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 密 为了遇见你,我一直流浪 遇见书舍 说 秘 时 的 光 一本看见题目就知道主题的书籍,一本看见题目就猜到内容的书籍,尽管如此,我还是想翻开它,想和主人公一起在天堂遇见那五个人。 在书籍的开篇导读上写着:这本书是写给准备“听话”而不是“说话”的人读的。我好像不是听话那一类人,不过,还是让我闭嘴了。 关于死亡这一极具哲理性的话题,已经探讨过无数遍,但总是没有满意的答案,就好像: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该如何好好地活着? 死亡真的就是结束了吗? ◎ ◎ ◎ 西方的学者很爱谈论类似的话题,他们喜欢思考死亡,思考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这本书与《天蓝色的彼岸》类似,从死亡说起,那个叫爱迪的男人,拖着一条腿,为了救一个孩子死了,享年八十三岁。我们都觉得死亡是应该悲伤的,但是爱迪是因为救助一个孩子而死的,这样让他的死亡看起来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天堂他获得了重生,继续过着和人间一样的平凡日子,并且遇见了五个人。 与其说遇见五个人,不如说是遇见了那个不曾看见的自己。西方对于死亡叙述通常都带着童话的色彩,而我们东方则喜欢用鬼神来描绘死亡的世界,这个归根应该与信仰文化有关。周国平先生在知乎曾经就“如何看待死亡”这一问题做过回答,里面提到了东西方对于死亡看法差异的原因。他说基督教是靠它的核心概念“灵魂不死”来解决生死问题。佛教则是靠“破除我执”来解决。我执就是误以为自己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并执于自我。生死的迷惑都是由我执引起的,破除我执,就能解决生死。这段话使我茅塞顿开,对于死亡问题思考,放下了执著。所以死亡不应该是恐惧的来源啊,活着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担心呢! - 愤怒是一种毒药 - 杨绛先生在《坐在人生边上》的书里也谈论过对死亡的看法,她写道:“我从中学生变为成年人,我开始相信,死亡会是生命给我们的最后礼物,是每个人都将走上的归途。”杨绛先生在两年内先后失去了丈夫钱钟书和女儿啊媛,她说他们走散了。可见她对于死亡的理解是没有恐惧的,是淡然的,和“灵魂不死”,“破除我执”又有着些许的差异,可总结为“接受馈赠”。 这个馈赠的“礼物”,其实就是自己活着的一生,原来我们一生都在为死亡做准备。如果你的生命剩下最后24小时,想做些什么?你一定可以说出很多的想象,你想去看从未亲眼看过的风景,你想给自己画个精致的妆容,你想买曾经没有舍得买的东西,你想好好地陪着家人,你想......无论怎么想,好像都不会完全满足,这时你会后悔为什么时间只剩下短短的24小时,人总是在知道失去的时候才醒觉为何当初没有努力去拥有,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的想法是无可避免的,因为人是贪婪的,得到了一些,还会虎视眈眈另外一些。 -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真爱的瞬间特写 - 如果说世界上存在公平,那么死亡应该就是公平最好的代名词了,它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人偏心。我希望当生命走到尽头的前24小时,甚至是前60秒,心情都是充实的,平静的;我希望可以像往常一样,平静地起床,刷牙,吃早餐;然后利用下午时光回顾此生所有的风和日丽——我爱过的人,我支持过的球队,我看过的球赛,我的一生收藏,包括我爱的书籍,球衣,吉他,明星周边商品等;回顾我的错误,我的后悔,我那该死的自尊心;当然还有我写下的所有文字。它将是证明我存在过这个世界最好的东西,里面有以上的喜怒哀乐,它将是精彩的,无与伦比的,我一生引以为荣的存在。 刷微博的时候,看到过一些有趣的帖子,有说:待我归尘土的时候,收藏的明星周边商品(CD,海报,应援棒等)如果一起陪葬,若干年后,是不是就像那些古墓一样,成了出土文物。有说:那些一起追过星的兄弟姐妹,来看望的时候,一起打call,我们依然是同在的。有说:我应该在墓碑上刻上一个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以回顾我“辉煌”的一生。有说:我要给自己想好一个独一无二的墓志铭,做一个“傲娇”的死鬼。有说:就将我的骨灰洒向大地或者大海吧,这样我就可以实现生前环游世界的梦想了。天啊,看着这些有趣的想法,竟然有了期待?你看,换个角度,死亡也是一种“快乐”的获得呢! 孟婆汤可能是存在的,天堂也有可能是存在的,上帝可能在看着你,你此生的挚爱,仅限于此生,他们不允许你带走,那就去享受吧,做一个潇洒的,有趣的,善良的人。 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的24小时,你会做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