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宜芳 ‖ 大哉 滕州

 微湖渔夫 2021-11-17

图片

中华文明五千载,“北辛文化”七千三百年;区区一县之辖,却称三国五邑之地;“文公问政孟子”,赢得“善国”嘉誉;墨子、鲁班故里,荣膺“双圣齐辉”美名;公路、铁路,运河、高速,水旱码头,上达燕冀,下接江淮,冠盖通衢咽喉重地,与武汉并称“九省通衢”;自轩辕黄帝第十子封滕,一个“滕”沿袭四千余年至今不变,啊,“齐楚今何在?滕犹旧国名”!
 
大哉,滕州!
 
豪迈,善国!
 
“欧洲、亚洲、滕州”,哪个敢如此排序?
 
“美国、英国、善国”,谁人有如此豪情?
 
这决不是自嘲,决不是讥讽,决不是醉后的放浪形骸。这是古滕七千三百年的文化的底蕴;这是一百八十万善国善民实力十足的豪情迸发;这是滕州骨子里的“雄性”;这是斤半荆河大曲下肚后滕州爷们的铁骨铮铮! 
 

图片


悠久的历史
 
滕州是阔大的,也是悠久的,滕州之“滕”,源于四千年之前轩辕黄帝时期的古滕国。时,炎、黄之战,炎帝战败,黄帝率族东来,其势力范围由黄河中游发展到黄河下游及淮河流域,封第十子于滕。据《国语·晋语四》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
 
黄帝第十子封于滕,史称“黄帝之滕”。那时滕国,疆域广大,经尧、舜、禹至商末灭亡。续《滕县志》云:“黄帝之滕,立国千余年,历唐尧、虞舜、夏殷至商末年而亡。”
 
周灭商后,分封宗亲及功臣,武王封其弟,周文王第十四子叔绣于滕,是为滕叔绣,叔绣爵位为侯爵,至此揭开了姬姓滕国的历史。叔绣及其子孙,实则为周王朝派来,以屏藩王室和监督东夷各国的信史。
 
进入春秋时期,滕已降为小国,《孟子·滕文公上》载:“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
 
滕国疆域虽小,但因为周王姬姓后裔,在周天子统治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在诸侯国之间备受瞩目。且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动乱纷扰的局面中得以长期繁衍。自叔绣起,滕国传三十一世,历时七百余年。滕国国君中最有名的当属战国时期的滕文公,由于问政孟子,实施“政在得民工”的主张,“法先王”、“行善政”、“施善教”,政绩显著,四方有才能之士,慕名来滕者络绎不绝,时滕“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被誉为“善国”。
 
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滕,才被宋所灭。
 
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滕,首次设置为滕县。
 
至汉,高祖刘邦析小邾置蕃县;武帝时,改滕县为公丘县。
 
北魏时撤销公丘县,设立阳平县。
 
北齐时,把阳平、薛、合乡、昌虑、永兴、永福并入蕃县,并将沛、高平、南武阳等县的部分划归蕃县,县境面积剧增,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县。
 
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将蕃县改名为滕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升滕县为滕郡。
 
唐元和年间,县城东移,修筑新城,即现在老城区。
 
金大定年间,于滕县兼置滕阳郡。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升滕阳郡为滕阳州。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改滕阳州为滕州,辖滕县、沛县、邹县、陶阳县。
 
明洪武二年(公元公元1369年)撤销滕州,保留滕县。
 
清乾隆年间,将湖陵县部分地区划入滕县。
 
民国时期,滕县政区没有多大变化,但日军侵华后,曾出现过国民党、共产党、及日伪共存的局面。1939年,中国共产党滕县委员会成立,以津浦铁路为界,分滕东、滕西两县。1940年滕西县委解体。1941年滕东县委,改为滕峄边工委。1944年,滕县县委、县政府成立。1946年1月,为纪念在滕县牺牲的王麓水师长,把滕县改名为麓水县,4月,又恢复为滕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尼山专区和台枣专区合并为滕县专区(驻滕县)辖滕县、薛城、凫山等13个县和两个市。
 
1953年9月,滕县专区和湖西专区合并为济宁专区(驻济宁)滕县隶属济宁专区。1979年,滕县改属枣庄市。
 
198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滕县,设立滕州市。
 
至此,滕州历经国、郡、邦、州、专区、县等建制;蕃、公邱、昌虑,麓水、凫山等冠名,但“滕”字始终相随,名存千秋。
 
“滕”,是黄帝“得姓”诸子所建邦国中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地名。明代著名学者,王世贞所作《过滕城》言:“齐楚今何在?滕犹旧国名……”。意思是说,当年争夺滕地的齐国、楚国早已灭亡了,而“滕”的名称却代代传承,流传至今。

图片


“滕”自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
 
三国为:“滕国、薛国、小邾国”;五邑为:“灵丘、昌虑、欢城、戚城、湖陵”,至今皆有迹可循、有案可据。
 
除了滕国之外,滕州地域上的薛国亦为历史悠久的诸侯国,前后达1500年之久,历经夏、商、周三代,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是一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黄帝后裔奚仲所建的任姓国之一。
 
奚仲,大禹时期就发明了马车,为夏车正,被后人尊为中国造车鼻祖、车神。奚仲被封于薛后,与当地东夷文化相融合,成为典型的东夷文明邦国。
 
殷商时期,是薛国的鼎盛时期,奚仲的十二世孙,薛国的仲虺是继奚仲之后,又一位薛国的国君,曾与伊尹并为商汤的左右相,辅佐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为记载夏灭商兴的历史性重大变革,仲虺写下了著名的《仲虺之诰》。《仲虺之诰》是商朝的立国大纲,且提出了“仁、义、德”的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
 
《商书》第十七篇表明:商家为王,伊尹、仲虺两家为师。师权很大,有神权、废立之权、训王之权,地位甚至不亚于商王。
 
商后期,随着薛国势力的扩大,薛国族人在今河南建立了挚国,挚国与周国建立了婚姻关系,挚国之女仲任氏嫁于周,生周文王。这是周、挚两国的婚姻结盟。
 
周克商后,对商王后裔,商朝贵族和地方殷族,采取不同政策,分别对待。虽薛国为殷商的主要盟国,但由于与周有婚姻关系,对薛国与子系挚国并未歧视。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任姓后裔畛,复于薛国,爵为侯”。时,薛国虽小,但其侯爵位未变,仅次于周边的鲁、宋等。为直属周天子的二等诸侯国。
 
公元前418年,齐国将任姓薛国吞并,纳入自己的版图,为田氏邑。任姓薛国自薛畛开始,相传31世。
 
齐灭薛后,于公元前321年,齐威王封少子田婴于薛,称薛公。并建造城池,立宗庙,由此任姓薛国演变为田氏薛邑。田婴殁后,其子田文(号孟尝君)袭封。孟尝君好客喜士,招贤纳士数千人,游走于齐、秦、魏等大国,促进了薛国的进一步发展。孟尝君死后,诸子争位,魏国觊觎薛,于公元前298薛为齐灭。
 
由夏至周,历时1500年后,薛国退出历史舞台。
 
小邾国,亦称郳国,国君亦为黄帝苗裔,疆域大约在今滕州城区东南,鼎盛时期范围可覆盖现今的山亭区全部,东达苍山县西部,北达平邑、费县南缘,西达滕州市中部,南至峄城区,南北长约55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总面积约2475平方公里。
 
小邾国是从邾国分出的,西周时期,邾国国君夷父颜有二子,夏父和友父,夷父颜将友父封于郳,为了和邾国分别,称“小邾国”“小邾娄”,或称“大小二邾”,其后人也称“邾人”。
 
小邾国穆公时期,是小邾国的中兴时期,他审时度势,多次参加会盟和随军争战,取得大国保护,对内积极治国,促进了各方面的发展。为与鲁国处理好关系,小邾穆公曾三次朝鲁。
 
小邾穆公之后,国力逐渐衰弱。楚宣王在位时(公元前365年——340年)灭邾国、小邾国,并掠走“二邾”的遗民,将他们南迁至江夏(今湖北省黄冈市西北5公里处禹王城),亦为邾城。小邾曾一度复国,不久又被鲁国所灭。后人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渐为朱为姓氏。还有部分子孙以倪为氏,倪城也就是倪姓的发源地。
 
春秋战国时期,滕国、薛国、小邾国十分活跃,有一定的影响,政治上,三国往往随着形势的变化,依附于某一大国,有时依附于鲁、宋,有时依附于楚、齐。三国是唇齿之邦,他们相互支持,增强了防御自卫能力。他们有自己的军队,经常参加春秋战国之际的军事活动。

图片


壮丽的山河
 
滕州通江达海,地位显赫。北望齐鲁孔孟德润,南怀江淮楚汉熏风;衔兖、徐之咽喉,锁沂、蒙之要冲;得山水之清秀,厚脉理之藏蕴。地方虽小,却宛如全国大棋局中的一枚棋眼。
 
滕州之“滕”,取泉水“腾涌”之意。明、清年间的《滕县志》解释云:“滕”为泉水“腾涌”之意。
 
另意为:滕,古之为“塍”。有滕县出土的金文可证。《说文》:“塍,田畦也”;《苍颉篇》:“塍,畔也。”皆指田界而言。《尔雅·释室》:“塍,虚也。”与沟壑坑堑隍池同类。由于古时,“滕”与“塍”同音,经传即以“塍”假借为“滕”。
 
但无论泉水腾涌,还是田界畦畔,“滕”都与水土有关。这表明,古之滕州就是一片水流充沛、土地肥沃、美丽富饶的宜农之乡。
 
滕州地处山水之间,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滨湖,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依次为山峦、丘陵、平原、湖滨,有“一水三山六分田”之说。山不高而林茂草青云生雨降,水不深而日出斗金夜出斗银。
 
这里的山属鲁中南低山丘陵区,海拔高度一般在200——500米之间,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山上泉水密布,水源相当丰富,这在北方地区甚是少见。滕州的泉水知名度很高,难怪有“泉水腾涌”之说。滕州远古有多少泉,今已很难考证,清代泉河图上,注有32眼泉,现有迹可寻的尚有14眼泉,其中荆泉、羊庄泉群、魏庄泉群、马庄泉群较大。
 
荆泉位于荆泉街道后荆沟附近,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有荆水、趵突、五花、大沸、小沸五大名泉,被誉为“趵突跳珠”,为古滕八景之一。明弘治四年,工部主事奉命总督泉源,来到后荆沟村附近,“见两泉源源汹涌,势如趵突,且味甘醴,南北对峙”,于是赋诗一首,并刻碑于荆泉北侧:
晓驰匹马出滕城,
观得双泉最有情;
南北怒涛如趵突,
高低声吼似雷鸣。
味涵曲蘖冰壶泻,
光彻琼瑶雪窦倾;
从此疏源流不尽,
万年国计赖冷冷。
泉丰河就多,众多山泉溢出山岩,流出溪涧,汇成河流。河流如织亦是滕州境内最显著的地貌特征。滕州境内共有大小河道近百条,其中流域面积近2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5条,至北向南依次为界河、北沙河、城河、郭河和薛河。众多的史前遗址多出现在这些河流沿岸。仅顺薛河而寻就有古文化遗址20多处,著名的北辛遗址、西康留遗址、前掌大遗址等,正是这些河流,孕育了滕州的史前文化。

图片


滕州不仅河流众多,河流走向也很特殊。“大江东去”,“黄河东流”是说中国大部分河流都是自西向东的流向,而在滕州这片地域所有河流皆为“自东向西流”。这是因为滕州东部为泰沂山脉,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呈“簸箕形”,而流向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然后归入淮河,最终流向大海。
 
小流域的东高西低,与“大江东去”的规律相悖。
 
邹、滕、峄,水向西。
 
又北邻邹鲁,故有“圣人门前水倒流”之说。风水文化告诉滕州人:逆向而动之水,必然造就砥柱中流之士。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圣人不妄言,所以曲阜之南邹城有“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亚圣孟子,邹城之南滕州有“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科圣墨子,百里三圣人,其德不孤,其邻大有。
 
滕州集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壮美于一身,充满张力而又那么和谐,境内泉水腾涌、河流如织;上游水库,星罗棋布;下临微湖运河,水域宽广;北方之城,难得如此水源充沛,被誉为“江北水城”。
 
滕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位于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气候温和湿润,极适应于农作物的生长。从古至今风调雨顺,自然大灾害非常罕见。“东南上云,不用问神”。因为滕州东南方向近海,海上来的云彩,肯定有雨。“西南雨,发庄稼。”微山湖在县城的西南,湖上起雨,淡水蒸发,滋润庄稼。“东北雨,有定数。”东北多山,有大型水库,借风有云一样得雨。因之,滕州就极少干旱过。
 
再者,滕州的土地肥沃更是名甲天下。这里地处鲁中南山区的西南麓延伸地带,属黄淮冲击平原的一部分,众多细小的河流冲击出了更为肥沃的土地,用膏腴之地来形容,毫不为过。是全国著名的小麦和玉米产地。用本地农民的话说:这里的土地,插根筷子都发芽;伸着勺子头能挖饭吃。这才使得方圆百里之地养活了近200万人。

图片


便利的交通
 
滕州山河壮丽,交通方便,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要塞和鲁南重镇。从春秋战国开始,便出现了最初的官道,贯通滕州南北全境。据民国《滕县续志稿》载:“滕错壤山湖间,幅员四百余里,上达燕冀,下接江淮,冠盖通衢咽喉重地,南北一大关键也。”故有“九省通衢”之称。
 
境内西有隋朝时开挖的京杭大运河,经南四湖南达沪杭,北至京津;中有自1911年(清宣统三年)就建成的津浦铁路。时,滕之境内就有界河、小刘庄、滕县、南沙河、官桥、井亭等站点;尚有从北京至南京,贯穿南北数省的古驿道。这条古道上曾有过“轮蹄络绎,丞困于迎送,夫疲于督责,马毙于奔走”的繁忙景象。
 
驿道是中国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同时也是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古代驿道主要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各种政务、经济、军事等公文信息传递、物资运输、军队调动、军队后勤补给和官员出差、调任与巡视等。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官府在原古道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驿程大道,设滕阳、沙沟二驿站。为明清时期的重要交通要道。原县城东门外的东关大街即是。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云:滕县有驿程大道,北至界河南至沙沟,计一百三十七里。途经界河、北沙河、十里铺、南沙河、官桥、临城、沙沟。民国后,将驿道改建为滕(县)邹(县)、滕(县)峄(县)驿道。据1934年(民国23年)《中国实业志》记载,各段路长22.8公里,54.72公里,路面宽7米。
 
明代文学大家李流芳,在《滕县道中》这样描写了沿途的风光:“山欲开云柳乍风,杜梨花开小桃红。三年三月官桥路,策蹇经行似梦中。”
 
如今滕州已建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网,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四大运输体系。铁路有京沪铁路与京沪高铁,境内皆各有站,并为京沪高铁中有数的县级站之一,且滕州站位于北京与上海的中心位置,如今滕州人坐高铁到北京、上海各两个半小时路程,可当天来回。
 
有说:滕州爷们刚坐上离京的高铁,便接到邀酒的电话,回答曰:“马上到,马上到。”于是便有了:不怕枪,不怕炮,就怕滕州马上到。
 
晚是晚了一些,但这场酒是缺不了席的。
 
真是“千里京沪一日还”。
 
公路方面:京台高速、岚荷高速、104国道、5条省级公路皆穿境而过,高速路皆设两个以上的出口站点。城乡公路更是纵横交错,通往每一个大小村庄。
 
航空方面:新建的枣庄机场与济宁机场皆不路百里。
 
水运方面:西连微山湖与京杭大运河,沿湖有两个港口,可以直接连接全国各大城市和主要港口。
 

图片

灿烂的文化
 
滕处海岱之间,泰山之阳,通常被称为东夷人,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东夷先民与其他地区的先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其文化系列构成依次是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文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而滕州的文化遗存基本全部涵盖,后接商、周、汉、唐宋直至明清。文化系列完整,依次演进,没有缺环,构成了农业文明演化的统一谱系。这在整个中国县域发展史上很是罕见。而居今7300年的“北辛文化”遗址,是中华民族人类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具有源头性质。
 
北辛文化发源于滕州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一个名叫北辛的村庄。1978年秋至1979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考古队,在这里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首先发现了粟类碳化颗粒,这不仅证实了中国有发达的原始农业,同时还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定居农业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
 
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磨制生产工具,石斧、石铲、鹿角犁、石磨盘……表明了北辛居民已使用工具进行播种、翻地、收割等。还发现了家猪的头骨、家鸡的遗骨,表明了猪、鸡的驯化在中国至少已有了七、八千年的历史,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纪录之一。
 
从这里发现的泥制陶表明,北辛文化的先民已经掌握了淘洗技术。从出土的盖鼎、红鼎钵、指甲印纹钵、红陶壶来看,这些器物不仅讲究生活的实用性,而且讲究审美的艺术性,特别是红体钵,为东方的彩陶找到了源泉。在北辛出土的陶器的底部和器腹上,甚至还发现了刻划符号,很可能为东夷族文字的前身,被誉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
 
北辛文化大约延续了千多年,接下来就是大汶口文化。位于滕州市东沙河岗上村的岗上遗址的发掘,揭开了大汶口文化的第一页。
 
北辛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源头,而岗上遗址是是大汶口文化在滕州存在的最典型证据。
 
岗上遗址因处于滕州市东沙河镇岗上村而得名,发现于1955年,是在滕州境内发现最早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它上接北辛文化,下接龙山文化,年代距今约6000-4000左右,持续2000多年。大汶口文化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父系氏族社会的开始。
 
岗上遗址发现和发掘,对探索史前社会晚期诸文化发展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研究价值,197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岗上遗址外,滕州另一处大汶口文化遗址是西康留遗址。此遗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三次勘探发掘。在这里,人们看到了国家存在的证据,表明了滕地人已脱离“野蛮”阶段,踏入了文明的门槛。
 
通过以上有代表性的遗址可以看出,中国黄淮地区的史前文明序列在滕州十分完毕备,梯次线索清晰可寻。滕州的历史文化谱系,一以贯之,没有断裂。经历了如此久远的历史,人们始终生存在这块土地上,古滕的先民们,凭借着农耕等技术的发展,迈出了蒙昧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古代的滕国、薛国就是在这样深厚的基础上,成为中华历史最悠久古国的。
 

图片

旖旎的风光
 
滕州处山水之间,河流如织,泉水腾涌,山川锦绣,微湖辉映,荆河与小清河穿城而过,宛如玉带缠绕,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浑然天成。得天时,据地利,通人和;人文荟萃,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构成了奇丽独特、风韵隽永的诸多景观,美不胜收。
 
位于县城北部的龙山,主峰海拔517米,共有海拔170米以上的山峰16座,蜿蜒若游龙,绵延数十里,在城区北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素有“古滕正脉”之称,被誉为“滕州后花园”。在滕州人心目中一直被视为福荫圣地。远眺龙山,巍峨高耸,白云回合,悠然飘荡,“龙岭晴云”自古便被列入“古滕八景”之一。近年来,滕州人民又加大了龙山的旅游开发力度,先后修筑了上山通道,建成了“龙门山庄”“裕龙香草园”、龙泉寺等。 依偎在龙山脚下的龙湖,空中俯瞰亦神似龙状,水体澄澈,波光潋滟。龙湖与龙山首尾相连,拱首相望,山水辉映,互为应答,形成了“双龙聚首”的奇特风水地貌
 
被“滕州新八景”评为:“双龙聚胜”。
 
明代邑人张守蒙有诗:
晓日峰头紫翠重,
那知山畔即龙宫;
云横疑是乘春出,
石吼真成带雨逢。
不数南阳多道隐,
旧传东海有神翁;
登临几欲攀鳞去,
惟待风雷响碧空。
近人亦有诗赞曰:
遥看龙山晓云轻,
朝晖尽染桥心亭;
双龙聚胜一湾绿,
桃花点点草青青。
县城东北有著名的连青山,因有99顶莲花峰而得名,景区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涧壁险峻,洞幽玲珑,溪流清澈,山泉喷涌,层林叠翠,林密径幽,奇花异草,遍布全山,负氧离子含量非常丰富,成为令人神情怡悦的“天然氧吧”。其主峰高座子山海拔720米,为鲁南最高峰,素有“小泰山”之称;谷翠双峰为“古滕八景”之一。
 
莲青山人文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山中玉女城、鲁王墓、华佗殿、文昌阁、奶奶庙、大寺等宝贵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址,以及“公主逃婚”“魁星点元”“秃尾巴老李”“张天师”等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为莲青山增添了无限神秘色彩。特别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周敬王之女文静公主与大将耶律元达为爱情而不恋权贵,逃婚至此并建起“皇城”的传说,而被誉为“天下第一情山”。
 
莲青山集山景、水景、石景、林景、谷景、洞景及人文遗迹、优美传说于一体,山岳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积淀在鲁南地区首屈一指,被旅游专家赞誉为“历史文化宝库、山体景观大全”。近年来,经过持续不断的投入,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并新上了山谷飘流、冬季滑雪等项目,旅游开发已具备良好基础,先后被评为省级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景区。
 

图片

滕州西濒微山湖,“微湖夜月”本就古滕八景之一。但由于区域划分,原属滕管辖的微山独立成县,且各属枣庄、济宁两市管辖。微山县,微山湖似乎顺理成章。但滕州人生就就有股坚忍不拔的韧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提出建微山湖红荷湿地景区,并着手打造红荷湿地景区,筚路蓝缕,坚忍不拔,如今已成为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生态保持最原始、湿地景观最佳和中国最大的荷花观赏地区,拥有湖域面积60平方公里,55公里的湖岸线、13万亩的野生红荷、30平方公里的芦苇荡以及国内罕见的水上森林和丰富的物种资源,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十大生态旅游景区、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景区,被列为全省六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成为泰山—曲阜旅游热线向南延伸的新亮点。
 
古滕八景为:龙岭晴云、谷翠双峰、微湖夜月、趵突跳珠、池莲四面、文公古台、真仙灵柏、浮屠峙玉
 
滕州新八景为:微湖观荷、盈泉浴泰、莲青叠翠、双龙聚胜、六馆映塔、凫山追红、滕国寻善、薛河怀古。
 
滕州风景优美、交通方便,自古就是游览盛地,不少文人名士挥笔泼墨,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趣闻佚事。
 
明代著名文学家、画家、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骑毛驴,穿长衫,漫游在滕县驿道,不由诗兴大发,吟诵出著名的《滕县道中》一诗:
山欲开云柳乍风,
杜梨花白小桃红。
三年三月官桥路,
策蹇经过似梦中。
其中更有:“谷城山晓青如黛,滕县花开白似银”一句最为传神,深受人们的赞赏。
 
时至清康熙年间,官至刑部尚书的王渔洋,曾几次途经滕县,却没见到一朵白花,不禁质疑起李流芳的滕县“花开白似银”和“杜梨花白小桃红”诗句。也以《滕县道中》为题,赋诗一首:
薛北滕南几问津,
远山如画黛眉新。
惟余一事堪惆怅,
不见花开白似银。
事隔数年,梁覆绳也来到滕县,却目睹了如黛的山色和似银的白花,亦赋诗一首《过谷坡》:
惆怅渔洋句漫猜,
看江谷下独徘徊。
松园自是诗中画,
滕县花偏为我开。
清代著名诗人宋弼,亦留下《过滕县》一首:
滕县花开白似银,
长蘅佳句最清新。
王郎曾此添惆怅,
况是寒天过小春。

图片

辉耀史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滕州南北文化交汇地带,旖旎多姿的秀美风光,厚重磅礴的人文沉淀,耕读继世、诗书传家的社会风尚,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养育,楚韵汉风兼容并蓄,骨子里流淌着崇文尚武、重情重义的文化基因。必将诞生影响中外,流芳千古的圣哲先贤。他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丰富着这块热土的多姿多彩的历史。这其中,有叱咤风云的政坛精英,有声名远播的文化先驱,有蟾宫折桂的科场魁首,有造福千秋的科技巨擎,有运筹帷幄的现代将帅……他们是滕州历史上的一个个闪光点,在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
 
生于斯,长于斯,“兼爱非攻,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墨翟,创造墨家学说,人称“显学”,冠盖百家,影响深远。且重视自然科学,面向下层民众,被称之为中国科学之父、平民圣人。与相邻不足百里的儒家创始人孔子,“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亚圣孟子,并称于世,有“百里三圣人”之说。
 
断木以锯,点石为磨,公输鲁班,巧夺天工,创新百世,为百匠之始祖;輮木为轮,车圣奚仲,薛地先祖,为人类造车鼻祖;贤相仲虺,为政以德,扶汤完成大业;文公治国,问政亚圣,主张民贵君轻;孟尝尚义,门客三千,堪称战国君子;毛遂自荐,知难而退,运筹帷幄制胜;汉叔孙通,创列礼制,一代汉家儒宗……古圣先贤,尧舜以降,雨露传承,如蓝天繁星,数不胜数。自宋至清古滕圣地,出文进士49人,武进士5人,当代军界少将级以上达30人,高考得中者不计其数。
 
古代先贤,当今英豪,如繁星闪耀,是滕州人的骄傲。
 

图片

“善国善行”的千古民风
 
滕州是墨子故里。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摩顶放踵,得天下人而为之”等一系列理念。兼爱——即坚持爱无差别,追求社会大同;非攻——是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倡导天下和平与社会和谐;尚贤——主张贤者治国,任人唯贤;尚同——坚持政令统一,令行禁止。其中心思想即是爱不分贵贱,人人都要相亲相爱,其实,爱就是善,其思想基础就是推行善治,以善治国。因此说,墨子就是善的潜行者和推广者。
 
无独有偶,滕国国君中,最著名的滕文公,为了治理好“绝长补短,将五十里”的滕国,多次问政于孟子:“滕,小国也,间于齐楚间,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意思是不要依靠某一大国,只要能施“善”政,就能富强不败。于是文公“法先王”,施善治、善教、善政,以人为本,礼贤下士,教民稼穑,与民同乐,一时人丁兴旺,国富民强,政绩卓著,使滕“卓然于泗上十二诸候之上”。滕国,被誉之为“善国”;文公,被誉为“贤君”。以至,各国名流贤士便向滕国聚集,来滕国安家落户。
 
在弱肉强食,战国七雄争霸的情况下,滕,一小国,弱国,不但没被大国吞并,反而声势大振,国力强盛。
 
善国善行,自古以来,“善”的这颗种子,就在滕州这块地方生根发芽,繁衍昌盛,代代相传。
 
千年往事已成烟,以“善”兴滕传万年。岁月沧桑,时光流逝,美好的善国文化却根深蒂固,源渊流长,为善、兴善、向善、亲善、行善,已成为滕州人普遍道德取向和精神追求,积极践行善文化已蔚然成风。为了纪念历史上“善国”这一美誉,滕州人在滕州设“善国门”、建“善国桥”、立“善国会馆”、“性善书院”、“至善中学”等;推行“善国善医”、“善来善往”、“善警善战”、“善人善行”等行业服务品牌;深入浅出讲“善”事、情理交融营“善”境,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进一步增强了公民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提升了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随着“善”文化的广泛传承和发扬,也有力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和谐社会的建设。

新时代的滕州步伐自信而从容。善国大地,新兴产业蓬蓬勃勃,茁壮成长。

从历史远处走来的滕州,创造了辉煌;走向光明未来的滕州,更加需要今天的你、我,用奋斗挥洒时代风流,书写华彩篇章。携手向前进,一路霞光!
——End——
 

图片

作者简介:吕宜芳,男,山东滕州人,编剧。有剧本《一碑三孔桥》,发表于《戏剧丛刊》,枣庄艺术剧院演出,获中国·徐州戏剧艺术节编剧一等奖,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剧本:《墨子》、《墨子与鲁班》,滕州柳琴剧团演出,获全国柳琴戏会演金奖,两次进京演出。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剧本《滕县保卫战》;长篇小说《盲世界》等。有中短篇小说《黑世界、红世界》《这们的爹、这样的娘》《改姐》、《深山的泉》等,发表于《山东文学》《柳泉》《文汇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