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们是否察觉现在进货越来越难,老货很少,清三代更是难以见到。作为藏家的笔者明显感到整个市场基本看不到老货,路份高的藏品更是难得一见。接下来笔者说说古玩圈货源枯竭的原因吧。 ▲晚明五彩老化光泽 第一、城市化建设改变老百姓生活方式,曾经的家庭旧物随着城市化建设流入市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原本沉睡于地下的文物合法或不合法的方式流入市场。如今城市化进程基本告一段落,基础建设也没有本世纪初规模那么大,加之国家法律层面对出土文物的重视和保护,这样就让古玩的新增量急剧的减少,甚至可以说没有。 第二、古物的收藏周期极长,一般以“代”作为度量标准。当一件古物被藏家纳入囊中,不出意外基本就很难再流回市场。参照国外成熟的艺术品流转规律,藏品会被一个家族保存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处于较低状态,基本没人有能力对艺术品进行投资和收藏,艺术品收藏的高峰正是国民经济腾飞的近20几年,就此算起目前第一代藏家还处于人生壮年,若按“富不过三代”的俗话计算,艺术品回流市场的时间节点更是遥远。 ▲这则故事大家都懂的(图片源于网络) ▲遍地假货(图片源于网络) 第三、古玩市场赝品充斥,行家的眼光被大环境带偏,不得不为其生存贩卖赝品。某些鉴宝栏目带偏了大多数藏友鉴定方向。拍行也要面对这个尴尬的局面,文物商店高路份的藏品都已被征集拍完,民间征集眼光又不足以辨识新老真伪,综上原因导致古玩的价格混乱,市场低迷。藏家手里的宝贝得不到市场认可,更不愿意出手手里的藏品,如此恶性循环。 ▲藏品要和博物馆接轨,放大莹润,点光坚挺(图片源于网络) 古玩不是工业品,是一种衡量的财富存在。笔者认为是时候拨乱反正,什么才是科学的鉴定标准,规范古玩市场规则,让赝品无处藏身,让古玩价值真正回归,让老藏家有信心有动力流通自己的藏品,让整个市场良性的循环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