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整本书阅读】田煜英: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

 健康晓语 2021-11-17

站在乌江河畔的你,意气风发,凛冽的风吹动着你的衣袂,眼眸里那刚毅的锐气依旧逼人。空中飘荡的楚歌,哀婉缠绵,四周牺牲的战士,血流成河。你懊悔,你自责。曾几何时,战功赫赫,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那英勇无比的心,在此刻,脆弱无比……

项羽,名籍,字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武将之一,可为何还是输给了刘邦?

时间倒流,让一切回到最初。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曰:“彼可取而代也。”项羽自小便有鸿鹄之志。陈胜吴广起义,项羽22岁便有斩首之气魄,所击杀数十百人。威震天下的巨鹿之战,项羽年仅24岁,就已经达到了“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境界。进入关中,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刘邦平安而去。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另自行分封天下,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统治梁楚九郡。楚汉之战后,两军成拉锯局面,腹背受敌的楚军形势每况愈下。垓下之围,楚军士全部牺牲,项羽自刎而死,年仅30岁。

项羽与季父项梁一起打天下。初出茅庐不久,就展示出了“不凡的气概”,视他人性命如草芥,性格残暴。“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处残灭。”等细节描写,着实吓得我瞠目结舌。如此气魄,我认为既成就了他的霸业,也加剧了他的失败。一个明君,定是以民为本,收拢人心。而凡项羽所战之处,烧杀抢掠,滥杀无辜,一片狼藉,满目疮痍。纵有盖世神功,而人心拒矣。

项羽出身没落贵族,一个年轻人,血气方刚,战功显著。年轻气盛的项羽自命不凡,心高气傲。“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项羽刚刚起义是采纳了范增的建议,竖起楚国旗号,并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怀王。楚怀王虽然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在起义初期时却给项羽赢得了出师的理由,引来了各路诸侯的响应。如今却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处死义帝,在名义上不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项羽目光短浅,尽显英雄主义。进入咸阳后,有人对项羽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绕,可都以霸。”项王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这个人并没有留下姓名,但这个人的确是一个有眼光的人,却因报错主人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在项羽的心中,推翻秦朝之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才是最重要的,从来没有谋划过如何去治理邦国。回到彭城,项羽却想恢复封建贵族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趋势,注定失败。

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用在前,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军气质,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致命伤。这也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鸿门宴上未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视角转换,我们来看看刘邦。

刘邦年轻时游手好闲众所周知,他不喜欢下地劳动,然而若因此觉得他就是一位泼皮无赖便是冤枉他了。“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我们似乎只看到评价中的最后一句,但刘邦在乡里豪杰中是素有美名的。刘邦年轻时还投奔过信陵君,最终成为张耳的门客,两人还曾成为知己。张耳是信陵君的门客,眼界甚高,但他却能将刘邦视为知己,足以说明刘邦是颇有能耐的。

论行军打仗,刘邦不如项羽。论统筹调度,刘邦也不如项羽。刘邦遇到困难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之奈何”。然而刘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打仗不如韩信,调度不如萧何,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因此他将权力下放给三人,共筑刘邦的伟业。

是的,霸王项羽确实让人怀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为,这是真正的男子汉,铮铮铁骨,豪气冲天。“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何等的豪迈!真乃盖世英雄,震古烁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没有选择逃生,而是从容自刎。同众多卑微的灵魂相比,他虽败犹荣,虽死犹生!(1716)

田煜英,涉县第一中学18实验2班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