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氏论坛钟氏源流研讨(50)鍾氏姓源简说与若干问题辩证

 兴宁岗背鍾 2021-11-17

钟氏族谱,钟氏宗亲,钟氏历史文化,钟氏源流研讨资料

鍾氏姓源简说与若干问题辩证

广东蕉岭 鍾怀庆

为了理顺姓源,编好宗谱,中华鍾氏宗亲总会与台湾鍾氏宗亲总会,发动广大宗亲开展 了鍾姓源流的全面讨论与考证,参与宗亲之多,耗时之久,费力之大,均为鍾姓史上空前绝 后。我有幸参与“宗谱”编辑部工作,分工姓源探究,根据十多年来宗亲们的讨论与考证情 况和自己的研究心得,既不认同鍾氏姓源的“多源论”,也不认同“鍾仪、鍾建、鍾子期一 脉直传论”。现试作鍾氏姓源简说,并对一些历史的或目前尚有分歧的一些姓源问题予以辩 证,表明自己的姓源浅见,期望与广大宗亲深入讨论。 第一章 鍾氏姓源简说。 第一节 简说鍾氏姓源的基本原则。 姓史是微观的中国古代史,决定了研究姓源既不能脱离中国古代史的大环境单纯“以谱 论谱”,也不能绝对化“以史代谱”。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古代交通、信息闭塞,社会曾经多 次的大动荡、大灾难,以致人们的多次大迁徙,加之自汉代起独尊儒学,“攀权贵,壮门楣” 成普遍现象,现存老谱记载的姓源众说纷纭,令裔胄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又决定了研究姓 源既不能“以己谱否定彼谱”,也不能简单地“以多数谱载否定少数谱载”。为此,鍾氏姓源 简说坚持 ① “以谱为凭,以史为证,谱、史结合,有史从史,无史从谱”;② “谱载相勃, 以较早期老谱为凭;史载相勃,以最新史学研成果为据”;③“推论可作参考,证据才能最 后认定”;④ 不同姓源观点的宗亲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等四个基本原则,为的是广大宗亲 有平等的话语平台与评判是非的同一标准。 第二节 鍾姓一族同氏两宗。 《赣县桃、鹭溪鍾氏联修族谱》(上海图书馆藏 1949 年石印本,下简称“赣县谱”)记 载“鍾姓一族同氏而殊宗”,在“受姓始祖”栏说明:“楚陨公鍾仪与伯宗为同时人,楚乐尹 鍾建与伯嚭为同时人,春秋时善鼓琴之子期即鍾仪之苗裔,查'姓氏辩证’(即南宋姓氏学 名家邓名世著《古今姓氏书辩证》)云鍾仪之先仕楚,以食邑为氏,以此观之,楚仪鍾氏与 长社鍾氏本为一族同氏而殊宗……”。“赣县谱”诠释的姓源,我整整思考了一年,深深感到 这个修谱先贤史识、史论之渊博,诠释之恰切、科学。按我理解,“一族同氏”,是宋桓公御 说一族衍生鍾姓,是鍾氏姓前祖;“殊宗”,其实是“两宗”:宋桓公御说长子宋襄公兹甫的 次子公子禦传承了公孙鍾离至鍾仪、鍾建、鍾子期一脉产生于春秋时期楚国的楚仪鍾氏;宋 桓公三子公子荡传承了伯州犁至鍾离昧、接公一脉产生于西汉初的长社鍾氏;两支鍾姓都是 宋桓公御说后裔。诠释了众多老谱关于鍾姓“派渊宋国”,“鍾无二姓,姓鍾即一脉”“于兹 百余世,无他族参杂”的真谛。 第三节 长社鍾氏世系。 汉·兰台令史·班固题《建姓鍾氏接公传》简洁的 83 个字正文记载:“公讳接 鍾离昧 公次子 伯州犁公十二世孙也 昧生二子 长发次接 发居九江仍故姓 接居颍川长社县 曕城里 去离为鍾 始为鍾氏 聿追鍾氏远肇州犁 受姓之祖在汉之时 九江分派 长社 开基 绵延万世 悉公所遗”(班固,《后汉书》作者,公元 32 年生,公元 92 年卒)。 人们的认识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逐渐发展与提高的。好长一段时间,我据推论认为,鍾离昧戌马倥偬,英年早逝,没有后裔。面对班固的《建姓鍾氏接公传》,我纠正了自己没 有证据的推论,认同鍾离昧是伯州犁的后裔,接公是鍾离昧公次子。 长社鍾氏最重要的节点人物是伯宗和伯州犁。史书和许多老谱一致认定伯宗和伯州犁是 父子关系,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元和姓纂》和许多老谱虽然记载“宋桓公曽孙伯宗仕晋”, “伯宗之子州犁仕楚,食釆于鍾离,因以为姓”,但对伯宗之父、之祖无以交代。我们只能 顺着汉·班固《建姓鍾氏接公传》等史、谱“顺藤摸瓜”,上溯伯州犁的上祖。《世本八种·王 谟辑本》称“伯宗氏:晋孙伯起生伯宗,因氏焉。”清代常茂来在《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 (续修《四库全书》第 148 册)指岀:“伯起即伯纠,起字必有转写之讹。”伯纠,《左传》 也称公孙周,公孙伯纠、公孙纠。可见,伯起、伯纠、公孙周,公孙伯纠、公孙纠同为一人。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煓秦生公孙纠,公孙纠生昭公特(注释中说明《左传》称“昭 公特”为“德”或“得”)。煓秦是宋襄公兹甫第六世孙宋元公佐的少子,景公头曼之弟。景 公头曼无子,杀了在晋国的公孙纠,将公孙纠的两个儿子“启”与“德”(昭公特)掳回宫 中作“养子”,先立“启”为太子,后又立德,昭公特趁头曼去世杀了哥哥“启”,以报杀父 之仇,后自立。 按《世本八种·王谟辑本》和《史记》的以上记载,可以认定公孙纠最少有伯宗、启、 德(昭公特)三个儿子。若此,伯州犁的上祖世系是:宋襄公兹甫(桓公次子)——成公王 臣(宋襄公兹甫长子)——文公鲍革——共公瑕——平公成—— 元公佐——煓秦——公孙 纠(奔晋)——伯宗——伯州犁。 然而,东晋太元十一年岁次丙戌(公元 326 年)山西平阳府大守昭穆撰《老谱源流序》 的记载与上述《宋微子世家》的记载不同。此《老谱源流序》载:“溯我鍾氏姓祖州犁公者 伯 宗之子 伯纠之孙 公孙寿之曾孙 公子荡之元孙 宋桓公五代孙也 ……寿子三 长荡意 诸 次荡虺 三伯纠 意诸为司城 荡虺为司马 周襄王三十三年 宋襄公夫人王姬作难 意诸奔鲁 伯纠岀居于晋生伯宗……”。表明公孙纠不是宋桓公次子襄公兹甫后裔,而是宋 桓公三子公子荡后裔,伯州犁的上祖世系则是:宋桓公——公子荡(桓公三子)——公孙寿 ——伯纠(寿三子,奔晋)——伯宗——伯州犁。 根据以上史证谱证,可以有两个结论:① 公孙纠可能是宋桓公次子襄公兹甫后裔,也 可能是宋桓公三子公子荡后裔,都为宋桓公后裔。② 公孙纠在晋国生伯宗,伯宗生伯州犁。 若按“史载与谱载相勃从史”的原则,应该认定公孙纠为宋襄公兹甫长子成公王臣后裔。但 问题在于伯州犁在《左传·襄公 26 年》首次岀现是公元前 574 年,公元前 541 年被杀,上 溯至宋桓公在公元前 682 继位,期间仅有 135—145 年左右,按《史记·宋微子世家》的记 载推算,传承有 11 代,平均每代间距仅 13 年左右,显然很不合理;而《老谱源流序》记 载的世系传承是 6 代,代距平均 23 年左右,基本符合代系传承规律,因此应按《老谱源流 序》认定“公孙纠是宋桓公三子公子荡后裔”。 至于伯州犁以下至接公的世系传承,1971 年编、1999 年重修的台湾《鍾氏大族谱》有 清晰记载,广东梅州市鍾用渣、鍾泽明、鍾清剑“三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考证,又与台 湾《鍾氏大族谱》的记载基本吻合,据我了解,“三公”是独立考证,没有抄袭台湾《鍾氏 大族谱》。台湾《鍾氏大族谱》记载和“三公”考证的伯州犁至接公之间世系传承或许不一 定精确,可能还会有质疑,但目前尚无更严谨的“新认定”可取代。所以我认为可以确定“长 社鍾氏”的传承关系是:1·宋桓公——2·公子荡(桓公三子)——3·公孙寿——4·伯 纠(寿三子,奔晋)——5·伯宗——6·伯州犁(奔楚,邑于鍾离)(以下参照台湾 1999 年重修的《鍾氏大族谱》和梅州“三公”的考证)——7·伯郤宛——8·伯噽(后裔以伯州 犁邑于鍾离为氏)——9·鍾离簋——10·鍾离髦——11·鍾离秩千——12·鍾离垣——13·鍾 离鬷——14·鍾离昧——15·鍾离接。鍾离接始居颍川长社,公元前 201 年改鍾离姓为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