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中阳:史上最厚道的三位山东人

 新用户39306hBz 2021-11-17

作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山东人可谓“厚道”的代名词

话说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有位教授,设家宴招待朋友。酒足饭饱后朋友起身告辞,教授执意要亲自送人下楼,二人客气得在楼道上练起了“太极推手”。一不留神教授摔了下去,因骨折在家“宅”了三个月。

从天朝历史上看,“阴谋诡计”自战国时期开始萌发,并像“疫情”一样迅速蔓延开来。所以,山东人之厚道当以春秋时期为“极品”

一、和谐宗师:坐怀不乱的柳下惠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前621年),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泰安)人,大概率是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百岁老人。

实际上,柳下惠本姓姬,展氏,名获,因食采柳下而成为柳姓的得姓始祖;因生平德高望重,去世后被学生们追谥“惠”字。

众所周知,柳下惠因“坐怀不乱”而闻名天下,其间别有一番曲折。

故事版本众多,我倾向于这个传说。

在一个深秋夜晚,柳下惠路过一片茂密的柳树林时,突然大雨倾盆,只好急忙躲到附近一座破庙里避雨。无巧不成书的是,瞬间有位辣眼睛的美女(按莫言老乡的描述应是“丰乳肥臀”)也进来避雨,二人只好相对而坐。

半夜时分美眉被冻醒,竟央求到柳下惠怀中以取暖。身为司法系统干部的柳下惠慌忙推辞,估计一来怕中了“套路”,二来也怀疑自身定力有限。

谁想美眉极懂心理学,说道:世人都知道您品德高尚,只要不生邪念,我虽坐在怀中又有何妨?否则我一旦着凉病倒,家中老娘便无人服侍,这责任您担得了吗?

被堵了后路的柳下惠万般无奈,只得闭目塞听、张开双臂。

暴雨彻夜未停,猛男丝纹不动。

天亮后,美女起身深鞠一躬:人言您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虚传。

如此考验人性也够残忍的,有文化的山东女人真可怕。

另一方面,能控制住生理欲望者,焉能不长命百岁?

需要指出的是,柳下惠青史留名绝非“坐怀不乱”这么简单,他之所以被推崇为中华“和圣”,关键在于一方面刚直不阿,另一方面又通达和善。

身为鲁孝公后裔“红二代”的柳下惠,长期在鲁国司法系统任职士师(类似于典狱长)。因坚持原则、不事逢迎,他曾连续三次被撤职,以至于百年后官至鲁国司寇(司法部长)的孔子都为其愤愤不平。

退隐成为“逸民”后,柳下惠广招生徒,系心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邻爱戴,其主要思想便是以“和谐社会”而著称。

“不羞污君,不卑小官”:不以侍奉昏君为可耻,不以仕途卑微而不满。

“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不因自身被遗弃、排斥而怨恨,不因人生穷困潦倒而忧愁。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正直为人,不管走到哪里都难免遭遇挫折;曲意逢迎而仕途顺达,那又何必离开故乡?

在国际事务中,柳下惠也主张各就各位、相安和好。

前631年,齐孝公气势汹汹要出兵讨伐鲁国。柳下惠评论到:大国要做好标杆榜样,小国应安分守己,不要老是“秀肌肉”而挑战老大,这样才能天下太平。

后来秦国攻齐,要途经鲁国。秦军统帅下令保护柳下惠墓地,如有在其墓地五十步以内砍柴者一律处死。柳下惠在诸侯各国的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将其与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大圣人,列为“百世之师,并冠之以“和圣”

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教育家是柳下惠,而非孔子。

二、契约鼻祖:抱柱而死的尾生

春秋时期,鲁国曲阜有位叫尾生的年轻人,家境贫寒,后来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背井离乡的尾生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与当地一位美女一见钟情。二人男欢女爱,很快私订终身。

故事演变套路都是一样的,对方父母因“门不当、户不对”而坚决反对。西北“女汉子”敢做敢当,决定私奔随尾生回山东。为此,二人约定在城外一座桥下不见不散,然后双双远走高飞。

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就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

话说当天黄昏时分,尾生早早来到桥下隐蔽处等候。不料,狂风骤起,暴雨倾盆,滚滚江水很快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尾生四顾茫茫,始终不见姑娘踪影。但为了不见不散的诺言,他死死抱着桥柱寸步不离。

夤夜时分,伺机逃出家门的姑娘冒雨来到桥边,等洪水渐渐退去后发现了抱柱而死的尾生。姑娘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随后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史上第一个“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悲剧。

山东人以厚道著称,但厚道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还是非尾生莫属。试想一下,“桥下”虽然便于幽会,但因江水暴涨而躲到桥边地势高处等候(可以趴下),又有何妨

实际上,尾生早年遵守信用就有点“轴”。

一次,有位亲戚家里醋用完了,向尾生来借。恰好尾生家也没有醋了,但他并不回绝,直说稍等片刻。尾生悄悄从后门溜出去,向邻居借了一坛醋后送给了那位亲戚。

同乡名人孔子知道此事后,批评尾生为人不诚实,不该弄虚作假。尾生却不以为然说,帮助别人是应该的,虽然扯了谎,但出发点是好的。

真是不在一个频道上。

陆游有诗云: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三、宽容达人:甘做“背景帝”的鲍叔牙

鲍叔牙(前723或716年-前644年),山东泰安(一说安徽颍上)人,齐国大夫。

“一为食盾鱼,二为饮玲珑”,鲍叔牙的人生两大快事,一方面成就了山东人好酒之名,另一方面盾鱼由此被后人称为鲍鱼。

为人津津乐道的“管鲍之交”,便凸显山东人之厚道。

早年,二人合伙做生意。

鲍叔出资多,管仲出资少,年底红利却实行均分;而且,期间管仲竟然把收到的货款拿回自己家还债了,这属于典型的“坐支”贪污啊。

员工们愤愤不平。鲍叔一句话“管仲家里穷”,就把麻烦按下去了。

后来,二人一起去当兵。

冲锋时,管仲瞻前顾后;撤退时,管仲一马当先。鲍叔为其袒护:他是独生子,家有80老母。

管仲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两年后,管仲老母去世,此后他像打了鸡血一样冲锋陷阵。

当然了,鲍叔牙之所以名垂青史,主要在于甘当管仲“背景帝”。

话说前697年,齐国大乱,公子纠管仲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则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

11年之后,公子小白在王位之争中胜出而成为齐桓公,准备提拔自己的恩师鲍叔牙。他却力荐曾箭射小白的管仲出任国相,说自己在政治、军事、礼义、宽民、信民等五个方面均不如管仲。

齐桓公犹豫再三,鲍叔牙逼宫:如果主公的愿景是称霸天下,就该尽弃前嫌;如果只想做个太平君主,那么就当我啥都没说。

出任国相后的管仲果然不负众望,助力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举成就“春秋五霸”之首,自身也被誉为“华夏第一相”。

管仲任齐相长达40年,临终前齐桓公让他推荐继任者。出人意料的是,管仲竟将鲍叔排到第四位,并如是解释:大王是让我举贤,而不是问我的私交;鲍叔虽然德高望重,但过于刚直而不适合做一把手。

这就是著名成语“管仲论相”的来历。

前645年,鲍叔牙接任国相,因齐桓公日益昏聩、荒唐,一年后便郁郁而终。

上帝是公平的。鲍叔子孙享受国家俸禄,后世有十余代在齐国封邑、任职大夫,真是厚道者有后福

杜甫有诗云:翻手作云覆手语,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