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微塾】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上)

 谷山居士 2021-11-18

比喻。

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拟物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拟物:白居易《自题写真》“蒲柳质易朽,麋鹿心难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门前冷落鞍马稀”、“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谐音双关如:“春蚕到死丝(思)方尽”、“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意义双关如“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曲名)”。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设问。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开头设问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间设问如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结尾设问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或否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用典

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如:“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在于强调,既使形象鲜明思想突出感情强烈,又使行文前后呼应起伏跌宕获得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如“烟笼寒水月笼纱”、“秦时明月汉时关”、“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主人下马客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图片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