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人称“飞将军”。李广将门出身,善骑射,历任7个郡的太守,前后40多年。其平吴楚之乱,名声显扬;抗击匈奴,使匈奴数年不敢侵犯。前119年,漠北之战中,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们都知道,李广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苛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那么,这样一名大将军,为何最后愤愧自杀、终身不得封赏呢?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军功不足。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①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②斩敌千级以上;③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④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二,性格缺陷。李广自负其名,作为一军之将领,在军事行动中因为追求自己的圆满勇武形象而导致常被敌人围困;李广做事欠妥,身为一郡之守却离开职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个射雕者,从此行为中可看出李广欠缺大局观,事情考虑不分轻重缓急;在治军方面李广主张人人自便,幕府文书极尽简便。这样虽然方便了士兵个人,却散漫了军队整体;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名声大,资历老,不愿意服从三军统帅的指挥。其遇事睚眦必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不能封爵。 对于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我个人认为还是十分正确的。他没有因为李广战功卓著而过于褒扬和称赞,也没有因为他的不足而全盘贬斥。司马迁直截了当地给我们展示了李广难封的原因,这也给与我们一些启示。读司马迁的史记,绝对是一种享受,尤其是他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寥寥几笔,人物如刀刻斧凿一般,栩栩如生了。 就这样,李广自杀了,带着自己的悔恨,带着自己难封的人生……人无完人,不论怎样,我们都要一分为二看待每个人、每件事,对他们做出客观的评价,才不至于让他们遗憾终生。(1205字) 完 作者简介:程嘉怡,涉县第一中学18实验2班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