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 密 为了遇见你,我一直流浪 遇见书舍 说 秘 时 的 光 01 我对电影的洁癖 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从一而终的真实感扑面而来,在字幕升起一刻窒息感从心头涌出。从《何以为家》到《无人知晓》,这样的电影无疑是揭开这个世界肮脏的最有效手段,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存在。 对比电影的本身,我更喜欢了解电影制作背后的故事,因为电影是作品,难免会有虚构的存在,而光和影组成的美感仅能满足视觉上的享受。创作者的初衷和制作背后的过程才是电影原本的模样,了解这些,才能更好地走入电影的本身。 百科上介绍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多种艺术表现的现代科技和艺术的综合体。它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娱乐产物。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影的呈现也出现了多样化,并逐渐向完全娱乐化发展。但在我心里一直觉得电影还应该是人类用来映照出自己的一种工具,我们需要这样的“镜子”去知道世界的美好与残酷,去获取欢愉的同时也应该知道悲惨的存在,去反思,去反抗。这不是在扮演什么圣母,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袖手旁观。 无 人 知 晓 02 我想站在世界的光明处 却又害怕绚丽 是枝裕和导演在他的书本《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里面写到他在创作电影《无人知晓》的一些日常事,从剧本创作到电影选角以及拍摄等方面。真实事件发生在一九八七年,他在一九八九年已经完成了电影企划书以及剧本的第一稿,但电影在2002年才开始拍摄,2004年上映。在这十几年间,是枝裕和已经从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变成了四十岁的大叔,视角的变化让他对剧本和事件有了不同的思考。我非常认同他这一个观点:电影不是用来审判人的,导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所以他在电影中没有探讨谁对谁错的问题,也没有将过错推到任何一个人的身上,也没有去竭嘶底里抨击社会的问题。凭借着真实平淡的刻画,让电影故事超越了自己本身存在。纵观相似类型的影片,都有这样的共同点,而它们之所以得到大部分观众认可,也是因为这样的真实,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以外的世界,从而去思考。这是是枝裕和导演的《无人知晓》,也是献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无人知晓。 或许我们每一个人最后都是无人知晓的人。 同样的感觉来自一部英国电影《寂静人生》,这部电影既冷淡又温暖,冷淡的是活人对死人的抛弃,温暖的是死人对死人的感谢。我时常会想,如果死去,这个世界就不存在我了,活着的人会用什么形式记起我。但我又确实存在过在这个世界,我留下了许多的痕迹,这些也应该灰飞烟灭吗?尽管我知道活人是怎样祭奠死人的,但从死人的角度来看待死亡,好像比活人更要害怕。可是谁又敢确定活着的你,有人在真正知晓你? 小 偷 家 族 关于人类情感,永远有谈论不完的话题,不管以什么形式,我们都在渴望冲破无人知晓的枷锁,小到你此刻的感受,大到你要改变这个世界的伟大梦想。无人知晓这四个字本身就具有压抑感,通过影像来具体化这些压抑,如此冲击,让我在观看完后,说不出话。 我喜欢是枝裕和导演对电影原生态的尊重,对角色以及扮演者的尊重。这种尊重使观看者与流露出来的情绪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使语言与画面传递出来的情感,与社会现实问题保留着距离。虽然他把世界缩成一个家庭,把人与人的关系拉成简单的圈子,画面也不过是日复一日的生活,生活中不过是熟悉的麦茶,西瓜,寿司,面条······以及那些你每天都不厌其烦重复的动作,母亲给儿子擦头发,几个人聊天,或是躺在床上,走在街上······没有恢弘的大格局描写,没有极端的情绪渲染,自然温和的镜头恰到好处,但传递的悲伤,压抑,温情等情绪完全没有刻意。反而像是一面镜子,你看到,但并未马上就体会到,所以你需要跨过这段距离,去和自己进行对比,再确认,才能知晓。 03 我在他的电影的世界里 看到自己的无知 2018年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中,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获得了至高荣誉的金棕榈奖。他的电影终于来到了中国的大荧幕,也被更多的中国观众熟知。尽管他电影里的社会与我们不一样,但生活姿态是相似的,感知和艺术不分你我。 这本《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出版时,《小偷家族》并未诞生,但书本里对过往每一部电影的积累,都有他打动世界的理由,并不仅仅是一部《小偷家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