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连载 | 印尼归侨名人录 (一)

 印尼视角 2021-11-17

一、早期参加革命的爱国归侨

罗福星

1886年出生于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县)蓝坊乡大地村,母亲为印尼葡萄牙裔人,周岁时随父母迁回广东老家。

10岁随祖父再去巴达维亚,入当地华侨所办学校,1902年7月毕业。次年随祖父到台湾。

1906年2月,回到广东。路经厦门时,加入同盟会。到广东后,受广东全省学务公所参议丘逢甲之聘,任广东视学兼广州府中学堂监督。

1906年底到1907年,被派赴南洋、爪哇等地考察华侨教育工作。

1908年春,被聘为新加坡中华学校校长,以此身份经常往来于新加坡、缅甸和巴达维亚之间,并担任同盟会设在缅甸的“书报社”书记,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10年,从新加坡转到爪哇,担任巴达维亚中华学校校长。

1911年春,毅然辞去校长职务,先到香港,后于4月27日上午,潜回广州参加起义,在战斗中受伤、脱险后再去巴达维亚。是年10月,组织2000多华侨参加民军,启程回国,赴援武昌。后因南北议和已成,加之新政府财源又不足,民军奉命于1912年2月解散。

1912年3月6日,回到广东,任大地学校校长。同年12月,再度去台湾,积极联络抗日爱国志士,组织同盟会支部,对外用“华民联络会馆”名义开展活动。与刘士明、江亮能、彭云轩、邱维藩、林达荣等12人被称为“十二志士”。在苗栗建立领导机关,以大湖为根据地,派出同志分赴南北各地,设立同盟会分部。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从台南到台北有1500多人参加了同盟会及外围组织。

1913年4月21日,与江亮能等人在苗栗召开台湾省同盟会支部的代表大会,动员革命同志迎接抗日起义。会后以革命志士名义发表《大革命宣言书》。并仿照大陆革命党武装形式,在抗日起义队伍中,设旅长、团长、排长等职,由江亮能担任司令军长。

12月间,在台北秘密召集同盟会成员会议,研究如何发动起义。但因敌人搜查甚严,起义计划无法诉诸实行,他也于12月18日被捕。在狱中及法庭上毫不畏惧,严厉斥责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还写下了许多充满必胜信心的诗词。

1914年3月3日,被日寇杀害,终年28岁。

林修明

(1885~1911年),广东蕉岭县新铺镇南山村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父亲林云轩,早年因家境贫寒到勿里洞岛当矿工。经过多年经营,办起了小锡矿业。林云轩生子5人,林修明排行第三。林修明7岁回国读书,19岁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在上海期间,他眼见祖国国弱民贫,受西方列强欺侮,中国人被讥为“东亚病夫”,便立志强身救国。

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赴日本体育学校攻体育。这期间,他与旅日中华革命党人过从甚密,同年加入同盟会。次年,受同盟会指派,回国以教育为名,从事推翻清朝反动统治活动,在家乡县立镇平(蕉岭)中学教体育,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发展同盟会员。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广东嘉应州松口(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革命党人谢逸桥、温靖侯等,请姚雨平、林修明和张醁村等到梅州松口商议集资办梅州松口体育会,旨在培养军事人才。该校有学生180余人。林修明教学体育和一般军事技术。由于他平易近人,教学认真,倍受学生的尊敬。他与校长江伯轩(留日同学)两人在校组织同盟会,暗中发展会员。随后又在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三堡学堂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中学任体育教练叶剑英元帅是林修明在三堡学堂任教时期的学生


宣统二年(1910),年方25岁的林修明奉命去广州发动新军起义。次年春节后回到家里。不久又返广州。

同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时,黄兴指挥革命军向两广总督署进攻,林修明奉命带领30名精干队员作先锋队,在仓边街与清兵相遇,他奋勇争先,力战清兵,苦战一昼夜。后因弹尽援绝,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6岁。这次起义,死难烈士72人,同葬于广州市黄花岗,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郭典三

1877年出生于广东梅县丙村联和,辛亥革命先烈。郭典三早年毕业于潮州韩山师范学校,任大埔仰文公学教员。不久辞职,随父往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谋生,时孙中山在海外宣扬革命,郭典三受此影响,毅然回国参加同盟会,入松口体育传习所,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他经香港,取道海防,参加云南河口起义。岂料,船刚靠岸,所藏军械等为法籍警察搜获,遂在海防被拘捕。经朱执信密电海防革命党人营救,法国殖民当局将他押送至新加坡释放。郭被释放后,转至八打威,为华侨开办学校、书报阅览社、体育会、自治会。

宣统二年(1910年)他折回广州,然后回乡,继续联络革命党人,进行起义准备。事为嘉应州知州侦悉,派兵四出追捕,他只得再赴广州,参与策反新军和巡防营官兵起义,使新旧军中的革命声势不断壮大。

宣统三年(1911年),郭典三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失败后,他营救党人甚多。其本人亦数次被捕,俱以无实据获释。后以大举难成,急图暗杀,参与谋炸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与广州将军凤山。

10月,武昌起义爆发,他先后在高州、廉州和潮汕地区起兵响应。11月17日(夏历九月二十七日)郭典三率10余人的轻骑队进抵揭阳,接受清巡防营投降时,遭清军巡防营伏击,中弹牺牲。时年35岁。

朱云卿

原名朱云,1907年出生于广东梅县。1921年随叔父到印度尼西亚打工。1924年回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参加军校进步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1925年10月参加讨伐反动军阀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在战斗中机智英勇,受到周恩来的赞赏,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朱云卿率北江农军参加了南昌起义。9月,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8年夏,朱云卿担任红四军31团团长,参加了攻打龙源口、围困永新城等著名战斗。8月下旬,指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巧设疑兵凭险抵抗,击退了国军四个团的轮番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1929年1月,朱云卿率领红31团随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闽西,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在大柏地、长岺寨等重要战斗中率部担任主攻任务。3月,任红四军参谋长。年底,参加古田会议,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1930年6月,朱云卿任红一军团参谋长,8月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 

1930年底,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中,朱云卿协助毛泽东、朱德制定计划,部署部队,指挥作战,对全歼张辉瓒师,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称赞他为“得力助手”。 

1931年1月15日,中革军委任命朱云卿为中革军委总参谋部代部长,年仅24岁的他便成为我军第一位总参谋长。5月22日,朱云卿在医院中不幸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牺牲时年仅24岁。

梁添成

1913年出生于印尼万隆,祖籍是福建泉州南安县。是家中第九个孩子。父亲在万隆经营一家小型的木薯粉厂,生活还算小康。但是梁添成4岁的时候,父亲离世,家道中落。在万隆的华侨小学和中学念书时,梁添成成绩优异,他的母亲在他16岁的时候把他送回上海读高中,而梁添成希望自己能成为有用的人,将来好报效祖国。

1932年,当年19岁的梁添成经历了日寇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日寇的暴行让血气方刚的梁添成决心投笔从戎,日后保卫祖国。

1935年,原本就读于复旦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的梁添成,考上了位于杭州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成为那里的第六期甲班学员。1937年,梁添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在1937年的八一四空战中,担任第四大队中尉分队长的梁添成,击落了一架日寇海航木更津航空队前来袭击笕桥机场的重型轰炸机。梁添成也称为当时第二位击落日寇飞机的飞行员。梁添成在之后的战斗中,多次击落敌机,荣立战功成为战斗英雄,被称为“华侨之鹰”。

1939年6月11日下午,日寇27架飞机,分三批次向重庆飞来,我军出动仅存的15架战鹰,迎击日寇的轰炸机群。在激烈的搏杀中,梁添成的座机2307号被击中,飞机坠毁于涪陵地区,梁添成壮烈殉国,时年26岁。

彭嘉衡

原名彭淮清,1921年7月生于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昔加罗,祖籍广东兴宁。1937年秋投考黄埔军校17期,被录取在华侨总队,1941年12月被录取为中央航校15期学员,后留美学习飞行,受训于著名的亚利桑那州卢克空军基地。1944年7月归国参加中美空军联队,1945年1月参加盟军对武汉的轰炸,1945年5月参加著名的芷江会战,重创日本空军。

1947年,彭嘉衡退役返回印度尼西亚。1950年回国进入民航局工作,1986年退休。因参加对日空战64次,1945年获美国空军颁发的优异飞行十字勋章。

2010年8月22日下午2点整,抗战老英雄彭嘉衡在中国首都国际机场医院病逝,享年90岁。

吕天龙

1910年出生于印尼邦加岛。父亲吕云山原籍广西陆川,20岁时被“卖猪”的华工贩子骗到南洋,在印尼邦加岛做锡矿工,直至40岁才结婚成家,后经营小规模的胡椒园,逐渐成为小康之家。

吕天龙7岁时,入当地华侨子弟学校读书。小学毕业时,父亲因积劳成疾去世。那时他只有13岁,就毅然离家别母,远渡重洋,投向祖国怀抱。

在暨南大学附属高中毕业时,又传来母亲逝世的噩耗,当即返家奔丧。因举目无亲,悲痛之余,被迫将家业廉价拍卖,携幼妹同返祖国读书。他考入暨南大学研习外文,妹妹吕瑞仪考入北京大学附属高中。他们极其节俭地勉力苦读二年,余款告罄,被迫辍学,重返南洋谋生。

“九·一八”事件后,吕天龙满怀爱国热情回国报效,考进了刚创办的广西航校飞行班第一期学习飞行技术。因他学习勤奋,成绩优良,飞行技术突出,被选拔保送赴日本明野战斗飞行学校深造。毕业后返桂,即被破格提升为驱逐机队的主任教官。由于该队的飞行技术显著提高,受到李宗仁、白崇禧的赏识,于1936年担任驱逐飞行队长职务。

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全国联合抗日,广西空军归编“中央”空军。吕天龙任第三大队第七驱逐中队长。1937年秋,从广西北上到西安、兰州接收苏联供给的E15型驱逐机。同年冬,他开始执行作战任务,率本机队转战各地,参加了1938年1月的襄樊之战、2月的汉口之战,而最重要的是支援台儿庄的三次战役。

1938年3月18日,吕天龙参加了由大队长吴汝鎏亲自率领的机队,出击台儿庄之峄县、滕县等地敌阵,支援前线陆军作战。返航途中,在临城上空,共击落敌重型轰炸机3架,全胜而归。3月25日,吕天龙率本中队参加了由大队长吴汝鎏亲自指挥的14架战机,出击敌人在枣庄司令部及临城一带地面目标,支援前线陆军作战,返航途中,在归德上空,与18架敌机激战,共击落敌机7架。4月10日凌晨,吕率机队参加掩护我轰炸机群,轰炸峄县和枣庄的敌军,枣庄的日军司令部及南面公路上的数十辆坦克全部被炸毁。随即又飞至峄县向敌军阵地投下大量炸弹,直至敌军狼狈逃窜,才胜利返航。在临近归德的禹城上空时,敌大队机群以逸待劳猛扑过来,我方几乎每架飞机均被两架以上的敌机包围。尽管敌机性能好、速度快,但他们最终弱胜强,以少胜多,打下敌机7架。当吕天龙正飞在一万公尺高空时,被3架敌机围攻,不能摆脱,他当即向一架敌机猛攻。另两架敌机用机枪向他狂射,他顿觉右手发麻,自知已中弹,同时发现机上油箱也被击中漏油,便忍着伤痛用左手操纵,采取螺旋式下降,沿铁路线飞回基地。等到降落时,吕天龙神智已近昏迷,右肩、右掌、左腿三处均中弹负伤,被急送医院抢救。伤愈后,吕天龙被调往兰州驱逐总队任训练科长,嗣又调往新疆伊宁与苏联盟友合作筹备训练总队,担任驱逐机区队长。

1941年1月,他又被调往昆明空军学校,任高级班驱逐组组长。

1941年3月,吕天龙临危受命去成都接任第五大队长职务。

解放战争时驾机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1972年病逝于上海。

周斌

1928年毕业于温州三育中学。国民革命时期,曾参与组织乐清学生救国会和农民协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在棉兰的华侨火水山中小学任校长、教务主任和大地书店经理。

1938年10月,经新加坡、香港,返回内陆,由廖承志等人介绍,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学习期满,受党组织派遣再度南下,从事组织“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他在旅印尼的华侨中建立了共产党秘密组织。随后,成立了“抗日反法西斯同盟”,任主席。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发动爱国华侨,扩大“抗盟”组织,亲自编写和散发抗日书刊,宣传抗日救亡。同时,通过香港的联络点,和国内中共党组织保持联系。长期坚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斗争,发展了侨胞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4年4月,周斌因住处泄密,遭日军统治当局逮捕。敌人施行鞭刑、杖刑、水刑、火刑、老虎凳和电刑,妄图从他口中达到破获整个革命组织的目的。他受尽摧残,坚贞不屈。

1945年3月7日,在棉兰市第一刑务所被日军杀害。临刑前,他从容走到刑场,和刽子手怒目相对。刽子手连发四枪均不中要害,他笑着大喊:“没有用的畜生!不能打准一点吗?你们这样的枪法岂能跟我们较量!”刽子手吓得不敢继续开枪,把他活埋了。

李林

(1916—1940)福建尤溪县人,生下来就被父母遗弃了,跟着养母去了印尼。她的养父是当地的富户,还创办了一所华侨小学,因此,李林小时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29年回国求学,进厦门集美学校读书。1933年冬,就读上海爱国女中,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并立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铮铮誓言。

193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抗日救亡青年团”。同年,考入北平民国大学政治经济系。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赴太原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举办的国民师范学校军政训练班,任特委宣传委员兼第11连党支部书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派到大同,任牺盟会大同中心区委宣传部部长,后随晋绥边区工作委员会到雁北抗日前线,宣传和组织工人、农民、学生参加抗日武装。11月,任雁北抗日游击队第8支队支队长兼政治主任,率部深入敌后与日伪军展开斗争,指挥有度,接连获胜。1938年春,改任整编后的独立支队骑兵营教导员,率部驰骋雁北、绥南与日伪军作战,屡建战功。当选为晋绥边区第11行政专员公署委员。

1940年4月,日伪军集中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第9次“扫荡”。晋绥边区特委、第11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和群众团体等500余人被包围。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她不顾怀有3个月的身孕,率骑兵连勇猛冲杀,将日伪军引开,自己却被围困于小郭家村荫凉山顶。26日,在腿部和胸部多处负伤后,仍英勇抗击,毙伤日伪军6人。被日伪军包围后,她宁死不屈,用最后一发子弹射进喉部,壮烈牺牲,年仅25岁。

黎韦

原名陈永亭。原籍福建南靖,1915年生于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棉兰市。日本早稻田大学肄业。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日本问题研究室研究员、延安《解放日报》资料室主任、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台长。

建国后,历任中共云南省委工交部副部长、昆明市委书记、云南省委副书记、湖北省委书记、湖北省第五届政协主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