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事事关心】田煜英,马怡荣:面对喧嚣

 健康晓语 2021-11-17

面对喧嚣

田煜英

当初升的太阳带来黎明的第一缕曙光,这个世界早已开始了一天的繁忙,“喧嚣”也铺天盖地的向我们袭来,它似乎已经化身为我们现代人身上的标签。面对“喧嚣”,有人淡然,有人逃避,可我们为什么不换种心境,换种眼光,换种态度来面对“喧嚣”呢?

面对喧嚣,换种心境,便发现喧嚣背后也有新的意义。喧嚣不一定是喧哗,也许那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喧嚣里传递热情,传递自由,传递快乐,我们从“喧嚣”中看到我们青年一代的豪迈气概。鸟巢上空的华丽烟火,上海世博会人山人海,G20西子湖畔的醉人夜色…都在“喧嚣”之中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回忆。为何总要给“喧嚣”贴上“放肆、无礼”的标签呢?换种心境,勇敢面对,乐于接受,感受“喧嚣”不一样的意义。

面对喧嚣,换种眼光,便发现喧嚣背后也有新的启迪。“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是辛弃疾笔下元夕的“喧嚣”,乍一看,似乎只有元夕灯会的热闹景象,但换种眼光,辛弃疾便发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慨。我们只有融身于“喧嚣”之中,以独到的眼光观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望见喧嚣背后的新的启迪,得到新的感悟。由此来看,“喧嚣”何尝不是一个装着启迪的锦盒呢?

面对喧嚣,换种态度,便发现喧嚣背后也有新的生活。张颐武说过:“年轻时,一是性格躁,被情绪左右,什么事都按着兴致来;二是做事浮,见异思迁,随人起舞。”生命短暂,匆匆而逝。“喧嚣”一时,影响一世。面对“喧嚣”,我们不妨也换种态度。刘禹锡以“调素琴,阅金经”发现“喧嚣”背后的安逸生活;苏轼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发现“喧嚣”背后的平淡生活;李白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发现“喧嚣”背后的浪漫生活……换种态度,“喧嚣”背后的生活或许就是另一片天空。

海子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面对喧嚣,我们必然要用心坦然相对,用积极的态度正确面对,但如果我们另眼相看,就会发现“喧嚣”也有它的合理之处。

面对喧嚣

马怡荣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我们前进。时代之好,在于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之迅速。可也正是这些发展的突飞猛进,我们似乎离古时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淡泊越来越远,现代社会,更多的,是无处不见的喧嚣。

喧嚣,可以是充斥在耳边的嘈杂,比如走进饭店听到不绝于耳的吆喝声,马路上哒哒的鸣笛声等等。喧嚣,更是现代人内心浮躁的体现,人们似乎更愿意注重所谓的效率,不愿为一件事付出足够多的耐心和努力,总是拼了命的想要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径,却从未把心沉淀下来,踏踏实实往前迈进一步。或许,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我们更需要有一颗宁静的心,才能到达我们想要去的远方。

周国平先生曾说;“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这不正是面对喧嚣的一种态度吗?诚然,随着物质生活的快速发展,这世界越发喧嚣,无处不在的鸣笛声,施工声亦或是争吵声像海水般将我们紧紧裹住。抬头仰望,周围都充满了喧嚣的人和事。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似乎难以保持一颗宁静之心,难以不被同化。可是总有那样一些人,他们能够保持一颗宁静之心,尽管身处喧嚣,仍能在心中修篱种菊。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开始从事修复钟表的工作。四十个春秋寒暑,无论外界是何声音,他都始终待在修复文物的老平房里,埋首工作。他说:“喜欢就能干一辈子。”在如今的社会里,一颗去除浮躁,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宁静的心,何其珍贵。

反观如今社会上有许多言行浮躁,内心喧嚣的人,他们用着粗鄙的语言表达着自己对社会,对世界的不满。不错,世界是喧嚣的,世界的喧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向好,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让喧嚣占据我们生活甚至我们的一切,喧嚣终会归于尘土,只有宁静,方能致远。

所谓喧嚣凡尘事,终留宁静安尘心。

田煜英,马怡荣,涉县第一中学18实验2班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