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陪我散步吧丨没什么好害怕,都是有去无回的人生

 一半时差 2021-11-18

             密

为了遇见你,我一直流浪

遇见书舍

 说               

                              时              的

法国思想家卢梭写给自己的札记(后被辑为《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有一段话:“有一天我老得不能再老了,真的是垂死之时,如果我能如同自己所希望的那样仍然身处孤寂之中,再回头去读它们,我会想起我在撰写它们的时候所得到的那份温馨感觉。旧梦重温,时光重现,由此等于将我的生命延长了一倍······因为这样一来我便能在耄耋之年与旧我相守一处,这不正是如同和一个稍微年轻的朋友在一道吗?

简媜老师在新书《陪我散步吧》的序里引用了上述的一段话,这样的话语对于每个写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温柔的鼓励。世界上每个时代都有很多写作者被遗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被时代铭记,你要知道和确立自己的认知:这些不断努力的人并不是一无是处,所有的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为自己的人生在努力地活着。

因为《我为你洒下月光》这本书而“认识”了简媜老师的文字,她的高产让我羡慕又担心,担心的是日常唠叨的散文会容易陷入阅读疲劳,显然我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收到亲笔签名版的新书《陪我散步吧》后,就迫不及待要阅读,在忙着写剧本的间隙抽空断断续续把厚厚的一本读完,每一次打开都是一次疗愈。

如果生活也像散文如此温柔就好

我们本该可以将生活过得从容一些,可是偏偏最后活成的却是一篇议论文,急着为自己找论据去证明些什么,到底是些什么,谁也说不清。读书时,老师把论文说得过于高大上,论点,论据,结论,公式化的写作模板让我感觉就像是一部人工机器,为了一个不知所以云的主题去寻找一大堆自认为很有道理的说明,在文章最后还来个千篇一律的正能量感言,甚是好笑。高考那会,语文老师还明确规定一定要写议论文,记叙文和散文都是属于冒险,不能写,于是在被教导了几次后,也乖乖就范,究竟作文之于我们来说,是什么?我对自己过去的无知和无力反抗而感到惭愧。当然,我不是在批判议论文,而是在感慨过于死板的模式让思想失去了应该有的生命力。

其实,文章的形式就像是生活,在不同的风格中寻找一种舒适的状态。简媜老师在书中回顾了她的过去,包括她的童年琐事,少女心事,以及淡然中年,普通的前半生带着时光修饰的不平凡,让人对所有的苦难憎恨不起来。我以前总认为过去就是死去的一切,于是每次在回顾的时候总带着一种怜悯的情感,同情自己的过分苍白。现在我发现这是一种带有偏见的认知,过去可以说不是死去,而是你拥有了它们,它们在不断丰富着你的人生,跟随着你,你为何要为这些值得庆贺的事情冠上一个同情的心情?想到这里,豁然开朗,也为自己正在撰写的“家乡回忆”系列专题找到继续下去的理由。

生活并不会像散文那样温柔,但后知后觉的文字可以,所以请不必拘泥于任何的一种生活模式。你虽是被“创造”出来的,但操作指南可以由自己撰写。

我们时刻都在撰写自己的故事

全书最吸引我的便是《爸爸的故事》这一章,此章的主人公是简媜老师的公公,在仙逝之前口述出自己的一生,然后由简媜老师文字记录润色而成。这位在清朝末期出生的老人,经历了中国最跌宕起伏的一个世纪,他的人生就是这段历史的缩影,普通又具传奇色彩。我对近一个世纪来的中国历史有一份特殊的喜爱,即便那是无处透露着苦难的描述。在很多的书籍中,我们看到的过去,都带着沉重的色彩,叙述者总是不吝惜地将它们蒙上灰色,以致于在大部分的认知里,一提起旧时,就是仇恨的战争,就是愚蠢的中国人,就是恶魔般的列强。没错,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只是生活又岂止是这些呢?在老人家故事中,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最直观的平民生活状况,生离死别,匆匆又漫漫的人生。他最后道:回想这一生,我充满感谢,没有遗憾。你看,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时代不过是次要的,我们不需要私自为其定义,他们的故事也是历史。

请相信自己也是一个可以说故事的人,如果将来躺在病床上,向死亡走去的时候,记得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无法书写就说出来,总会有人读到你。

常言我们要寻找生活的真谛,哪有什么真谛,世界永远都是千疮百孔的,无论哪个时代,都是一场兵荒马乱的人生。我显然就是一个喜欢扇自己一巴多于给自己一朵花的人,我不善于讨喜别人,讨喜这个社会,讨喜这个世界,但我对此甚感从容,因为每一巴都让我清醒着,然后轻松上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