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人虽然出生在国外,却从未忘记祖国,不会中文依然投身革命事业

 综合历史 2021-11-17

此人虽然出生在国外,却从未忘记祖国,不会中文依然投身革命事业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虎父犬子,当然今天要说得正好相反。家里父亲是一家之主,就像房子最上面的房梁一样,那么上梁正下梁能长歪的可能,的概率通常很小。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那无尽的岁月中,有很多父子两人一起革命的故事肯定不是少数。

众所周知,近代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伴随着太平天国的起义怒吼,当时可是让国际震惊。对中国人民来说,最重要的是此变化让清政府日渐衰败,逐渐走到崩溃的边缘。

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但仍有不少英雄人物被这场风云打造出来。当然,农民阶级革命的局限性,其实可以从个人的角度来改变,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父子。

今天主角之一的父亲叫陈桂新,一个广东人。事实上,陈桂新早年是一个年轻的木匠,但他以非凡的技巧和信念进入太平起义军,后来被杨秀清发现他却身手非凡,为人热血敢打拼,认为这个年轻人是可造之材,于是放在身边当贴身侍卫。

陈桂新后来确实不负所望,立了不少功劳,其中一次是在战争中,陈桂新用自己一身好木匠活造出了一座浮桥,使得太平军打败了清军。也因此,让太平天国士气大盛,胜多败少,直接定了都建了国,将了清政府一军。

但因为小农阶级的局限性,在天国大好形势时没得到有效的解决,后来被太平天国内部的掌权阶级内乱搞了个天翻地覆,尤其是杨秀清这个大才死后,他的下属们就树倒猢狲散,该逃命的都逃命去了,陈桂新也不例外。

在那个时期沿海一带、比如福建,广东等人跑路都是出海跑到异国他乡,陈桂新由香港作为跳板。最开始只不过是做了猪仔,卖身的日子不好过,他就搭上了船远度到达特立尼达岛,这个岛当时属于英国,在西印度群岛范围中。

孤身一人在岛上的生活非常困难。陈桂新有一段时间是做手艺人糊口的,每天帮人理一下头发不过够吃饭罢了。然而命运总让人措手不及,从遇见一位富商开始他走上了好运,这富商是华人,同时很看好陈桂新,并把比陈桂新小20岁的女儿嫁给了陈桂新,可见富商非常器重他。

至此之后,陈桂新结婚生子很快,儿子就出生了,取名陈友仁。我们华夏一族总有归乡情节,陈桂新对曾经在国家发生过的一切,无法忘怀,因此把这种情节也种在了儿子陈友仁的身上。

陈友仁从小就学会记住父亲的教诲,努力学习,最终成为特立尼达第一中国律师。陈桂新一家在特立尼达已经实现富足稳定,家庭事业也都有了,但在他的心中,陈友仁仍然觉得这些还不足以实现他的雄心壮志。

辛亥革命爆发后,心中的报国之情熊熊燃烧,恰巧当时在伦敦与友人度假,这友人名叫伍连德,是位博士后来一拍即合就准备上路,一句中文都不会说的他,放弃一切赶赴心心念念的祖国,支持祖国的革命事业。却不想这次行动,让父亲那思念祖国并归根的愿望,就这样被实现了。

陈友仁有自己的优势,他读过书所以懂得很多方面的问题,在革命的道路上让他发挥了不少才能。他曾担任着报刊英文《京报》的总编辑,又是孙中山的外事顾问和英文秘书,在成为外交部长后,他为中国收回了被英国人占领的“九江、汉口”等租界。

可以做到如此,没有铁腕是不可能的,所以陈友仁也被称为铁腕外交家。如果清政府可以善于利用人才,也许在中国就不会出现让人民耻辱的事。日本侵略中国后,陈有仁也参加了香港的部分抗日工作。

然而,香港沦陷后,陈友仁成了日本人的俘虏,并被带回上 海软禁,其间日军屡次强迫陈友仁为日本人工作,即支持汪伪政权。陈友仁坚决拒绝跟随,这让日本人头痛不已。

40年代初期,陈友仁就像斗牛士里面的牛,一生在革命事业上勇往直前,就像他的父亲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直到生命结束。在这父子两人身上看到,新老中国人民对祖国的关心和无私奉献。这是一种难以改变的忠诚度。让我们记住这些勇敢和爱国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