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温功劳甚巨,却晚景凄凉,与此人有很大关系

 综合历史 2021-11-17

朱元璋当年,要不是有一伙,能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未必能成为最后赢家,那时不但多方势力争夺天下,且朱元璋的整体势力,并不是最大的。但在高端人才上面,朱元璋却是可称第一,其中刘伯温的功劳,可排在前列。

能与刘伯温相提并论的,仅有李善长、徐达、胡惟庸等,少数几位,当时朱元璋可是称刘伯温为,刘邦之张良,刘备之诸葛亮,对他评价很高。且确实刘伯温,本就有一身料事如神的本事,在朱元璋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为其出谋划策。

刘伯温,名是基,伯温是字,出生于南田山中一个小山村,但家境过得去,小时候能读得起书。刘伯温从小就显露出聪慧的天资,十二岁就考上秀才,至此开始了他的科举之路,二十三岁时便进士及第,得到朝廷分配官职。

但当时是元朝末年,朝廷腐败不堪,且刘伯温在朝中并无关系,因疾恶如仇的性格,常常受到排挤,没几年便心灰意冷,辞官告老还乡,过起了自己的田园生活,每天种种菜、写写书,日子过得很逍遥,期间还写下一本《郁离子》,历史有名。

其实,朱元璋能得到刘伯温辅佐,有一定的机缘巧合,就像刘备最初看不上庞统一样。后来,朱元璋才发现刘伯温的才华,并引为知己,时常一起探讨天下局势,且对刘伯温提出的建议,都会仔细斟酌,体会其中用意。

因此朱元璋能发现刘伯温,不管在天文地理,还是兵法谋略上,都有过人之处,开始视之为左膀右臂。而刘伯温常常在,朱元璋犹豫不决的时候,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且每一步如何走,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让朱元璋一举消灭张士诚、陈友谅。

其中,决战陈友谅的时候,让朱元璋反败为胜,可谓居功至伟,在帮助朱元璋打败陈友谅,这个最强大的对手后,朱元璋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朱元璋才敢脱离自立,此后刘伯温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策划如何打击各方割据势力。

期间,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定都南京,称国号大明,借此收拢民心。而朱元璋听从刘伯温的建议,果真定鼎天下,最终达成目标成功开国。在朱元璋称帝后,刘伯温提出了几个,治理国家的方针。

其一,少杀戮、多积德,让国家得以修身养息,以怀柔手段治理百姓,国家政策需要于民有益,让百姓能够生活下来。

其二,中央集权,实行卫制提高皇权,避免发生内乱。其实卫所制度,其中就有锦衣卫,这个机构功能就不细说了,但确实让皇帝对天下事,都能了然于心,对管理国家,监察百官打压贪污受贿,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其三,民富国强,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提高社会经济,让百姓有条件读书识字,然后反哺国家。而百姓能识字,就有条件去懂法,也变相地提高了社会秩序,国家自然国泰民安,

前文提到能与刘伯温相比的人,还是有那么几个,其中李善长隐隐压刘伯温一头。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如果说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头号军师”,那么李善长就是“大管家”,但通观历史,谋士终究是谋士,在开国后自然不如管家作用大。

就像刘邦开国后,萧何这位管家的官职,比之张良这位谋士就大许多,刘伯温与李善长的情况也是如此。当然,各自管辖范围的不同,权力也有所高地,刘伯温主要负责监察官员,任职期间依法惩治了,中书省都事李彬,因此得罪李善长。

原来,这李彬是李善长的心腹,但因为贪图私利,犯了事儿被刘伯温抓住把柄,而刘伯温向来铁面无私。李善长曾因此,向刘伯温求情,让他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刘伯温不买账,直接上报朱元璋,然后李彬被斩,两人自此成了仇敌,李善长至此极力打压刘伯温。

其实李善长的性格也注定了,两人是迟早不合,李善长表面宽厚内心刻薄,尤其是特别护短,所以两人成了仇敌,并非夸张。且李善长作为丞相,就算故意找刘伯温麻烦,刘伯温也是没办法的,因此刘伯温曾多次提出,告老回乡。

但最终没成,到后来快病死的时候,才得以回乡,但期间胡惟庸带御医,给刘伯温服药之后,刘伯温的病情突然加重,这一点让人很怀疑,加上胡惟庸与李善长是姻亲,是有可能加害刘伯温的,当然此事只是猜测。

刘伯温回到家中后,不日就去世了,而相对于他的功劳,晚年却有些凄凉。不但在朝中被人抹黑、排挤,朱元璋也不待见他,而与李善长有很大关系。可笑的是李善长耍弄权术,最终也没能逃过一劫,被胡惟庸牵连,导致被抄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