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海域中捞出古瓷,其上文字令人费解:古人会写简体字?

 综合历史 2021-11-17

福建海域中捞出古瓷,其上文字令人费解:古人会写简体字?

在福建省平潭县的海域,由于它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上,这个地区有许多珊瑚暗礁等,海流无法预测,所以很多商船都在此地沉没。根据打捞出沉船上的货物,当地人先后命名为白糖礁、银珠礁、碗礁之类的称呼。

2005年,在附近的一个叫“碗礁”的海域,水下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古代瓷器,但其中一个非常奇怪,因为这些文字令人费解。

不得不说很惊奇的事,专家们在清代康熙青花瓷中发现了两个现代简体字,即“双龙”!,从古代烧瓷时代开始,这就是康熙时期中期的青花瓷。为什么康熙时代的古人使用现代简体字?

近代以来,学者们在语言和文字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反思,其中最极端的是“废除汉字”运动。鲁迅说过“汉字不灭,我国必亡”等,当然,其实还有许多杰出的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建议使用拉丁文或拼音。

这些学者的意见,除了语言和世界的融合,以及寻求拯救国家的道路外,也是为了促进人民认字识字。为此,后来的国民政府和新中国采取了另一种方法,简化繁体字就能让人民快速认字。

曾在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324个汉字。但于1936年2月撤销,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国民政府不再提出简体字方案。

1956年,新中国终于制定了简化字汇总表,而1986年重新印发的简体字汇总表是我们目前使用的简体字。

从现代简体字的发展过程来看,在福建平潭水域打捞的康熙古瓷不应该具有“双龙”的简化特征,而应该是““雙龍”。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康熙古代瓷器有“双龙”这个词,难道他们是穿越了吗?

事实上,鲜为人知的是,汉字的简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是从书法演变而来的,而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事物。

从汉字的发展来看,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宋体,其实就是一个繁简互相变化的过程。最开始的甲骨文笔画简单,但后来的金文,印章的文字极其复杂,官方的文字等简化了汉字。总的来说,汉字演变规律是一个简单而又互补的过程。

从具体汉字的角度来看,特别是书法开始之后,由于一些繁体字写作确实不方便,所以从书法上简化了。事实上,自现代社会以来的简体,有许多简体中文字都源于古代书法家的简化字。例如,“无”这个词是古代碑刻字,而宋徽宗则有一种碑刻。上书“摹勒立石,以垂无窮”,没有写成“無”字。

一般来说,简体字在传统的破体、俗体(流行的民间字体)中很常见。在古代社会,简体字并没有出现在正式的文件中,但在民间使用的较多。那么先说破体字,往往是一笔写成,相当于“一笔书”。王献之是其开山鼻祖,因为一笔写成简化就是必然的。

虽事实证明,古代存在简体字,依然不能证明康熙古瓷上“双龙”一词的出现,属于正常现象。原因很简单,也需要证明古代有两个简体字:“双”和“龙”这两字体。

经过专家的研究,证实了1000多年前的魏纪念碑,简化的“双”和“龙”出现在很久以前。特别是“龙”这个词,令人惊讶的是,在甲骨文金文中,还有一个简化的写作。

为什么瓷匠会知道简体字,为什么会把简体字刻在古瓷上?福建省收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谢钟梁指出:

从书法演变而来的“简体字”,在明清时期,甚至明清之前就开始使用。当时的简体字和繁体字是并行的,所以民间工匠在瓷器上使用缩写“双龙”是合理的,曾经发现的一些古代瓷器,也曾发现简体字作为标记。

显然,现代简体字出现在300年前的康熙古瓷器上。不是什么神秘的穿越事件,而是一种正常现象。在古代百姓中使用简化字符可能非常广泛。另外,古代瓷器上刻有“双龙”字样的原因应该是工匠留下的招牌。

鲜为人知的是,汉字的正式推广和使用,其实不是民国以后的,而是清代就开始了。南京成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后,为了提高人民的识字率,洪秀全等提倡简体字。据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使用了100多个简体字,80%的简体字在近代使用。其中,太平天国的“国”字里面是“王”,而不是“玉”,所以你可以看到太平天国的军旗,上面写的是“囯”,而不是“国”旗上。

在古代社会,比如繁体是官方文字,简体或许就是民间文字。对于人们来说,不管是什么词,只要写得好就是最好的词。当然,汉字应该有一定程度的简化。如果它们过于简化,它们就会失去表意功能,成为一个类似字母的符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