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潦草丨一闪念,一片断,一言行,一场景,一旧事

 一半时差 2021-11-18

  密

为了遇见你,我一直流浪

遇见书舍

 说               

                              时              的

每时每刻,世界的一切都在上演故事,街道的行人,巷子的小贩,路边的情侣······周围的一切都在诉说,与你有关,与你无关,没有开头和结尾,行色匆匆,潦草人生。

17.

AUG.

在挑选书籍的时候,书名和封面设计是我关注的重点之一。初见这本《潦草》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在此之前,对作者贾行家一点也不了解,没有读过他写过的任何一个文字,没有到豆瓣看多少评分,更没有看过别人的推荐语。我喜欢和书籍一见钟情的感觉,实在太棒了,不过我承认是始于颜值(肤浅如我)。

书的封面就是简单的抽象画,就像是日经风霜的一面墙壁,认真看,就能看出这真是一本“潦草”的书。书的文案就是我今天文章的题目,短句排比,时间由浅到深,让人不由跟随着思考。我有一个阅读习惯,就是在阅读正文前,喜欢翻翻前面和后面,看看那些商业互吹的推荐语,然而这本书没有,于是我更加坚定,这本书爱了!

在封面折页处第一句话写着:本书大部分内容写于五六年前,或是从五六年前删去的,如今已经显得衰老,因为大家都在为“现在”焦虑。我寻思着过去五六年的时代变化,它们真的都变得衰老了吗?至此,我想到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一一》最后小洋洋在外婆的追悼会上说的一句话: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个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常常想起你跟我说,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原来衰老可以不用年龄来定义的,可以与现在做对比,对比过去,我们的确都衰老了。

《潦草》一书可以说是社交软件诞生下的产物,因为快餐文化侵蚀了许多人的耐性,微博,朋友圈等社交软件的字数限制,让记录变得简单。作者贾行家在网易微博以“他们”做标签,记录了日常所看到的人与事,书籍分为多个主题,每一篇不过是短短的一百来字,却能让人有意味深长之感。这些他们,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平凡的我们,当你回首过去,每天的零碎生活片段就是潦草的人生。

《潦草》还给了我们这些热衷于网上冲浪的人一个当头棒。互联网上每个人的生活都很丰富,年过百万,学富五车,而在某个角落滑着手机的你却很空虚,精神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我们这代人的标签,虚伪正慢慢侵蚀人格。如何正视别人和自己的生活,如何学会自己与另一个自己相处?我想有很多人十分需要寻找一个正确的方法。所以我更加坚定,坚持阅读是一个对抗这个这种矛盾的有效方法。你不需要像某些平台一样一定要打卡告诉朋友圈,你读了;也不需天天看一些反复灌输的毒鸡汤;也不需要一定要读那些什么十大必读书籍,更不需要天天强迫自己表现得很正能量。跟随自己的心,让精神世界丰富,学会明辨是非,拥有独立的人格,也就反抗了矛盾。

《四个春天》剧照

在阅读《潦草》一书时,想起了看过的一部记录式的独立电影《四个春天》,这部电影没有剧本,没有迂回的故事情节,更没有大家口中所说的电影观赏性。它是一部由一个来自贵州的独立导演拍摄的以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以年过古稀的父母为主要拍摄对象,朴素真切自然地展现了他们一家在家乡小镇的人生状态,期间有劳作,歌唱,出游,探亲,姐姐病逝,丧葬,离别等人生景象,零碎的细节拼凑出没有修饰的老百姓日常。就如《潦草》千万个小人物中的其中一个,平凡,潦草,活着...

有人说贾行家的文字有着说不出的沉重,有点丧,让人不自觉泛起同情心。我一篇篇翻阅,没有读出“丧”,也没有“悲悯”,更多还是真实感。在人类百态描写的面前,我真是一个冷血的家伙,怎能没有同情呢?对啊!我也思考着,或者我就是这百态的其一,深陷其中而不知觉吧。

在书本的最后,贾行家写道:被问及的另一个问题:“你写的都是真的吗?”我没有反问过:“那你希望是什么呢?”是啊,其实我想知道,你希望的是什么呢?

人,在每一个存在面前,都会有数不尽的欲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