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昌发现七十年前抗战元素老照片

 宜昌石头书屋 2021-11-17
    宜昌发现的七十多年前中国抗日战争元素老照片。主题微欢迎宜昌教育家英籍新西兰人穆秉谦女士避难归来。见证民国时期宜昌慈善事业。照片带给我们的历史记忆,却历久弥新,永复不忘。

   

 

[转载]宜昌发现七十年前抗战元素老照片

    宜昌发现七十年前抗战元素老照片
    主题为欢迎宜昌教育家穆秉谦避难四川归来   见证民国宜昌慈善业
   
   
    本报讯(记者 冯汉斌)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重要的日子到来前夕,一帧摄于近七十年前的大幅老照片首现宜昌广场路游泳巷三峡收藏市场。昨天,以不菲的价格淘到此张照片的城区陈先生,郑重地向记者展示了这幅照片(如图),因为涉及宜昌抗战史及民国教育慈善事业,此帧照片显得弥足珍贵。
   
    抗战胜利, 欢迎穆秉谦等回迁宜昌
   
    细看这张合影照,照片主题写有“中华基督教会宜昌灵生堂欢迎穆小姐孟医生暨受授春澄园基地契约典礼”,拍摄时间是1946年7月1日。照片中的主角穆秉谦是英籍新西兰人,在宜昌从教50年,是近代宜昌知名的教育家。1900年,她牵头在宜昌他创办哀欧拿私立学校,在宜昌推行现代教育。抗战八年,哀欧拿学校避难四川万县,继续办学。1946年6月,全体师生由万县迁回宜昌仁济路原址,9月1日开学。据时任哀欧拿学校校长的刘自铮回忆,当时师生们是“包了两只柏木船,从万县摇摇晃晃地回到宜昌的。”,6月返宜,7月1日就照了这幅有一百多人的合影照,属于名副其实的“接风洗尘”。据资料显示,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哀欧拿学校于当年11月西迁入四川奉节,1941年6月,再迁到万县枇杷坪,可谓力克时艰,勉力坚守,保存宜昌教育的火种。
    仔细端详这张照片,可以判断照片上除了还迁的部分师生外,还有宜昌宗教界、教育界和商界人士。而穆秉谦在照片中在第二排坐者的中间,她的右边坐着一位打领带的外籍男士。这一年,穆秉谦已是一位七十七岁的老太太了。据记载,拍摄这张照片的后没几天,7月7日,宜昌各界七七追悼抗战死难军民大会在当时的县府广场举行,全市停止宴会娱乐一天。
   
    春澄园受授,见证宜昌民国慈善业
   
    这张照片显示,当天,穆秉谦还参加了一个受授“春澄园基地”的契约典礼。幸好,这张照片的背面有一段详细的英文说明,流利的英文书写透露了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宜昌灵生堂欢迎穆秉谦小姐八年后归来。欢迎仪式上,穆秉谦小姐举行了春澄园的捐赠仪式。她获赠的这块地将用于建造一个新的教堂。李春澄先生是一位宜昌商人,一位慈善家,几年前,就感动于穆小姐热衷于宜昌妇女儿童事业,而决定将这块土地使用权赠给穆小姐。”
    这些文字明确地说明了当天活动的另一个主题,即当时一名叫李春澄的商人,有感于穆秉谦对宜昌教育事业做的巨大贡献,慨然将自己的一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地块无偿送给她,用于建造新的教堂,而老教堂所在地继续用于办学。
    关于李春澄,后世所留资料不多。但刘自铮在1947年所写的《哀欧拿与穆秉谦小姐》一文中曾回忆说,哀欧拿学校初办时,就在二马路仁济巷附近。“那时只有几间小房子,经过穆小姐许多朋友的帮忙,先后购买了许多地皮,扩充了房屋。关于地皮,最乐于帮忙的要数李春澄先生,他除了自己捐助外,还邀好友王芸轩捐助。李春澄先生帮的忙还不只是地皮,可以说学校任何困难事情,他都乐于参加解决。”由此可见,除了当时师生自己劳动筹措办学资金外,接受慈善也是学校得以延续下去的重要原因。
    岁月沧桑七十年,这张老照片所涉及的人与事,连同作为照片背景的那幢老房子,已成前尘往事,但照片带给我们的历史记忆,却历久弥新,永不复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