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整本书阅读】李帆: 养士在精,不在多

 健康晓语 2021-11-17

纵观浩荡的千年历史,“士”的身影穿梭在各个时光隧道。时代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各个时代又赋予了“士”这一阶层不同的历史使命。
“士”为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一类人的统称。西周时期,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制度出现,此时的士主要指下级贵族;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卿大夫们为扩大其影响,巩固其政治地位,便设法招募士众以张声势;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一些游说之士穿梭于各国之间宣扬自己的主张,养士之风也逐渐盛行;秦汉时期,当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可以指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当士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否则为庶,士人中,又出现凭借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显并累世居官的家族,称为士族;宋代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品官。
从“士”的历史演变过程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士”内涵和作用基本一致,总结起来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有学问,有思想;二、其主要工作就是为大夫和一些权贵提建议。
战国时期,兴起了一股养士之风,最为著名的就是战国四公子,他们分别是孟尝君、平原君、魏公子、春申君,他们招募的士人多达几千,这些士人或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或仰慕某公子的威名,或渴望公子们的优待,或只是为了蹭吃蹭喝。四公子为何要不惜斥巨资养活这么一大批士人呢?原因很简单,通过养士,为自己出谋划策,培养自己广纳贤士的良好声誉,从而抬高自己的政治声望,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到达称霸诸侯的最终目的。
读完四公子的相关记载后,我认为士可以养,也应该养。
养士有它的积极意义。
我们必须承认,社会上真正有能力的人并不只是局限于上层社会,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助于对我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田文在薛邑继承爵位后,成为孟尝君,秦昭王因为孟尝君的贤能想要请孟尝君前往秦国,在孟尝君动身之际,苏代对他说:“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於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苏代以土偶人被毁坏后就回归泥土,木偶人被毁坏就无处可去的道理向孟尝居揭露了秦国的虎狼之心,并挽留住了孟尝君。
平原君赵胜身边的一个美女嘲笑对面平民家的一个瘸子,平原君答应瘸子会砍下那个美女的头颅送给他,但是平原君却明里一套暗里一套,并没有杀掉美人,后来,门客也走了一大半,平原君不得其解,于是其门下的一位门客对平原君说:“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平原君这才恍然大悟,便砍掉嘲笑瘸子的美人的头颅,亲自登门拜访瘸子,将头颅献给他,门客自然也就慢慢回到平原君的门下。
其次,士人们在四公子的政治之路上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被派遣到秦国,却被秦昭王囚禁,于是孟尝君向秦昭王宠幸的姬妾求救,姬妾以秦昭王的白狐皮衣为交换条件,孟尝君对此感到忧虑,这时,孟尝君门下的一个门客善于偷东西,便将白狐皮衣偷了出来,解救了孟尝君。在孟尝君行进到函谷关时,因鸡未鸣,城门故不能开,孟尝君忧心之际,一名善于学鸡叫的门客让附近的鸡一齐鸣叫起来,鸡鸣大门则开,孟尝君顺利脱险。
“毛遂自荐”是流传千年的成语,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平原君和楚国商量合纵抗秦的事情,从太阳初升到位于中天,事情仍然没有定论,众门客都推举毛遂上前去说,于是毛遂就按着剑柄,凭借他的如簧巧舌向楚王和平原君阐明合纵抗秦的益处,合纵抗秦的盟约得以顺利的签订下来,毛遂也被平原君敬为上宾。
侯生本是一名隐士,公子无忌驱车前往聘请侯生,侯生归于他的门下。前257年,公子无忌的姐姐请求魏国出兵援助邯郸,但是魏王怯于秦国的势力始终不肯出兵,公子无忌认为自己不能独活于世,欲前往赵国与其共灭亡。此时侯生告诉他:“无端他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侯生把秦国比作馁虎,向公子无忌点明了此举无用,侯生向公子无忌提出另一条计谋,他让公子无忌为魏王宠幸的妃子如姬报仇,再让如姬以偷调动军队的虎符作为报答,军队最终得以调动,秦军被击退,赵国得以保全。
春申君黄歇,在他担任楚国相国的第二十五年,楚考烈王得了重病,他的门客朱英对他说:“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这里朱英所说的“毋望之祸”为“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大致意思就是说“李园不执掌国政便是您的仇人,他不管兵事却豢养刺客为时已久了,楚王一下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夺权并要杀掉您灭口。”可惜,黄歇仍然执迷不悟,最终没逃脱得了李园的刺杀。试想,如若黄歇听进去了朱英的话,他是否会死,政局将会有怎样的变化便又是一番别论了。
总结上文,我们不难看出养士确实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至少能够在四公子迷惘无助的时候站出来点醒他们。可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说养士越多就一定越好,是精英团队还是累赘都不能一锤定音。
四公子的士人团队都多达几千人,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字,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人吃多少?用多少?住在哪?住多长时间?虽说四公子在经济方面相对宽裕,但养这些士人一辈子也是不可能的事,况且当时政局相当不稳定,这个公子倒下了,那些士人便拍拍屁股一窝蜂地投奔别人,别人的士人团队持续扩大,很有可能再循环这一过程,这些士人就真如“墙头草”一样“随风倒”了,那这些士人们何苦兢兢业业,躺着吃干饭就行呗,反正在哪都一样,这样,士人存在的意义何在,国家何以称霸?
门客虽多,可真正起到作用的又有几个,被载入史册的更是寥寥无几。秦国和楚国诋毁孟尝君时,孟尝君受到罢免,门客还不是转眼就走,只有冯谖主动提出去往秦国游说秦王,让孟尝君受到重视,让他的封邑扩大。这些士人大多只是蹭吃蹭喝,养这么一批无用之士无异于是浪费资源。
《史记》中记载,大将军卫青不主张养士,我想这不能与四公子相比较,四公子生活在政权跌宕,群雄并立的时代,养士可以壮大自己的实力,甚至壮大国家的实力,这是社会催生的产物,是历史进步的表现,通过养士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人才流动和重视人才的局面,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它。而卫青生活在大一统的汉代,此时政权相对统一,若此时卫青仍与四公子一样招揽几千名宾客,那皇帝是否会相信卫青没有谋反的异心,是否会一如既往的重用卫青,这都是卫青所顾忌的。
在我看来,古时的门客与当今的国家智囊团本质大体相同,只不过门客服务的是个人,智囊团服务的是国家,倘若当今国家耗费巨额资源供养一批只图不缺吃喝的人,那社会靠什么发展,民族何以复兴,国家何以立足?
总之,通过阅读四公子的生平,我认为养士在精,不在多,若只是为了积攒自己的声誉,我想四公子倒不如想想如何打造一批真正的精英团队,以真正的结交贤士之名广纳人才,从质量上扳倒别国,而不只是为自己徒增累赘,犹如孟尝君为自己招来“客奉将不给”的尴尬局面。
了解历史,更要以史为鉴,养士在精,不在多,这也为我们当下的团队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共2877字)
 


作者简介:李帆,涉县第一中学18实验2班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