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中阳: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思维与数字化转型

 新用户39306hBz 2021-11-17

“数字化转型”话题炙手可热。5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

面对时代大潮,既不应无动于衷、抵触抗拒,也不该张皇失措、盲目激进。

漫长的农耕文明之后,人类逐步进入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目前正迈入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化社会。

真正改变世界的,从来都是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和工具创新,并从而生成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当很多人尚且对“信息化建设”毁誉参半、“互联网思维”一头雾水之时,“数字化转型”更需要谋定而后动。

我们只有认真检讨“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思维”的得失成败,才有可能顺利启动“数字化转型”

一、沃尔玛奇迹:“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规范化管理

我们知道,人类工业化文明,是从以蒸汽机为起点的机械化,再到以发电机为源头的电气化。期间,以泰罗《科学管理》为代表的企业现代管理基础得以奠立,并开始取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

“二战”前后,计算机的诞生将人类推向新时代。1981年,以生产读卡机起家、身为大型计算机霸主的IBM,成功推出划时代的个人计算机PC,为信息化建设打开了大门。

所谓信息化建设,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通信等IT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决策效率和运营水平,从而提高效益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最典型的两大产品,就是OA(办公自动化)和ERP(企业资源计划)。

前苹果总裁乔布斯有言:如果全球IT企业只剩下三家,那一定是微软、英特尔和戴尔;如果只剩下两家,那将只有戴尔和沃尔玛。

你能想象得到吗? IT装备规模仅次于美国军方,还发射了全球第一颗商用通讯卫星,信息化建设的真正标杆非沃尔玛莫属。

半个多世纪以来,沃尔玛从不做广告推销轰炸,更与商业模式创新无缘,甚至在“互联网+”时代也慢了半拍,但始终抓住零售商的本质——进销存差价、供应链效率。为此,沃尔玛在管理硬件与IT设施投入方面堪称“国家级”,由此把零售商做到极致。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沃尔玛就开始全面推行计算机管理,1983年启用POS机(销售始点数据系统),1985年建立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1986推出QR(快速反应机制)。

1987年,沃尔玛干脆耗资4亿美元,委托休斯公司发射了全球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对全球4000多家门店所有商品的进销存信息,沃尔玛可在一个小时之内盘点一遍,并与供应商保持供应链同步。

90年代,沃尔玛采用卫星定位系统(GPS),以控制公司物流和提高配送效率;2004年,启用智能标签技术(RFID)而取代传统的条形码。

长期以来,沃尔玛一直积极建设最强大的IT系统,早在互联网问世之前,就解决了大数据管理和智能化运营问题,其收益回报与核心竞争力谁与争锋?

大家知道,沃尔玛长居“世界500强”榜首。但绝不多数人想不到,长居“全球富豪榜”宝座的不是比尔盖茨、巴菲特,也不是贝佐斯、扎克伯克,正是经营平价超市的沃尔顿家族。上帝是公平的。

为何不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疾而终,对ERP很快从膜拜到无奈、甚至吐槽?因为企业自身往往仍停留在经验主义、家族化管理阶段,组织岗位多变,流程权限模糊,如何产生与获取有效数据

没有规范化、流程化管理为基础,谈何信息化建设?

二、滴滴启示录:改变世界的并非“互联网思维”

1991年8月,英国科学家蒂姆发明的万维网对外开放,人类开始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无数IT设施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众所周知,小米创始人雷军因传播“互联网思维”而被称为“雷教主”。但沉迷于“互联网思维”、自定义为“互联网企业”,恰恰制约了小米的健康发展。

所谓“专注、极致、口碑、快”,与同仁堂坚持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没有本质区别,并没有抓住互联网思维的精髓。而所谓互联网企业,仅指生产互联网基础软硬件设施的企业——开汽车的绝非都属于汽车产业。

2014-2016年,小米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从龙头老大迅速滑落到第五位。从此,“雷教主”不再夸夸其谈“互联网思维”,而是蹲下身子主抓供应链和产品质量。

2018年,小米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但在资本市场眼中,小米不过是一家智能手机提供商,而所谓互联网服务、小米生态和物联网等始终“叫好不叫座”。

在相当程度上,真正因悟透“互联网思维”而崛起、但过度透支“互联网模式”而自残的,首推滴滴。

在传统租车市场上,经常出现“人车咫尺不相见”现象,商务出行一般通过提前电话约车,难免资源浪费。北京小桔公司创立之初,即致力于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网络智能叫车系统。

(一)凭借创新的网约车技术打败传统出租车

2012年9月,滴滴打车软件上线。次年6月,新版本开启一键叫车、增加异地预约功能和3D地图

2014年1月,滴滴与腾讯合作,用微信支付车费从而告别找零;随后在77天内以日均521.83万的订单量,一跃为国内最大的移动互联网订单交易平台。5月,“滴滴打车”正式命名。

实际上,滴滴迅速崛起的杀手锏并非“烧钱”,而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智能定位、精准匹配、移动支付及场景化的用户体验——这才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

2015年9月,滴滴打车更名为“滴滴出行”,定义为涵盖出租车、专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2016年春运期间,有190万人乘坐跨城顺风车回家——这就是典型的分享经济与协同消费。

通过免费为出租车司机接单揽活而挤进市场的滴滴,终于反客为主。

(二)背靠强大的互联网巨头挤垮同行竞争对手

以80万元起步时的滴滴无人看好,除了坚忍不拔的战略意志、出奇制胜的营销策略和刺刀见红式的竞争手段,“滴滴现象就是源自对互联网技术的高度重视、并保持创新和动态领先。

2013年4月,滴滴获得腾讯1500万美元投资,从此得到了互联网巨头的技术后盾。当踩着上海滩大黄蜂的尸首杀向杭州湾时,滴滴面对的是有阿里撑腰的快的。

在高达数十亿元的“补贴”大战中,双方背后分别是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对决”。两周时间里,滴滴订单量暴增50倍,腾讯在一夜之间备好1000台服务器,并调集精锐团队奋战七昼夜,重写服务端架构。

2014年5月,滴滴停止补贴而通过微信发“打车红包”,快的终于招架不住,次年初与滴滴合并。此时,竞争对手只剩下来自美国的“网约车鼻祖”优步。

2015年上半年,优步中国烧掉15亿美元。财大气粗但在本土用户体验上“不接地气”的优步,8月初无奈宣布与滴滴合并。

(三)因网约车市场“一家独霸”而走向自身反面

此时,网约车市场占比高达93%的新滴滴,独霸江湖后开始“变脸”。

从2016年到2018年8月顺风车被迫下线,滴滴共涉及刑事案件89件,其中抢劫杀人案2件、司机强奸案16件、交通肇事案件12件。真正引起公愤的是,滴滴的危机公关态度极其傲慢。

因为独大,所以自大;因为霸道,所以自残。

从创立到2019年,滴滴七年间共获得14轮融资,总金额超240亿美元;而同期累计亏损达400亿元人民币,IPO上市之路前景暗淡。

值得警醒的是,滴滴式“自残”有两大陷阱:一是沉迷“补贴烧钱”,二是追逐“赢家通吃”。

从国际商法通则来看,以低于成本价推销产品或服务的行为(包括“补贴”),属于“不正当竞争”(临时打折促销除外);因独家市场份额占比过大而可能“滥用市场支配”,均被视为“垄断”。

滴滴“一统江湖”,折射出国内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方面的法治缺陷。

我们知道,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兴起,美国风险投资业进入了新阶段,“商业模式”成为投资机构与创业者的口头禅。

万变不离其宗,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清晰简明的盈利模式。不论是交叉补帖、还是第三方支付,企业盈利始终离不开收支差;不管是点击率、还是入口流量,平台意义在于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别忘了,持续亏损的创业企业才热衷于“商业模式创新”,他们要让投资机构跳出当下、相信未来(最终能盈利)而“输血”,如此才可能活到明天。

三、阿里变奏曲:抓住商业本质、成就“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时代无隐私:每一粒沙子都有编码,都可以被感知和获取数据。

所谓数字化转型,就是在数字化时代的企业转型;它是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上,企业对组织流程、业务模式和员工能力诸方面进行重新定义之后,涉及核心业务的系统性转变。

10月20日,“胡润2020百富榜”发布,卸任一年的马云财富增长1250亿元,以4000亿元第四次成为中国首富。

10月26日,上交所官网显示,蚂蚁集团发行价确定为每股68.8元,总市值达2.1万亿元——超过茅台而勇夺A股市值王冠。

阿里之所以基业长青,之所以能在电商、移动互联网、数字化转型时代始终挺立潮头,其秘籍就在于始终紧紧抓住商业本质,充分利用各类新技术、新工具服务于社会,由此生成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生态

(一)抓住商业本质,致力于为商业交易服务

创业伊始,马云就清晰地提出了企业愿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致力于用电脑、互联网等技术,帮助“小微”扩展业务。

2002年底,阿里告别“烧钱”时代。

次年“非典疫情”爆发,人们被迫开始在网上购物。阿里抓住机遇,毅然向最不被看好的C2C、B2C电商业务转型。

(二)破解交易信用“痛点”,打造网络金融巨头

传统线下交易中经常发生的支付信用难题,在网上交易时更是成为“痛点”。

2004年底,阿里推出支付宝。它以第三方信用担保服务方式,让买家在所购商品满意后才将款项支付给商家,随后迅速覆盖了各类公用及商用交易领域。

由此,淘宝迅速成长为亚洲最大的购物网站

由于支付宝的资金沉淀量日益庞大,2013年6月,阿里“余额宝”悄然上线。在此,用户资金可用于消费和支付,还可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存款利息收益明显高于银行水平。一时间,传统银行“存款大搬家”。

2014 年10月,在支付宝、余额宝基础上,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正式成立。6年后,蚂蚁终成惊天大象。

(三)应对交易峰值难题,成就“全球三大公共云”

为了拉升“网络地摊经济”的人气、提高交易量,2009年,淘宝在“双十一”创办了“光棍节”,当天交易额出人意料地达到1亿元。

次年“双十一”,淘宝交易额直逼10亿元大关,向服务器系统支撑提出了严峻挑战。然而,一年365天只有一天是“光棍节”,阿里的数据处理能力必须对外开放、面向商用。

2009年9月,阿里云计算公司正式成立。次年4月,阿里的金融订单贷款产品“牧羊犬”成功在飞天平台上线。2011年7月,阿里云官网上线,开始大规模对外提供云计算服务。随后,在“双11狂欢节”、12306春运购票等应用场景中,飞天平台始终运行良好。

2019年,阿里云以9.1%的市场份额,在全球位居亚马逊、微软之后列第三位:在亚太市场,以28.2%的市场份额高居榜首。目前,超过50%的A股上市公司、全国超过80%的科技类企业都在使用阿里云服务。

(四)成立菜鸟物流,用数据平台和技术赋能物流业

除了交易信用,零售产业链还有一大“痛点”就是传统物流业。

2013年5月,阿里牵头成立了菜鸟物流。很快,全国零售平台上超过80%的商家开始使用菜鸟标准化电子面单。目前,菜鸟每天的国际包裹运输量,已逼近全球最大的快递公司UPS,企业估值约2000亿元。

2016年9月,马云全力倡议的eWTP(全球电子商务平台)被写进G20公报;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五新战略”: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即大数据),并在一年后成立了“五新执行委员会”。

就这样,依靠云计算、支付金融、物流及农村淘宝等一系列布局,阿里初步具备了向整个商业社会提供互联网基础设施、并升级整体商业形态的能力。

2020年可谓“五新战略”的里程碑,阿里为全社会提供协同化、数据化、智能化、移动化、物联网的“五大生态”已全面启动。再过十年,或许阿里终将成为继美国、中国、欧洲和日本之后的“第五大经济体”。

四、“数字化成功转型”的三部曲

应当说,各时代的人类文明活动都会产生大量数据,但由于数据感知、获取、存储和开发的技术手段相对滞后,所以数字化时代姗姗来迟。比如,造纸、活字印刷的发明和推广,就属于划时代的数据(文字)存储和传播技术,但相对于电脑还是不可同日而语。

计算机时代有个令人惊奇的“摩尔定律”,即芯片性能每18个月提升一倍。而过去30年中,全世界的数据量大约每两年增加10倍!目前,人类90%的数据都是过去几年里产生的。

假设你在两岁时有两张照片,那么6到8岁时就会有2000张照片,10到12岁时有20万张照片,16到18岁时数量将达2亿张。相对化学胶片,数码技术产生了飞跃,但个人面对海量照片的存储问题还真是头大。

所谓大数据,就是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方面大大超出传统数据库功能范畴的数据集合。这就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虚拟化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不断提高数据的“加工能力”而使数据“增值”。

“公共云”服务的出现,不仅解决了数据独自存储的成本问题,也带来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开发与价值利用。对广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并做好服务转型。

比如智慧城市交通系统,可以根据路面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红绿灯的时间控制,司机们也可以随机优化行车路线。

实际上,只要会使用智能手机,通过手机购物、付款、刷健康码,你就具备了一定的“互联网思维”。所以,对数字化时代也无须恐惧。

数字化转型有三大要点:一是基于数字化技术,包括IT、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二是启动系统性的战略转型,涉及业务结构、组织流程变革;三是构建、生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如果说,信息化是从业务(流程)到数据(处理),数字化则是从数据(处理)到业务(重构)。在实践中,企业必须抓住商业本质,系统投入、持之以恒而不断提升,决不能急功近利;均应先确定战略定位,然后充分利用各类技术工具,最终重构或生成新的商业模式——切勿本末倒置

第一步,确立自身战略定位。

没有定位,何谈方向?没有方向,何谈转型?

战略定位就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对内外部环境进行研判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产业边界、商业形态和竞争地位,并奠立战略规划的必要基础。

简而言之,产业边界是指业务范畴的宽度和产业链跨度,决定扩张路径取舍和资源配置模式;商业形态(Business Pattern)是在特定产业中的组织类型或产业链上的存在形态,构成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和商业本质;竞争地位指企业在产业竞争中的相应位序,关乎竞争策略与盈利水平。

在便于认知的意义上,阿里的战略定位可归纳为:国际领先的商业交易服务和数字化基础设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第二,强化数字化资源投入。

数字化资源包括软硬件投入、团队建设与文化理念等,这是数字化转型的必备基础和战略资源。

在产品开发与服务设计中,积极利用公共云、开发APP、加入传感器等,使其具备智慧化特征,这既是一种差异化、也是一种升级。

对奢侈品而言,购物过程和设计、材质一样重要,但厂商往往难以判断产品卖得好不好到底原因何在。PRADA给每件衣服加上RFID芯片,在试衣间安上阅读器,这样一来就可以进行分析、判断了。

第三,关注“用户体验”,重构商业模式。

所谓客户,就是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属于一次性交易,反馈信息主要通过离散的售后服务;所谓用户,则是指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场景化体验实时进行互动反馈,厂商得以对产品或服务予以快速迭代、升级

比如,腾讯提供的QQ、微信等免费即时通讯服务,以及财源滚滚的《王者荣耀》等游戏产品,都属于高频次的日常使用性质,消费者均为典型用户,甚至因生活方式程度上的“刚需”而成为高粘性粉丝。

更进一步,并非互联网服务免费商业模式首创者的腾讯,之所以能在涉足各领域中越战越强、从屌丝逆袭为王者,诀窍就在于把用户体验和快速迭代做到了极致。

所谓商业本质,就是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所谓商业模式,就是如何提供产品与服务的模式;所谓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不断“死磕”、把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模式做到极致。

大道至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