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为什么没有读金庸?

 郑捕头 2021-11-17

我羡慕那些还没看过某某作品的人。
这些年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只不过涉及的作品不同。针对《我爱我家》,针对《请回答1988》,针对《老友记》,我都听到过有人这么说。
还有一系列作品,就是关于金庸。金庸去世之后,史航老师就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这些读者还有那样一个新世界可以去感受,而老读者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从成长的年代来看,按理说我是没有理由不喜欢读金庸的,但直到目前我真正读过的金庸作品只有《笑傲江湖》,还有开了几次头却没有读下去的《射雕英雄传》。
有些时候我甚至会反思,我为什么就没有爱上金庸呢?

|
我看金庸剧,其实还挺早的,应该是内陆观众第一拨。1983版《射雕英雄传》,在我心目中排武侠剧第一。我大概是1987年左右,开始在我家的电视机上看到这部剧的,从第一眼看到就被牢牢吸引。
央视和省台是不会放这种打打杀杀的电视剧的,我们当时都是在一些县台看到它。这些县台也是缺乏管理,逮住一部热播剧就往死里放,一到节假日包括春节,很多时候就把《射雕英雄传》连着播,中间不加广告,甚至片头片尾都快进,让我们这些学生看一个痛快。
不仅是孩子爱看,大人们也不讨厌。据我妈说,《射雕英雄传》最早播的时候是夏天,大人们一聊起天儿来也会说到,傻小子郭靖娶黄蓉,疯疯癫癫的老顽童。他们去地里干农活,不等太阳落山就纷纷往回赶,就是为了看《射雕英雄传》。如此说来,应该还没有哪部电视剧在当时具有如此的魔力,包括几年后的《渴望》。
我看《射雕》看到什么程度?电视上只要一重播我就盯着看,几乎每一集在哪里结束,我都能第一时间说出来,一听到里面的音乐就心潮澎湃,用蹩脚的粤语发音唱主题歌更不在话下。到后来看其他港剧,看到《射雕》里的演员出演新角色,我就跟同学说,这个人不是欧阳克演的吗?那个人不是黄老邪演的吗?
不过在小学的时候,班里没有人能看到武侠书。金庸在我的印象里,也一直停留在《射雕》片头那四个红字:原著金庸。上了初中,有同学开始看武侠书。一些翻得旧旧的书,在一些学习不太好的男同学间传来传去,很多书甚至连封面都没有。
我也大概拿过来翻过,但喜欢不起来。事后想想,绝大多数根本不是金庸古龙这些名家的作品,而是一些人乱写出来的,动不动就打上一架,各种悬到没边儿的招数,加上一些情色描写。当时我在很多旧书摊上,就看到过署名“全庸”、“金庸新”和“金庸巨”的作者字样,以假乱真。

|
其实那时候我还是很钟情武侠剧的,从《射雕》之后几乎就没有断过,至少每年春节都能看到几部新剧,包括《楚留香》、《陆小凤》、《四大名捕》什么的。
偶尔也会冒出看看这些剧的原著的想法,但我几乎没有在身边看到过。多年之后再想,如果那时候真的有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全集摆在我面前,我是会看的。把原著和影视剧结合起来欣赏,我从来都认为是人间美事。然而,这件事没有发生。
在那时的我看来,一些粗制滥造的武侠书,看还不如不看,还不如我多看几部武侠剧,甚至多听一些单田芳的武侠评书。相比金庸和古龙的新派武侠,《三侠五义》《隋唐演义》里的侠义显得low,但在当时没读过金庸原著的我想来,单田芳也是值得拥有的。一方面欣赏那些侠义故事,另一方面也是钟情单田芳讲故事的方式,声音的魅力。
初中时我有个姓张的男同学,他没事就在那里看武侠书——我们管这种书叫大书。他有一次很认真地跟我说,将来不上学了,我就什么都不干,天天看大书。如果他当时读的是金庸原作,论在其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如今他也可以像六神磊磊那样解读金庸了。然而,这件事没有发生。

|
再到后来,我对武侠剧也渐渐失去了兴趣,武侠书轻易也就更想不起来了。大学阶段和毕业之后,我读过大部分的王朔作品,认定这种都市风格更对自己胃口,尤其看到王朔写《我看金庸》,内心就更认定了金庸不读也罢的想法。
几年之后我来到北京,办了一张朝阳区图书馆的借书证。馆内很显眼的位置,就是好几排武侠小说。我站在书架前大概翻过几页,有些兴趣,不过看到那些书被翻得过于破烂,转头就去别的书架找品相更好的书了。
直到有一天,看到金庸和古龙各有几套新书取而代之,我有些欣喜,正好赶上过两天放假,就借了四本一套的《笑傲江湖》。
张纪中版的电视剧《笑傲江湖》,那之前我是看过的,还比较喜欢,这套书读起来也不算费劲,代入的形象是李亚鹏和许晴他们。在借出这套书之前,我想过如果读着好,接下来就把其他金庸和古龙都借一遍,然而读完《笑傲江湖》,这样的想法消失了。
为什么呢?那时候我大概二十六七岁,我感到书里的武侠世界已经不够吸引我了。如果我早些年遇到它们,肯定愿意被书里展现的江湖打动,但错过了那个阶段,里面的很多事情我都不信了。
尤其从那个时候起,我就不怎么再看小说,更愿意读非虚构作品,对于一般的虚构都不太好接受,就更不用说金庸打造的这种成人童话。
当然,对金庸也不是完全排斥。几年之后我还试着读《射雕英雄传》,计划拿书里的世界和记忆中的83版剧作进行对照,但看了几章还是放下了。如此往复两三次。

|
这样的经历,还体现在我看《老友记》上。
我对情景喜剧肯定是不排斥的,但我年轻时代没机会看这部剧,三四十岁再补看,总是进入不了钱德勒、莫妮卡他们的情境。尤其听到那么多罐头笑声,而我一时看不出笑点,就会在感到怪异的同时又有些自责:就算我错了吧。
但不是所有公认的经典我都无法投入,比如《红楼梦》。我是今年才通读《红楼梦》的,此前我对1987版电视剧看得都不算多,但这并不影响我理解这一大家子的人情世故和起落兴衰。
区别在哪里?
可能还是在于,你愿不愿意再相信它,认可它,愿意被作品带着走。这应该和阅历和经验有关。尽管几乎所有经典都可以深者看深,浅者看浅,但客观上肯定还是存在作品和受众的匹配度问题。
《红楼梦》这样的作品,也许天生就不太适合小孩子和年轻人来读,但它不着急,就等着人们变大变成熟之后再发现它的好。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尽管也可以往深刻里理解,但相对《红楼梦》来说肯定更接近爽文,是更容易赢得年轻一些的受众拥戴的。
而一旦在合适的年龄喜欢上匹配的作品,它就会陪你成长,那么这些作品也就变得意义不同。就像六神磊磊他们一样,会在金庸的书里不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
在这个基础上,就有了那句话——我羡慕那些还没读过金庸的人。
对于金庸爱好者来说,他们当然可以这么说,而且大体也不算错。但问题在于,每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不同,也都有自己心中不可取代的经典,每人都可以说类似的话,只是所指的书目和作品不同。互相之间有可能彼此说服,也有可能永远无法步调统一。
都没有错。世界的精彩之处也在于此。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