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十四、心下痞

 仲景中医交流 2021-11-17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心下痞

导读

“心下痞”与心脏没有关系,是指中脘、胃的位置难受、不舒服,胀胀硬硬的、或者软软的但是不舒服。

【治病策略】 

心下满而不痛为痞

1辛苦除痞,咸辛除滞,甘咸除燥,酸甘除痉,酸苦除烦。

2心下痞,呕、恶心、腹痛、肠鸣下利,肚子里面都是水就是标准的生姜泻心汤证。

3心下痞硬满、干呕短气:十枣汤。

4只要遇到心下痞、胃里面难过,不管是胃溃疡、胃出血或是怎么样,都会用到人参。

5心下痞坚、按之稍痛、且悸而小便不利者,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6凡上冲急迫,“心下痞硬者,桂枝人参汤。或仅心下痞硬、胸中痹而时时急痛,小便不利者,人参汤也。”

7胸下实满、心下痞硬,四逆散证也。

8胸下结聚、心下痞硬,按之觉腹底有冷气者,附子汤证也。

9大便闭,心下痞硬,且心下脐上之间实,按之痛甚者,调胃承气汤证也。

10心烦吐下、心下痞硬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也。

11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者,半夏泻心汤证也。

12便秘、浮肿、心下痞硬、雷鸣者,桃花人参汤证也。

13心胸膨胀、便闭、心下痞而硬满者,大陷胸丸证也。

14腹拘挛急迫,心下痞硬实满者,甘遂半夏汤证也。

15心脏被握住的感觉+(心下痞半夏泻心汤。

16心脏被握住的感觉+(有痰)半夏厚朴汤。

17心下痞伴下利:生姜泻心汤。

18心下(即胃区)痞,伴恶心,喜冷饮者,半夏厚朴汤证;如喜热饮者,属吴茱萸汤证。

19只要看到心下痞,胃里面难过、消化不好就一定会用到人参、甘草、红枣。

1半夏泻心汤是治痞的主方,简单讲就是治胃痛的主方,胃痛、急慢性胃炎的主要处方。用在腹痛兼有肠鸣的时候。肠鸣是因为水化很多在肠里造成的。

2如果是胃炎引起的下利,就是生姜泻心汤。

3如果没有肠呜也没有下利,只是胃里面难过,就用甘草泻心汤。

4当水进入肠间后所产生的雷鸣,也会有肚子里面咕嚕咕嚕的叫声,这已经是己椒苈黄丸证了。

【辩证诊断】

1、(1伤寒下之太早则成痞硬,中风下太早则成结胸,但也不尽然,大抵从虚化者多为痞硬,从实化者多结胸也。均为表邪乘虚入里。

2硬满按之而痛,为结胸实邪也。硬满按之不痛,为痞硬虚邪也。

3藏结,谓状如结胸,舌胎白滑,脉浮而细也。悉具,谓结胸通腹,两胁皆硬满痛也,此证加之烦燥,凶死可知。

2、饮气逆于胃则呕吐,滞于气则心下痞,凌于心则悸,蔽于阳则眩。

【辩证治则】

1只要遇到心下痞里面难过,不管是胃溃疡、胃出血或是怎么样,都会用到人参。

2治疗一般下利最好的方子就是生姜泻心汤,也是最常用到的方子,心下痞,呕、恶心、腹痛、肠鸣。肠鸣下利,肚子里面都是水就是标准的生姜泻心汤证。

3心下痞硬满、干呕短气:十枣汤

4心下痞伴恶心呕吐:半夏厚朴汤

5心下痞伴下利:生姜泻心汤

6心下(即胃区)痞,伴恶心,喜热饮者,属吴茱萸汤证。

7、心下痞鞭:

1兼「少阳」里实证:胃里面很难过,硬硬的,然后大便稍微不通,没有结胸那么厉害,就是大柴胡汤。

2兼「少阳」里不成实者:就是下利拉很多水出来,这时候靠半夏泻心汤。这种虚症的现象常常在食物中毒、误食不干净的东西的时候。半夏泻心汤的时候病人一定有呕吐、下利兼有肠鸣,所以有呕吐就是半夏泻心汤。

8、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心下「痞」,大便秘,上气为目的;并一切上焦有蓄热,或口舌生疮,或逆上而眼目赤者,皆当以大便秘为目的。这时候的用法大黄、黄连煮成汤。

9、稻叶克关于心下痞硬

1凡上冲急迫,心下痞硬者,桂枝人参汤证也。

2或仅心下痞硬、胸中痹而时时急痛,小便不利者,人参汤也。

3或胸下实满、心下痞硬,四逆散证也。

4或胸下结聚、心下痞硬,按之觉腹底有冷气者,附子汤证也。

5或大便闭,心下痞硬,且心下脐上之间实,按之痛甚者,调胃承气汤证也。

6或心烦吐下、心下痞硬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也。

7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者,半夏泻心汤证也。

8或便秘、浮肿、心下痞硬、雷鸣者,桃花人参汤证也。

9或心胸膨胀、便闭、心下痞而硬满者,大陷胸丸证也。

10或腹拘挛急迫,心下痞硬实满者,甘遂半夏汤证也。

11心下痞坚、按之稍痛、且悸而小便不利者,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加苍术)。

10、人参主心下之病。人参之用,在于胸膈间及胃上,开其逼塞痞满,舒畅宣通胃中之真气。逼塞闭痞或因于寒、或因于热、或用于水饮,或用于气血等。

1伍以芩连、柴胡、石膏者,乃关乎热

2伍以于姜、附子,吴茱萸、半夏、生姜者,乃关乎寒饮

3伍以防己、白,术、茯苓者,乃关乎水

4伍以桂枝者,乃关乎气

5伍以橘皮、枳实、厚朴者,关乎痰、气

6伍以川芎、白芍、当归、牡蛎、丹皮者,则关乎血也。

11、(1心下痞坚、按之稍痛、且悸而小便不利者,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2凡上冲急迫,“心下痞硬者,桂枝人参汤。或仅心下痞硬、胸中痹而时时急痛,小便不利者,人参汤也。”

3胸下实满、心下痞硬,四逆散证也。

4胸下结聚、心下痞硬,按之觉腹底有冷气者,附子汤证也。

5大便闭,心下痞硬,且心下脐上之间实,按之痛甚者,调胃承气汤证也。

6心烦吐下、心下痞硬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也。

7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者,半夏泻心汤证也。

8使秘、浮肿、心下痞硬、雷鸣者,桃花人参汤证也。

9心胸膨胀、便闭、心下痞而硬满者,大陷胸丸证也。

10腹拘挛急迫,心下痞硬实满者,甘遂半夏汤证也

12、辛苦除痞,咸辛除滞,甘咸除燥,酸甘除痉,酸苦除烦。

13心下(即胃区)痞,伴恶心,喜冷饮者,半夏厚朴汤证。

14心脏被手握住的感觉,伴胃(心下痞) -->半夏泻心汤;喉有痰,半夏厚朴汤

15心脏被握住的感觉+(心下痞)半夏泻心汤

【辩证比较】

1心下及两胁痞塞,一如柴胡汤证而轻者,诊其皮肤,如前述桂枝加黄芪汤证,而见正气不足,不能畅达者,为当用补中益气汤之腹证。

1补中益气汤:黄芪(五分,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五分)人参(三分,去芦,有咳去之)当归身(二分,酒焙干,或日干)橘皮(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

2小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3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2小柴胡汤胸胁苦满、或胸胁痞硬,或颈项强。 柴胡之腹状,以拘紧为主,两胁肋端,按之有顶指之感。且按之胸中疼痛。虽心下满,按之却不痞硬,深按则有动气,应于手,按压胸上,可得心烦之状,应掌突突跳动,似有热气内蒸之象。柴胡证,病位在胸胁、胁下,其病因为热邪水饮。

3、(1心下痞硬,其人常噫气,大便硬,或反胃,或哕逆,或噎食等,为旋覆代赭汤证。

2旋覆代赭汤对呕吐诸证,大便秘结者有效。故妇人妊娠恶阻,亦可斟酌应用本方。

3生姜泻心汤证,为肋下有气而致下利者,旋覆代赭汤水气泛滥、噫气不除,非胃气不和,而为有伏邪也,所以用用赭石,盖即为此。

4、(1枳壳,性缓而治高,高者主气,治在胸膈;故胸中痞,肺气结也,用枳壳于桔梗之中,使之升提而上消。上用枳壳缓治

2枳实,性速而治下,下者主血,治在心腹;故心下痞,脾血积也,用枳实于白术之内,使之荡涤而下化。下用枳实急治

5、(1三黄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3-->1,顿服之。

应用:气血有热,故有吐血、衄血等证。或有下血便血等证,或有狂乱证,此皆由心气不定所致。或血气上冲而眼目红赤生翳,或头项肿热,口舌热,疮疔痈疖热痛,气凌,积聚之心悸惊烦,产后血崩,便秘,脉数,心下痞硬,冲逆,面赤等。或小儿丹毒,一切积热,血热,血气上冲而心烦悸,天行下痢脓血等,总之,以心下痞,心中烦悸不定为依据

2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渍之。

6、(1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满,按之硬而不痛,呕而肠鸣。 其肠鸣有如雷声,且响且行,故又叫雷鸣。雷鸣为热邪激动其水气,多从胸中到中脘脐上之间,肠鸣痞痛,继而大便泻下,谓之热泻。

2附子粳米汤下脘以下,绕脐周及胁下、腰间,雷鸣且痛,或呕或泻,此属寒疝。必腹中腰间觉有冷气,且无心下痞硬,是其特征。

3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见心下痞硬,水气转鸣。但其证不呕不利,似有水气而非有水气,为冷气游走所致。

7旋覆代赭汤证与生姜泻心汤证相似。旋覆代赭汤对患者虚弱,便秘者佳。但亦可用于下利。用生姜泻心汤胸闷(堵)、噯气不解时,首先考虑旋覆花代赭石汤至为必要。

8、(1半夏泻心汤:病位在心下,心下痞,心下有热。

2黄连汤:病位在上,胸中有热,故去黄芩而增加黄连剂里,并且加入桂枝。腹中痛,为胃中有气所致,呕吐,为胸中有热所致。

9、(1寒实结胸脓胸肺脓疡三物小白散可以排除脓毒;

2结胸证为心下鞭满而痛,则按之不鞭而濡。

3如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不出恶寒者,为胸膜间有水毒,犯胃则呕,迫肺则短气,故以十枣汤峻攻其水。

4结胸则以大陷胸汤、小陷胸汤心下痞则用「泻心汤」。「泻心汤」有生姜、附子、甘草、半夏等之分别,各有主治证之不同。

5误下而邪陷下焦者,宜赤石脂禹余粮汤。

6误犯吐下,重则成「痿」,轻则以旋覆代赭汤。

10胸痹胸满上气、喘息咳唾,则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胸痹而心下痞硬,则人参汤主之。

11人参、黄连、茯苓三味,其功大同而小异也。人参治心下痞硬而悸也,黄连治心中烦而悸也,茯苓治肉瞤筋惕而悸

12、(1阳证心下痞硬为热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若阳证汗出恶寒,为寒热痞,宜附子泻心汤。误下少阳发热而呕,心下痞满,为呕逆痞,宜半夏泻心汤。阳证误下,心下痞硬,下痢,心烦干呕,腹中雷呜,胁下有水气,致小便不利,为虚热水气痞,宜生姜泻心汤。若有是证,胁下无水气,其痞急益甚,为虚热客气上逆之痞,宜甘草泻心汤。

2凡有痞者,有无汗恶寒之表,宜桂枝汤表解已,乃可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也。若有痞者,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烦渴,小便不利,先以五苓散,小便利后,乃可与诸泻心汤治痞也。

13桂枝人参汤桂枝加人参汤不一样

1桂枝人参汤是表里双解,是寒利在用的,胃里面也难过,心下痞鞭,有表证也有里证。

2桂枝加人参汤是津液不足了所以加进去的。

14虚与实:

1心下痞软:心下、从剑突下至脐上之间,按之濡弱空而无物,若按之腹底,则郁闷不可奈。如果心胸烦躁,此为虚烦。方如栀子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

2若按之必硬,或痛者,皆实邪致烦,其治法或柴胡辈,或调胃承气汤;其剧者,大陷胸汤,或泻心辈;大率实邪在胁下、心下者,以其实证表现为依据。

15 心中痞似堵塞,满胸胀满,息急、自胁下逆而抢心,如抢刺冲而痛,此乃胸中冷而有痰结宿饮,加之气郁不散反而上逆。

1枳实薤白桂枝汤开痞祛痰,散寒降逆之功。与人参汤所不同者,以喘息、咳唾之证别之。

2人参汤虽治吐涎,然不治喘息、咳唾、逆冷急迫等。人参汤以虚寒证为多

【经典回顾】 

《伤寒》:

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2、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3、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4、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5、表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口中渴而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6、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渴,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小便不利而渴者,宜五苓散。

8、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9、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结,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0、伤寒八九日,吐下后,虚烦,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复发汗,脉甚微,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13、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4、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鞭,呕吐而不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金匮》:

1、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2、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也。

3、妇人吐诞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诞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4、干呕,吐诞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5、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6、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