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却看到了人心的浅薄

 一半时差 2021-11-18

             密

为了遇见你,我一直流浪

遇见书舍

           说               

                              时              的

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却看到了人心的浅薄

——木心

有人说他是被高估的文学大师,有人说他是现代营销推广出来的文人,有人说他不应该有现在的艺术地位。

我在想,如果木心活在更早的五十年,那些人又对他怎样评价?我们似乎都喜欢厚古薄今,所谓的文学艺术,太把自己的定义当一回事,可能会乱了套。

不管别人对他的定位如何,像他这样能书善画的人,如果不被大多数人熟知,我想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损失,而不是他的可惜。因为一个人的才华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存在的。

 

知道木心并不是因为《从前慢》,在此之前,我知道有木心这个人存在,仅限于名字。

后来,读到了木心的一些诗,然后试着走近木心先生。

午夜,流泉之声愈响了

我心亦有一股流泉

——夜謌

木心先生是“可爱”的

木心写过文学是可爱的。

我喜欢把文学说得如此平易近人的形容词。大概我的灵魂是属于过去的,躯壳走得太快,才会在这个网络时代挣扎地过。我一边怀念过去那些可爱的诗文,一边不要脸地享受现代便捷的互联网交流。当意识到时间走得太快,心开始浮躁的时候,读书便是“挽救”灵魂的最好解药。

木心先生说开始读书,要浅,浅到刚开始就可以居高临下。

我也不认同把读书看成是一件高尚的事。也并不是去看了《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羊脂球》等书籍,读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高尔基等人,听了《月光奏鸣曲》《圣母颂》《勃拉姆斯第一交响乐》等音乐,就说明你是高高在上的。纵使我看的是不知名作家的作品,听的是现代流行音乐,我也可以找到让灵魂快乐的源泉。

读书,从心出发,而不是从书出发。它是可爱的,一点都不严肃。所以我喜欢木心先生对文学的态度,他也是“可爱”的。

你这样吹过
清凉,柔和

再吹过来的

我知道不是你了

                                               ——五月

木心先生是“清醒”的

木心写过每个人都需要认识自己。

木心先生生于1927年,逝世于2011年,他看到过我们国家千疮百孔的模样,也感受过被误会,被欺压的日子,也在外国有过一段不平常的游历,更看到了我们国家焕然一新的姿态。这样特殊的经历,他完全有资格去评论他生活过的每一个时代。然而他并没有。他说:人有那么一种心理,痛悔,内疚,等等,放在心理深思即可。一出声,就俗了,就要别人听见——就居心不良。

我喜欢这样的清醒。

似乎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观点不一致的人争执,和爱好不一致的人比较,和在网上压根不认识的人互怼......这些生活的日常当然你不想存在,可是它不得不存在,你的生活需要这些看似没有意义的存在。争执需要有,但是你更需要清醒。年少的时候,谁没有过无理取闹?如果你现在正年少,请记得,给自己留一步,过度在乎,苦了自己。但也不必渴望清醒,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过程,是我们一生都在学习的过程。

我更喜欢木心对文学艺术的清醒。

他说:一个文学家,艺术如果被人归类为什么主义,那是悲哀的。

如果那些学家都有木心先生这样的“清醒”,我想我们的语文试题就没有这麽多无厘头的题目了,可惜,这样的清醒是少数的。

当我开始不被教学束缚的时候,思想就开始不自觉地“反叛”,开始讨厌一些所谓的定义,所谓的标准。因为我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些定义,这些约定的惯性,因此我的思想是并不为人讨好的,我承认。不过这样的忏悔,我放在了心里,自己深思。

和光  不同尘

世界乱  书桌不乱

——云雀叫了一整天 乙辑

木心先生是“安静”的

木心先生能得到许多人的认识,归功于陈丹青和梁文道对他的不遗余力推崇。关于陈丹青这个人,批评的声音有许多。大概这也是艺术牺牲的一部分。木心是陈丹青的老师,陈丹青称他为师尊。在纪录片《我的师尊木心先生》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陈丹青在介绍木心先生作品时的安静,好像生怕打扰到木心先生一样。在镜头面前,他多次抽起烟,我不了解他,但在那一刻,我喜欢这样的真实和安静。

木心美术馆“藏”在乌镇,在如今变成旅游景点的乌镇,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喧嚣不知道有没有“打扰”到它。

我说的并不全是对的,对木心先生也没有过分地喜爱。我没有资格说他的文学。但我有资格去感受他的诗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