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文范式研究之常用字范式论述

 吴山野士 2021-11-18

常用字范式之序

《说文解字叙》:“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包羲氏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这个宪象就是范式的构成。此时还是结绳记事。到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才有文字。文字是依据鸟兽蹏迒之迹的原理通过范式来构成的。而这个构成方法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推广,于是有了造字的风潮。所以有“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各造各的字。

可以看见甲骨文时代就有许多异体字。这就说明造字不是同一个人造的。随着交流的日益广泛。因为造字的方法相同,所以就有一种趋同的现象。文字虽“靡有同焉”。但文字构成逻辑导向是相同的。而且文字的承传是有序的。所以文字构成变得精益求精。其构成方法更加有规律可循。

书同文是一次重大的文字革命。到了秦始皇时代。国家统一了。为了行政命令有效被贯彻执行。书同文其是只是一次文字规范化的操作。大力推广秦篆(即小篆)。秦篆端庄大气确实有大国风范。但过于难写,不便公文往来。所以随之又推出了隶书。隶书是中文第一次统一规范简化的文字。

汉代基本是继承了隶书。我们现在见到的隶书大部分都来自汉代。有人称其为汉隶。汉时人将秦篆以前的文字通称为“古文”。并专门设立研究文字的机构。《说文解字》便是这个时期的著作。后世对文字的解读基本都是参照《说文解字》的。

也就是说学习研究中文的人都绕不过《说文解字》。

最主要还是《说文解字》给我们提供了解字的方法。

第一、中文所体现的是宪象。是一个范式。不是简单的象形,而是象宪象之形。所以造字有六法: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第二、中文的文字是构成的。不是一个一个创造的。所以凡(某)之属皆从(某)。

第三、中文的文字释义,来自于相与比述。所以《说文解字》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是“也”。《说文解字》“也,女阴也。象形。”。女阴即是“匕”。“匕”本身就是一个相与比述的指认。

第四、因为中文的文字释义来自于相与比述,所以必须要持有中正的态度,广博的学识。才能获得准确的释义。

第五、中文的文字释义具有检测方法。1、文字释义的形与义的关联。2、文字释义的同旁字与构成元素的关联。3、文字释义的同旁字与构成意义的关联。4、文字释义与文字构成的系统性是否吻合。5、文字释义在经典中的相互印证。

第六、中文蕴含了三观。具有严密的逻辑导向。

现代有一些文字学家非议《说文解字》,诟病《说文解字》没有见过甲骨文。而用象形来说事,就如幼稚园小朋友看图说话,自说自话。不行就编故事。这种根本不是学术。随便一个乡下大妈都能做到。

就如“中”字。文字学家硬说甲骨文“中”字象旗斿。于是各编各的故事来自圆其说。吴大徵说象两军对垒各插旗帜,两军对垒其间空隙是中间。这是一个故事。唐兰说“中”字象旗斿是确定的。但不是两军对垒。唐兰翻阅古籍《周礼》有建旗集众一说,于是认为建旗集众。所以旗帜所在就是中心。但《周礼》说旗有九游,没有一个与中心是有关联的。但是大部分文字学家都认为这个故事编的圆,不过还是有人质疑。于是再编故事。又翻《周礼》。发现古人以土圭法测“中”。于是又认为圭表是“中”字的源头。想想还是有问题,于是还翻《周礼》。发现古人将箭靶称为“中”。于是有人认为箭靶是“中”字的形状来源。这种望文生义编故事的释字法实在太低级了。各说各话,看着他们的争论,那有学术的专业精神。用《说文解字》的释义检测法,是很容易来鉴定的。

《说文解字》:“中,内也。从、丨下上通也。”。

《说文解字》:“ 囗,回也。象回帀之形。”。四周围住之形是囗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囟。”。上下通引而上行是丨字之范式。

、丨两范式叠加。种子生根发芽上下通指向于外壳以内是中字之范式。读作zhōng ㄓㄨㄥˉ。(、丨两范式叠加。“丨”上下通于囗(性交)是中字之范式。读作zhòng ㄓㄨㄥˋ。性交即下种。故“中”又有由外入内的意蕴。

先设定以“”为参照,“丨”上下通指向于其内。“”之内而能上下通者是中之所在。其中以种子为范例,进行相与比述。凡“中”字的意义,基本都可以与“种”字进行相与比述。其所显现的就如“鸟兽蹏迒之迹”一样“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字的每一个意义都是有线索可以追寻的。

专家们所谓甲骨文“中”字上那些象旗斿的东西,完全可以用种子生根发芽来解释。而专家们所谓甲骨文“中”象旗斿的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就连象形这一关都过不了。因为旗不可能同时向两边飘扬。所以”的构件就不可能是旗了。不是旗那来飘扬的旗斿?就这个问题文字学家康殷就在《文字源流浅析》一书中感到困惑。种子生根发芽就没有这个问题。假设“中”是从旗斿演变而来的。那么也应该保留主体,而不应该将主要特征的构件给删除。所以用象形来论中文是最低级的。

中文范式研究之常用字范式论述

范式是现代的一个名称。古人称之为宪象。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的心得就是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来垂示宪象的。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都是有逻辑导向的。而“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只是一个类比。通过对宪象的类比以感知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的逻辑导向从而传播认识与理解。

之所以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为类比的参照。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大家熟知的。这样做容易产生共识。

比如:“匕”字。

《说文解字》:“匕,相与比述也。从反人。”。

从“相与比述也”可以看见“匕”这个字是一个“相与比述”的认识。“从反人”说明这个“相与比述”是人与人的比较。比较结果是指向“反人”。

甲骨文“人”《说文解字》:“

中文范式研究之常用字范式论述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其甲骨文字形像侧面人行礼之形。男子成年行冠礼之形是“人”字之范式。

中文范式研究之常用字范式论述

与“人”字对应的是“女”字

《说文解字》:“女,妇人也。象形。” 。其甲骨文字形像一个屈膝、两臂交叉在胸前的人。乃女子成年行笄礼之形也。女子成年行笄礼毕时的形态是女字之范式。

中文范式研究之常用字范式论述

“匕”:从反人,即以“人(

中文范式研究之常用字范式论述

)”为参照。把“人(

中文范式研究之常用字范式论述

)”反过来进行相与比述就是“匕(

中文范式研究之常用字范式论述

)”这个字的宪象。这是一个典型的按照指事法造的字。

人与人比较最具差异性的是男女比较。

男女比较最大的差异在于女人的正面与男人的反面相似。

男女最大的区别又在于性别器官。所以“从反人”的“相与比述”就指向了女性的性别器官。

从反人之相与比述是“匕(

中文范式研究之常用字范式论述

)”字之范式。

中文范式研究之常用字范式论述

“匕”指向女性的性别器官是一种必然的相与比述。凡在古文字中出现“匕”字形的字,一般都与生殖、生育有关。凡在动物字形中出现“匕”字形的字,一般都指该种动物的雌性动物。如“牝”指的是母牛,“麀”指的是母鹿。“妣”古代指的老母或是逝去的老母。

范式文字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文字。造字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这个人'

中文范式研究之常用字范式论述

’有男人的意蕴与“女”字相对。而“男”与“妇”相对。男人耕田下种,女人洒扫收获都是相对应的。反人'

中文范式研究之常用字范式论述

’为“匕”。也是反这个有男人意蕴的'

中文范式研究之常用字范式论述

’。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人”。范式是有讲究的。

相与比述是打开范式或宪象的密钥。所以正确认识“匕”是非常重要的。不知道“相与比述”为何。就无法认识“阴阳”以及“金木水火土”在讲什么。也就无法真正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科学性之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