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 密 为了遇见你,我一直流浪 遇见书舍 说 秘 时 的 光 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似乎奠定了南京这座城市的悲情色彩。秦淮河两岸曾是六朝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纵情声色,把酒言欢的胜地。杜牧在这里目睹了晚唐的醉生梦死般的生活,将眼前的灯红酒绿与江河日下的大唐王朝命运融入这高亢的歌声中,后来大家把这首《后庭花》称之为绝唱。 除了南京,没有哪一座城市更适合用来代表中国的过去。它古名金陵,秣陵,建邺,江宁等,是孙吴,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六个前后相继的帝国的首都,历史上习惯称它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它虽带着帝王气质,却在后人眼中满目疮痍,似乎没有人去愿意去描述过去帝王们在这里定都,指点江山的霸气。连生在盛唐的李白也在这里发出惆怅: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南京的情绪 通常一座城市的情绪是反映在历史事件中的,像西安这座古城,尽管它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没有什么大放异彩,但人们依然会提起兵马俑,进而联想到当年秦朝的千秋万代之梦;像洛阳,十三朝古都,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这里流淌的历史过去是无可比拟的,然而人们不会赋予它一个特别的情绪,不会将华夏文明骄傲的象征挂在嘴边;像北京,近代中国的历史在这里千疮百孔,但人们依然对长城,故宫,颐和园,甚至是消失的圆明园津津乐道,它曾经的落魄似乎已经遗忘。而南京不是,毛主席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将胜利者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却还是无法将南京人经历的苦难驱除。我们无法不去铭记过去的枪林弹雨,过去的头破血流,过去的屈辱和壮烈。 国民政府在这里留下了遗憾,孙中山先生在这里长眠,当我们提起南京,都是这些悲伤的情绪: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南京的声音 南京的声音应该是怎样的?悲壮的?低吟的?我觉得应该是沉默的,这种沉默不是对过去的刻意遗忘,也不是对现在的叹息,而是一种独立。它知道再多的千古名句也无法唤醒曾经的帝王志气,再多的黑夜哭泣,也无法诉说曾经的满目疮痍,既然这样,那就沉默吧,让别人去告诉世界,告诉后人,南京的沧海桑田。 南京人的声音只有南京人听到,它藏在秦淮河边,藏在明城墙砖瓦之下,藏在阎锡山公馆,汪精卫故居,总统府,藏在乌衣巷里,玄武门······旋律如《秦淮景》一样风情万种。 南京的记忆,国家的记忆,世界的记忆 中华门,挹江门,鱼雷营,燕子矶等等地方是有记忆的,这土地下面埋葬着数不清的生命。1937年12月8日,日军全面占领了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开始向外廓阵地进攻12日,日军第6师团一部突入中华门。13日早晨,日军攻入南京城,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南京大屠杀。三十万这个数字把南京镌刻在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争史上一个显眼的位置,至今仍流淌着鲜血,“铭记”苦难成为了我们永不停歇的主题。 2014年2月南京市档案局首次向媒体公开一批珍贵档案——南京大屠杀史档案。这批档案形成于1937年至1947年,共183卷,详细记载了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的罪恶事实和日军侵占南京期间犯下的大量罪行。 这些资料加上之前的“南京大屠杀史档案”,共11组档案,第三次申报“世界记忆遗产”。2015年10月9日,由纪念馆等7家单位申报的11组《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后。德国人约翰拉贝的《拉贝日记》入藏中央档案馆,当年他不但尽自己的能力保护中国平民,还在日记里记录了自己当时在南京的所见所闻。 节 选 拉 贝 日 记 1937年12月14日 在开车穿过城市的路上,我们才真正了解到破坏的程度。汽车每开100米-200米的距离,就会碰上好几具尸体。 死亡的都是平民,我检查了尸体,发现背部有被子弹击中的痕迹。看来这些人是在逃跑的途中,被人从后面击中而死的。 1938年1月31日 据约翰·马吉先生说,城南有一户人家,共计13口人。1月13日、14日两天,日本兵将这家的11人杀死,妇女都被奸污后杀死。只有2个孩子保全性命,这2个孩子讲述了这一悲剧。 ———— 对于为何想起南京,写南京,皆因叶兆言先生的《南京人》,这是一本适合南京以外的人看的书,阅读中仿佛跟随叶先生游了一遍南京,但也仅限于零碎的风和日丽。 关于南京,悲伤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永远不会......就如李煜当年在江宁写下的千古名句一样。 但是,我们还应该记起其他的种种,例如古代风流才子,江南美女在这里的邂逅;诗人游侠在这里的恣意纵情;抗战胜利后,南京城那短暂的安宁;夜幕降临下的万家灯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