,正是因为她心里不仅有宝玉,有贾府,还有众多无辜的人。如果她只是为自己着想,她就不会去劝宝玉引宝玉厌烦,凡事顺着宝玉,能更讨宝玉的欢心。

所以,袭人对宝玉的规劝,非但不是自私,而且是无私之大爱,她心里装的从来不是自己,而是大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