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推荐 小伟 ★★★★★ 早在2019年的First青年影展就注意到这部电影,当时的片名叫《慕伶、一鸣、伟明》,当年获得了长片类的评委会大奖,之后在众多的国际电影节都收获了好评。这是年轻的广州导演黄梓的长片处女作,和众多新导演一样,都会从自己或身边的人与事出发,以稚嫩的画面说自己的故事。 作为全国大省广东,我觉得它应该拥有一个电影节,如平遥,上海,海南,或是像First这样的独立电影节,虽说它是经济大省,但我常调侃这里是文化荒漠,甚至我们自己冠名“广寒宫”。随着普通话的普及,粤语电影慢慢消失,连年轻一代的广州人都不会说粤语了,更不要谈什么岭南文化传承。我们是时候坐下来思考这一个问题,粤语电影,广东文化,广州这座古老的城市,应该用什么方式让大家重新记起。 《小伟》这部电影把我再次拉进了这样的思考,全片粤语,主取景广州,熟悉的街道与环境,广式的家庭,亲近又疏离的亲情,含蓄的爱的表达,用悲伤但不夸张,又自然的视角讲述一个家庭的生活里不同角色的生命困惑,毫无疑问,这是我近年来看到最走心的一部华语处女作。原来我们可以这样重新认识广州! 许多人去介绍这部电影时,都会用“癌症家庭”的故事去做强调,我更愿意用成长与和解去描述,这是我个人的倔强,认为陈述故事的内核比它的主题更接近本身。这样的主题电影近几年并不少见,像前段时间的《送你一朵小红花》,还有更早的《我不是药神》《翻滚吧,肿瘤君》,从电影名字就可以读出它们的“野心”,煽情,乐观,正能量这些标签紧紧地贴在上面,当然,它们要想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就必须迎合一些东西,在情节安排上更在乎戏剧冲突,从而去敲打的观众泪腺。《小伟》不一样,它是导演的日记,保留真实,选择娓娓道来的自然流露,就注定它的“命运”,和故事本身一样,鲜有人会主动在这样的遭遇里获得感同身受。 明明《小伟》更接近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为何在电影市场上却没有获得青睐,和许多事情一样,我们逐渐屏蔽了生活的困苦,命运的艰辛与无奈。如同在做阅读题目一样,总是强调要表达什么情感,执着在悲伤中表现乐观的精神,并逐渐失去了面对真实的勇气。《小伟》让我们卸下了“答题”的包袱,回归到生命的本质中去。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其实从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有一个我们容易忽略的,就是自然的真实,它具有普遍性与多面性。导演选择了三个视角去讲述同一件事情,让观众可以产生不同的感悟。在一场因病而产生的家庭变故中,母亲自然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她没有以一种宣泄的情绪去获得同情或是逃避,所以她的“不动声色”给电影奠定了基调——自然地悲鸣。儿子承担了故事的情绪起伏,他的叛逆,与父母的疏离,与自己成长的对话,给电影增加了可观性。他也是导演本身,所以在情感的表达方面带有一种强烈的控诉,是他对世界表达自己独立见解的一面。父亲的部分像是一种纪念,影片中也有意用录像去带出,不仅完成了父亲对故乡,对自己父亲的怀念,也自然地描写了这个一家三口的相处日常。与其说是告别,更像是一场真实的触摸。面对儿子与妻子,父亲也有深沉的爱! 要用故事的起承转合去单一评价《小伟》这部电影是不公平的,用主题,用价值观,用个人情感等去评价,都不妥。它就是这样发生了,平静地发生了,所有的选择都是顺其自然生活的结果。我们的情感总是后知后觉的,无论来自自己本身还是别人,《小伟》这样的家庭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围,或许他们每天都与你擦肩而过,尽管无法感同身受,借这样的影像,我们或多或少可以获得一些平静的思考,放进自己的口袋。 如同这个家庭变故一样陷入困顿,《小伟》成功走上院线,但并未获得可观的排片,因而也未能与更多的观众在影院见面。每当这类型电影上映的时候,总是会有声援排片量或呼吁获得观众青睐的现象。基于我们中国的影院是商业主导的,以及营销的需要,从电影本身出发的宣传举步维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商业与艺术鲜能平衡,或者它们之所以难得,就是因为没有铺天盖地,所以变得更加珍惜。如果某一天,我们不再执着于工业电影的模式,自然地探索人类情感的本身,去面对生命的困惑与苦难,去给这样的作品一个“拥抱”,我想我们的社会会多一些温暖,人与人的距离也会靠近一点,活得也清醒一些。 现在《小伟》已在各大平台线上公映,或许大家可以从这里重新认识粤语电影,认识广州,认识一位年轻新导演! · end · 图丨网络 ♥ 行走尘世,来来往往 我的一生借你一程 时刻都在 等你 你点一个“在看”/“赞”,像对我说悄悄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