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 密 为了遇见你,我一直流浪 遇见书舍 说 秘 时 的 光 金都,香港一个卖婚嫁物品的商场,这里充斥着“幸福”,也困扰着“幸福”,导演黄绮琳就住在金都商场的对面。她说她是看着金都商场的广告牌完成的剧本,那一年是2017年,她30岁,她在生日那天觉得人生好像很失败,没有结婚,电影也没拍过,于是就诞生了要写一部电影剧本的想法。 近年,从女性角度讲婚姻的电影很常见,而且都拍得很好,韩国的《82年生的金智英》美国的《婚姻故事》都曾一度引起热讨,《金都》的主题虽然也是谈论婚姻,但它很特别,它谈真假结婚,谈自由,再加上特殊的地方背景,使得看起来淡如开水的金都,藏着说不清的暗涌。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类型的电影,平淡但真实。 “很划算, 给一千块都可以现场看我们表演结婚” 阿芳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她男朋友没有反驳她,表情上可以看出他有默认。“一千块”是人情,大家都很清楚,参加每个婚礼你都要掏出“入场费”——人情,你还会经常因为这个人情而有困扰,我们也不时在新闻上看到因为人情红包而闹出问题。“表演结婚”,阿芳把他们结婚称为表演,并不是因为两人没有感情,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拿结婚证书,所以这个结婚的界定到底是摆酒席,还是拿结婚证书?传统的婚礼要你两样都必须做,这样的昭告才“得体”,另外酒席的大小,婚礼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你的能力,这些与爱情根本不能划等号的认知为什么要成为一个普世标准? 这些之所以变成束缚,皆因人心,渐渐把结婚“恶魔”化。常看到这样的一句话:恭喜XX和XX结束多少年的爱情长跑,喜结连理。为什么结婚就是结束爱情长跑?结婚之后的不叫爱情了吗?或许它本身并没有这样意思,但在现实生活中,你却把它当作那么一回事,进而赋予了“结婚”很多不必要的负担。 “如果我不爱他, 但还是跟他结婚, 那算不算假结婚?” 阿芳要和交往七年的男朋友结婚,但之前她曾为了钱经中介和一个大陆男人假结婚,因中介被捉,婚姻一直维持有十年,她必须要与大陆男离婚才能与现任办理结婚,于是在这个过程中牵出了真假结婚的探讨。 什么才叫真?什么是假? 前几天的热搜有一个这样的新闻:假结婚为过户北京车牌,一女子结婚离婚28次被判刑!她被判刑是因为把结婚当作来获取盈利的手段,客户的目的是拿北京车牌。而她结婚的行为被定义为“假结婚”,但事实上,她结婚证书是合法获取的,与这件事情类似,《金都》里大陆男生杨树伟为了获得单程证与阿芳结婚,拿的是真结婚证,而且法律上的婚姻关系维持有十年,在电影上我们可以以上帝视角去看到他们两人并无感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界定两个拿结婚证长达十年的人是属于假结婚。所以如果以拿结婚证来作为真结婚的定义,似乎在这两件事情上,不能成立。 于是,阿芳与男朋友的婚姻就更加令人深思了,他们两人是交往七年的男女朋友因而进入婚姻的,但他们无法获得结婚证书,法律上他们并不是被认可的夫妻,然而大家并不认为他们是假结婚。在结婚筹备的阶段,阿芳与男友因为结婚证一事越闹越僵,阿芳开始思考她是否爱他,开始思考她结婚是为了什么,如果不爱了,但仍然选择结婚,这是假结婚吗?如果算是假结婚,但他仍爱着她,那假结婚还成立吗? 片中并没有给出我们答案,而这个在现实中也没有确切的答案,结婚证书的存在让爱情物体化,同时也让关系利益化,变成了爱与不爱都适用于结婚。 身份自由与婚姻自由 除了有真假结婚的讨论,“自由”是让本片有了特别色彩的原因。我们不应该对这个词有敏感的倾向,也不必赋予它一些偏见,它永远是人类不会绕过的话题,不需要刻意逃避。在港陆的关系讨论上,本片温柔且坦诚,拥有单程证并不意味着拥有自由,结婚就失去自由?可是不结婚也不见得足够自由。我们往往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不自由,却说不清你选择了对立面就能等于自由。在这样的程度上,自由与不自由都同样具有了消极的情绪,它们的目的是靠近的,都为了释放心中无形的压力。 前几天我看了一篇黄绮琳导演的采访,里面有提到对审查制度的看法,她直言实在不懂为什么会有电影审查,它在审查什么。结果几天后当我再次打开这篇文章时,显示已被删除。大概这就是审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这么渴望描述“自由”的原因之一吧! · end · 图丨网络 ♥ 行走尘世,来来往往 我的一生借你一程 时刻都在 等你来做客 你点一个“在看”/“赞”,像对我说悄悄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