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浪潮丨我们距离独裁的极权统治真的只需5天?

 一半时差 2021-11-18

             密

为了遇见你,我一直流浪

遇见书舍

 说               

                              时              的

统治与被统治的探讨

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一堂真实的实验课 告诉你

世界距离独裁可以只需

5天!!!

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967年4月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所高中课堂,当时的课题是关于第三帝国,一位学生提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于是,老师用了实验性课堂去重建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让学生亲自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堂真实的课/

第一天,命令服从。老师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站在讲台命令他的学生,抬头挺胸坐直,双脚平放,双手放后背,开始重复起立,坐下的动作。接着进入阅读讨论时间,但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想发言的人必须起立,站到桌旁,向老师说“Jones先生”,然后才允许发言,发言过程需要言简意赅,若回答达不到标准,必须重新回答一遍,甚至不断重复,直到满意。

这样的课堂收获的结果让老师惊讶,平时喜欢捣乱的同学开始大胆发言,且见解独到,他们高度服从命令。

第二天,高度统一。迎接老师的是一片高度规范的坐姿,他们安静地,充满期待地等待他进入课堂。他将一个简短的动作:手臂前伸,手掌先向上,再向下滑出一个曲线,一个波浪。作为班级的问候礼,用这个手势表示自己是这场运动的一份子。他把这个问候礼称为“第三浪”。接下来的几天,学校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学生们用“浪潮”的手势打招呼。

第三天,检举揭发。老师给学生发放成员卡,拥有一个红色叉的人被委任为特使,负责检举不遵守“浪潮”规定的人。没想到,他只派了3名学生检举揭发,却来了20人,他们毫无保留地揭发不遵守规则的人,出卖对“浪潮”表示怀疑的人,甚至是自己身边的朋友父母,高度维护着集体的利益。老师开始对这样的现象感到害怕。

第四天,坚决相信。短短几天,课堂人数涨到80人,这一天,老师宣布“第三浪”是全国性青年运动的一部分,目的在于促进国内政治体制变革。星期五中午12点,将会由总统候选人正式宣布组织的成立,学校里也会有相应的公告。

一个奇异的巧合让这个声明更加可信:时代杂志上整页刊登了一个名为“第三浪”的木器产品的广告。学生们相信了这场运动,并受到了鼓舞。

第五天,礼堂宣言。这一天,竟然来了超过200名学生,他们端正笔直地坐着,与台上的老师一起做着“浪潮”问候礼,天花板上也挂满了“第三浪”的标志。他打开一台电视,刚开始只有雪花,但他们仍然耐心地等待,接着是一部关于第三帝国的影片,内容是关于帝国党代会、集体、纪律、服从,以及这个集体的所作所为:恐怖、暴力、毒气室。

学生们开始不知所措,终于有人问:“不存在什么领袖,对不对?”老师一改之前的严厉,温和地说“没错,但我们差一点就成为了优秀的纳粹。”最初那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了答案:“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竟然做得如此过分,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人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场闹剧。”

最后,老师宣布“浪潮”结束,但参与这几天课堂的学生没有人愿意提及这场实验。他们都没想到就这么轻易被“浪潮”卷入。

41年后的2008年,德国人亲自将这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事件拍成电影,搬上大荧幕,电影毕竟会带有艺术成分,影片中的老师也深陷在“浪潮”的领导者角色中,最后,不愿意相信“浪潮”要解散的学生开枪打伤一名同学后自己自杀。这场实验性课堂最终以“命案”结束,老师被警察逮捕捉走。

1967年发起那场实验性课堂的老师Jones说,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源于人的孤独感,他们缺乏一个群体的归属感。而这一句话更有趣:“即使把这个实验放在今天,也会得出同样的结果,去你们当地的学校看看,那里找得到民主吗?”

/生存规则/

我回想曾经在课堂的情景,深思着这句话,以上提到的高度统一,服从,揭发,每一个中国学生想必都深有体会。真实感可以扑面而来:如女生必须剪短头发,男生发型统一;领导来检查,垃圾桶不能有垃圾,桌面上不能放东西;宿舍的床上不能坐人,洗漱用品必须收好。我们假装一切运行得井然有序,全然为了得到领导们一个满意的点头,他们也为得到一个漂亮的报告。教育,究竟传授给孩子的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很多东西都是多此一举的,那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去质疑,反而是接受了这样的规则?不止是在学校,在很多方面,我们都选择以沉默来允许这样的存在,连陈述事实与抹黑两个概念都可以混淆!为什么呢?

规则的建立究竟是为统治者服务,还是让人民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价值?在奥威尔的《1984》里,老大哥用一种看不见的方式存在人民的生活里,无休止地进行洗脑,温斯顿最后也屈服在房间101。在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里,建立了一个完美的世界,所有的人都幸福地在设定的人生轨道上行走,没有痛苦,没有对比,没有思想。这两本书所呈现的世界恰好回答了文段开头那句话,所谓的价值也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人在世界洪流中生存,保留绝对的个人主义是不存在的,你必须依附在各种规则之中,而区别在于你是为谁在服务,这是他们设定的世界规则。

那么,集体主义就代表是极权统治吗?不完全是,集体主义有其优越性,但也是更容易成为极权的因素。中国教育体制虽然表现与“浪潮”里面的集体相似,但核心并不一样,“浪潮”培养出的是在个性体现中寻找集体荣誉感,从而深陷其中;而中国教育恰恰相反,我们在集体主义的优越性里培养出精己的个人主义,缺乏责任和道德。这个区别又来源于两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不一。


这场实验性课堂正在进行的时候,东方的中国也正在进行着相似的运动,而现在的我们也如当时的学生那样,不愿意提起那十年里发生的种种。(曾经我也不断质疑为什么要逃避,现在“浪潮”里找到了答案。)

令我感到意外,甚至带点敬畏的是:现代德国人对自己过去的反思有着如此的勇气。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后,德国人仿佛焕然一新般地出现,经济和政治很快又回到了世界的视线,直至到现在,德国人的工业,工匠精神依然深受称赞。他们对于过去历史的反省和自知也一直走在前列,如《我们的父辈》,用失败者的角度去描述了二战带来的惨痛教训,思考了人性泯灭的统治带来的伤害。没有人比德国人更清楚他们的过去,在如今人人不想提起的战争,作为曾经发起者的他们却在时刻警示着世界。

极权统治不会消失,一直在通往的路上,极权的因子也一直在酝酿,它可能更容易发生在民主社会(实验性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那我们呢?我们需要“反浪潮”思想,需要一场彻底的启蒙运动。

但是,仔细想想,“浪潮”与“反浪潮”,一波接一波,下去,上来,我们永远深陷其中?不过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最后提到的观点值得思考:从长期来看,人类的任务是建立一个能够长期发展的自由主义新世界,在现阶段的任务则是从社会主义的影像中解放出来。人类将有机会建立自由主义社会,即使在最初的实践中失败了也要不断进行再次尝试,只有一个维护个人自由的社会才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电影推荐

德国《浪潮》/2008年

法西斯主义

并非存在于其他人中

而是存在于这里

存在于我们所有人中

——《浪潮》

· end · 

图丨网络

行走尘世,来来往往

我的一生借你一程

时刻都在  等你来做客

你点一个“在看”和“赞”,像对我说悄悄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