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给不知道怎么教“地质年代表”的你

 GEO与此同时 2021-11-17
亚马逊关于这本书不同版本的截图
可以看出接力棒是在第五版时传递
https://www./s?k=Understanding+Earth&i=stripbooks&ref=nb_sb_noss



今天的题图是我在图书馆看到的一本书《Understanding Earth 理解地球》(大学地质学的教材)的各版本封面图。我一向对书的封面和作者很感兴趣,在书架上浏览看到它之后就在写研究文档的间隙换换脑子翻着玩。于是也因此有了这篇推送。

这篇推送和之前“海水”篇相似有教学小贴士,还有就是我最近关于“学科归属”、“学生提问”的一些有感而发,希望能够缓解一些老师“啊呀,我答不出来”的焦虑,呵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形成可持续的、平等的师生共学关系。

我学校图书馆有的是第七版,是沙漠封面的,翻开之后是封二(和封面共享一张纸的就叫封二)和首页连合成一张长箭头在地质年代表上介绍生命的演化,之后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也再次出现了:

截图是通过我常去的电子书网站找到的:
https:///book/3336873/b31e54
(感兴趣的话自己去下,下不了可以联系我)

我学校有的是2014年的第七版,我没钱买2020年出的第八版(网上也没电子版),我还在电子书网站找到了2007年出的第五版(当时正是新旧两代作者交接时),那一版本的还只是一个分色缎带的形式。

source: https:///book/990403/cd1fbb?dsource=recommend

两相比较,可以看到第七版其实保留了第五版的部分颜色,同时加上了一些不同时期的重要事件,是一个“进化”。同时两页纸,实际上出了许多留白,在我看来,对于使用这本书的人来说,是可以自己填画补充的。

这时候一些比较机灵的GEO读者应该已经想到了,我的第一个小贴士就是:

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自己先做表率或者鼓励学生绘制具有自己特色的地质年代表!然后每年都可以比去年再改进、更新一点点儿,不必推倒从头再来,而是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去“进化”(evolve)。

同理可以迁移到绘制自己的太阳系行星图、地球内部结构,此时要注意提醒完美主义的学生:我们不是从事艺术创作,不必特别注重画工笔触的精雕细琢。但不妨鼓励学生做双语的,也鼓励学生不一定要是条带状,别的形态也可以。

比如我在某个网址就找到两张挺有意思的,但第一张明显更适合初中和小学生,第二张则要是没有文字的话,简直是现代艺术家创作的抽象钟表。




source: https://www./2016/12/10-interesting-facts-about-geological.html

看到钟表,就想到在几年前编写《应用地理》的时候,我还用过一个类似的时间比喻,就是当我们把地球的地质历史时期缩短成一天的话,我们人类啥时候出现?

source: https:///2012/10/09/history-of-earth-in-24-hour-clock/


而这其实还可以改变尺度,那就是:嘿,把地球的地质历史时期放在太阳系中去看看怎么样?是不是还可以和之前所学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那个主题联系起来了。

这么妙的主意当然是我看来的,这是一个大学教「地球上的生命历史」时留给它的学生的活动,还附赠了一个地质历史时期的计算器:

Take a look at this project on building a scale model of the solar system. You'll be drawing a similar timeline highlighting the major periods of time since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th, scaled accurately for length, highlighting the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al features that characterized each period. Here's a geologic timeline calculator that will help you scale each period to the correct length after you decide how long your timeline will be overall.

source: https://jan.ucc./lrm22/lessons/timeline/24_hours.html
两个相关网址:
1.https://www./ronh/solar_system/index.html
2.https://jan.ucc./lrm22/lessons/timeline/timeline_calculator.html


那么如果我们跳出教材,也就是离开静止的图文,用动画的形式来呈现地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呢?当然可以!
2014年的的时候就有一家科学类的杂志(https://www./science-nature/travel-through-deep-time-interactive-earth-180952886/)已经做了这样的时空旅行尝试,我放三张截图:







而当我们跳出这些图表与模型,真实地去想象生活在那些远古时期会是怎样?我自己是觉得侏罗纪公园有点太老了,冰河世纪动画片也太幼齿,但最近其实出了一部美剧,剧情略显普通刻意,但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有一群现代人通过一个巨坑回到了远古时期!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或者有学生感兴趣的话,课后也可以考虑写一些和地质年代史相关的剧本。就算时间不太够,也可以借此提醒学生:

不要觉得自己现在所学的将来就肯定用不上。说不定写这个剧本的编剧,就是中学学了地质年代表种下了一个小种子。现在有那么多人一起把远古时期还原出来,又是需要多少地质、考古相关的知识。学习了解了地质年代之后,将来写穿越剧本的设定都能比别人更宏大,而且还不是完全靠编,有一些地质历史依据你可以去参考。


第二个小贴士我也已经给出了:那就是运用地质年代表进行跨时空旅行,至于你想选用什么影视或者动态地图资源,不必限于我提出的两个。



第三个小贴士其实也是前后联系,因为地质历史时期其实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表格,而是地质学家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科学研究出来的结果,是我们目前人类的对地球的已知理解。

其实我们日常在使用的煤炭、石油资源都是地质历史时期留给我们的能源资源,化石、琥珀等也都是古代生物曾经留存过的痕迹。

在学习地质历史年代的时候,就像我们在学习历史年代的时候相似,去理解那个时期的生活、那个年代的人也好、生物也好,面临着怎样的环境、有什么食物、又有什么危险,把这个学习的经历看作是你和学生都可以在一个时间段里可以逃离“被卡在这个时空里”的命运,去想象、体验另一种时空,去看看目前我们知道最古老的岩石,去瞧瞧最先出现的动物。

是,可能要真的只是从考试分数的角度来说,发一张地质年代表格说“背!明天默写!默写不会抄到会!”,与花时间构建一个让学生可以神游百万年、甚至上一年的地理课堂,学生在一两年内也就都是凭借自己的记忆去“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看上去结果是一样的。

那我还说人以及所有的生物最后总结一下就是生和死呢,而且生下来就意味着离死去越来越近。那这样看还活着干什么?那就是因为在每个生命体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地进化、演化,生命从来没有放弃过演化,即使经历了数次大灭绝,但还是有生命活下来,传承、发展到今天。

人生在世又不是只活这一两年,只是为这几个分数奔波其实是在浪费个体宝贵的时间。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学习地质历史时期,其实提供了很宏大的地球命运共同体的观念,那就是沧海桑田,无论你是体型巨大的霸主还是小小的单细胞生物,个体的肉身总会消亡,但是只要存在过,也总会有痕迹留下,只要往前进了一步,后面也会有未来的生物跟上,就是这样的生生不息,才到了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

当然,我们这个时代也可能因为一些愚不可及、根本意识不到生命多可贵的人引发最终在地球历史上称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但至少我们在地理课上,还是可以把地球历史上生命演化的星星之火继续点亮,也希望这盏灯传给我们的学生继续点着它,传承它,珍惜自己的生命之火,也同样珍惜别人的生命之火,或许总会到燎原的时候。

无论是地理还是地质,我们在学习时都是在试图理解地球,也希望能让我们人类在更好地理解地球之后,能更长久地存续在地球上。





接下来谈关于“学科归属”和“学生提问”,我近期的一些思考。

回到《理解地球》,它其实是一本大学的地质学教材,作者是大学里的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但并不妨碍我作为一个地理教育研究者阅读它。但显然,关注GEO的读者会看这篇推送大概率是因为要教高中地理课程,其中有新增的内容就是地质年代表。我今天也主要讲的是它。

那地质年代表到底是属于地理学还是地质学呢?都叫地质年代表了,当然是地质学的,但也不意味着学地理的时候就不能讲到它了。我国高中的科目和课时有限,本来学习任务就很重,现在还讲双减,再添加出一门科目教授地质或者天文或者地球科学是近期内不现实的事情。

退一步讲,一旦从地理开了这个口子,地理里不再谈地质、天文,那么大学里那么多系科,又有多少也想在中小学早点开一门和自己学科相关的科目,那师资哪里来?如果是国家课程,城市里老师似乎不难找、那乡村怎么办、边疆地区怎么办?一些学校里连受过专业训练的地理教师都还没有呢,还想专业的天文教师、地质教师?不觉得是现代都市版的“何不食肉糜”么?这当然不是说不可以在中学里开设校本的天文课、地质课或者什么别的课,但是这些就是不可能在近期出现在我们国家课程里啊。

既然如此,现实就是我们的高中地理课程本来也就承担了一部分天文、地球物理、地质等大学里的系科认为是自己学科的东西。这和大学里地理科学学院的地理学人们主要的研究方向不完全同步。这很正常,因为大学地理学本身也有很多分支,很多地理学家也各有所长,没必要放弃自己的专长去钻研地质年代表、天文星象。

地质学也没有给自己的地质年代上锁啊。就算是地质学的内容,高中地理课程里就不能用了么?地质年代表又不是商业专利,发明出来就是给人用的啊。而且通过地质年代表的学习,知道还有这样一群人在研究地球是有什么物质组成的、地球上为什么有海洋和陆地、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怎么来的,不是也有可能让高中生中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青少年们考虑大学报地质系么?这不是双赢的事情呢,何必纠结于说“地质年代表似乎不属于地理科学”?

其实地球上部分那么多学科本来就是人为建立的,不是么?人生命有限,但知识无限,在有限的生命里当只是越来越多,就得有个区分方便人找到一个具体的方向、找到一个专业社群进行交流、进行知识的生产、迭代。

在大学、中学里何必这么壁垒森严、学科派系林立呢?在这里我也要嘲笑、和明确鄙视那些满脑子都还是主科、副科等级思想的迂腐之人,不只是嘲笑那些大学里各系科的学科宗派有些各立山头、彼此相轻。何必呢?

知识的诞生、新知的发展放在“地质历史时期”来看,不是为了垄断,也不是为了树立权威,长远来看,你个体再垄断、再权威,如果没有人用你提出的新知,那你提出它难道是为了自嗨吗?能推动历史进程吗?

就像我们地理学习总讲经纬网,地球上原本哪里有经纬网的格子在啊,也不可能有人真的全世界画上网格。但我们却依然可以运用这些给一个地方特定的区位,不仅让茫茫大海上的人知道自己的坐标,也让彼此见不到的人知道有人就在那里。这才是知识的力量所在。这些都是人,更具体来说,主要是科学家们提出来帮助自己的社群以及更大的人类群体去理解地球的。

既然是教地理的地球人,那在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就别太在意所谓大学学科的归属,而且也可以打破中学科目之间的墙,或者至少不要觉得自己教地理的不如教别的科目的(只是不同,没有主次之分)。地理老师可以拥抱自己原本的身份(可能是学地理的、也可能是学别的机缘巧合进了地理老师这个行业),有需要的时候就去求助,但也不必妄自菲薄觉得自己肯定没有专业学地质学、天文学的讲得深刻。

因为本来高中地理老师也不是大学地质学讲师,并不要求多深刻。作为高中地理老师,你乐于、善于学习新知(或者温故知新)、理解、吸收,再表达出来,能够教给学生,在和学生共同学习新课程的同时,促进、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锻炼思维,这些是中学老师要做的,而不是用“博学”、“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回答”让学生“信任”你。迟早学生会长大成人,意识到原来我的老师也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什么都知道的神”。

我们在中学教育阶段的教育本来就是播种一个个小火苗而已,没有必要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想着通过努力你自己多么在各个领域都精通得不得了,边学边教、有不断学习成长的心态去教学就已经很好了,不用试图去立刻回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都高中生了,也该清醒一点,该意识到自己的老师不是事事都知道答案、也不是事事都有答案的。都什么时代了,老师何必当什么行走的百科全书啊?何必啥都知道?坦白自己不知道没什么可耻的,世界上也不会存在什么都知道答案的人。

期望自己的老师对自己所教的课程就是能够什么都知道的权威、什么都能完美回答的学生才是没有认识清楚自己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对老师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老师能给自己学习提供的帮助没有清晰的认知。这个幻象,学生不能自己打破的话,那么老师得找机会打破啊,不然双方都因为这个幻象备受煎熬,而且没法面对、接受现实。

老师一直陷于自己回答不上来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而无地自容,也是过于苛刻的自虐。你又不是只教这个学生一节课的表演嘉宾,何必急着在这节课立刻回答得完美。又不是救火队员,火苗出现要立刻扑灭。如果学生是第一次提问,当然要鼓励ta,提问是好事,说明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老师是要悉心呵护学生燃起的求知小火苗的,因此面对学生提出了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时,一种更加成熟自如的应对方式是完全不必急着回答。

我提供一种或许可行的方案。一旦学生有了疑问,把这个问题请ta先自己找个地方(笔记本或书上)写下来,有的问题说不定你在讲到下个内容、或进行下个活动的时候,学生之前的问题就自己迎刃而解了。ta写下来也就不会一直钻、停在这个问题里,反正记下来了,也知道如果这节课结束自己还没解决,可以再告诉老师,同时也不会打乱原本的课堂节奏或别的同学原本集中的注意力。

其实这种应对学生提问的方式,在开学第一课的时候就可以确立好,毕竟课堂时间宝贵,除了答疑课,一般而言老师都有明确的教学进度安排,不如就尽量按计划进行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开展活动。

但每次上课不必安排得满满当当,快下课的时候预留出两三分钟时间,让这堂课结束还有疑问的同学读一下自己写下的待解答的问题,然后再让班级里也有同样疑问的同学举手,请课代表统计一下(可以把学生的座位设计成经纬网的格子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坐标),誊写在“有问题!”的本子上,提出问题的同学按A B C 编号,有同样疑问的同学则用a1 a2 b1 b2的方式记录。

每周自己的课时上完之后,通过课代表把这周收集到的学生提问整理出来,把自己搜索相关答案以及思考的过程也详细记录下来,和提问的学生、也和别的感兴趣的学生再做分享,无论是通过社交平台发送还是打印出来让学生抽空传阅,分享你的回答与思考,同时,不妨也问问提问者为什么会想问这个问题。

如果学生们上课结束,没问题提出的时候,这最后两三分钟可以公布你自己在备课的时候产生的一到两个疑问供学生思考、探索,不必急着要学生立刻能回答,你让学生给你回答ta们问题的一周时间,也给学生回答你提出的问题的一周时间。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每周都会有一个回顾上周疑问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是书面作业/社交媒体互动的形式呈现,也可以是有充足课时的情况下专门安排半节课、一节课的时间将上周内容(提问往往也是重难点)一起复习一遍,真正实现“段段清”。

这样做学生有疑问可以自己先攒着、跟着全班的课堂进度一起走,课堂既有安排结束后,学生提问、课堂也有新的生成。学生课后可以尝试去搜索解答自己的疑惑。作为老师、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告诉学生你搜索相关解答的方向,可以参考哪些有科学依据的内容,逐渐到了后面就可以慢慢让学生先自己照着你之前提供的寻找答案的方向搜索看看,然后慢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自己提问、自己搜索,逐渐形成自给自足的学习节奏与状态。

毕竟现在都2021年了,新课程都开始了。核心素养可不是单向喂养,得是学生在学习发展出来的素养。而大部分人主动学习的效果都比被逼着学好太多了。

在进入地理课程学习的初期阶段,老师就主动打破学生对老师的“全知全能幻象”,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地理老师不是地理课程所有内容的权威,但确实在学习、查找资料、提取信息、分析方面体现了自己的业务能力,不过老师也是人,我也是人,我通过学习也能慢慢像老师这样有用地理思维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老师还是按照以前“好老师”的标准样样包揽以保姆的姿态全方位为学生都准备好,“我不知道,我去问老师,我老师什么都知道”这种“旧时代的好学生”,毕竟这种好学生只要在老师喂养ta时张开嘴嚼一嚼吃下去就会被夸“好棒”,但现在能力立意的高考可不会让这样的学生通过选拔性考试,毕竟当前社会的需求更多落在创新与实践上。

现在的高考也应时势在逐渐要求老师转变观念,要认识到自己作为教师不是爸妈又不是保姆,和学生的关系不是亲属关系、雇佣关系,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的,教师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且教师本身也是在学习的,教学相长,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万事通”,也不是“解答问题的机器”。

授人以渔的教学时代已经从课程和高考两个方向包夹而来,如果还停留授人以鱼的“知识传授者”姿态抗拒已经在进行中的变化,那很可能教师自己面临适应不了新时代教学节奏的后果,而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很难在考试中准备好。

妄图把地质年代表(或者行星地质啥)所有细枝末节都研究透彻,这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好吧,一个学科那么多分支,每个分支那么多国家的人在研究,你一个人花点时间稍微读读就可以把各个都懂、都能回答,这也就是某个“懂王”才可能做到。但这并不妨碍在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可能突击成为地质专家的前提下,多了解一下与地质年代表相关的内容,看些有趣的地质学教材、浏览相关的网页。

作为一个新在教学中接触“地质年代表”的高中地理老师,明确自己的位置并不是因为课标要求增加这个就迅速变身成为地质专家,但知道自己可以从哪儿学习、向谁请教,我们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地质年代表”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这就够用了,也足够好了。

我说得够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