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哲生《猴子·罗汉池》丨 如果没有阳光,这个世界多么美好

 一半时差 2021-11-18

# 下雨天的秘密

“下雨了”

每次读袁哲生,我的思绪都会被淋湿一次,不由自主地安静,仿佛失去了很多,而事实上,我又从未拥有过的那些。《猴子·罗汉池》是一本中篇小说集,一共为两部分《猴子》与《罗汉池》,其中又细分成五篇,观感延续《寂寞的游戏》,有别于《送行》。你只需一个下午,就可以将他们阅读完,但又无法用一个下午,把他们阅读完。

“雨”的意象在作家书写中常见,通常会给予我们一些潮湿氤氲的感受,而袁哲生的“雨”却不会,它更像是沉闷的夏日下用来驱赶炎热的,因此不会下太久,留下积水也不会太久。我形容袁哲生的笔触是一个摄像头,他灵敏地捕捉人物的眼神方向,然后借视线的物体去反馈内心独白,我们所感知的会是比行动慢一拍的世界。

袁哲生成长在台湾一个特别的年代,六十年代生的他,在童年时期正好经历着白色恐怖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有的事情都成了秘密,哪怕是一个人对前方的静谧注视。当历史事件发生,时代过去,后人总会为他们写上很多神秘的形容词,但事实上,在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并不是这样的。就像我们现在,若干年后,当人们在谈起现在被病毒笼罩下的世界,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堪又带些怜悯的叙述,包括一些经历者,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早已在进行的时候发生改变。所以,那些反复下的雨,不会是一样的,在到达的那一刻,已经结束。

袁哲生这两个中篇写的都是那个世代对青涩爱情的回忆,他说在《猴子》中,“我”就站在一个被透明玻璃隔绝的角落里发出沉默的手语,没有听者。“雨”投射的是一个嫁给退伍军人的年轻少妇,我不知如何告诉梁羽玲,她的妈妈已经离家出走的事实,“雨”是我在情急之下,所能想到的言语。从下雨了开始,到下雨了,结束,雨代替了我内心的秘密,它早已倾泻出来了,但我或许也不知道。这样朦胧的意象,让阅读的我也进入了一场雨中,我就是“我”,我也想要告诉你们——“下雨了”。

我一直对宗教有许多的疑惑,人类意识在它们面前反复被质疑,又被确立,但它又只对活着的人有用,而又有时依靠死去的人建立起保护屏障。它的存在到底是什么?看到我的质疑,可能观音姐姐都在敲脑袋说“脑壳疼”。《罗汉池》表面上是一个暗恋的故事,但借由“贵妃观音”这个宗教形象,通过“雕刻家”的手和他的情感世界清晰了宗教与爱情的微妙关系,它们一个是“出世”,一个是“入世”,就是一个求而不得的状态。

中国大部分人的宗教信仰是佛教,各式各样的神仙形象传递着各式各样的意识追求,而中国人对于佛像,信仰这样类似的东西,似乎是早已融入生活里面的。有时候也的确哭笑不得,遇到理解不了的事情,宗教就是最后的答案,在《罗汉池》里建兴仔对月娘的爱,最后也以一座雕像做答案。

我们对袁哲生书写认知大多数来自《寂寞的游戏》,也因此,寂寞与孤独这样的评价一直出现在他其他的作品里。童伟格在序里,也自然地透露出一种悲伤的氛围,可是这一次,我却想要打破这样的感受。《猴子·罗汉池》的气氛并不悲伤,有种台湾剧情片的平淡,里面的“我”并不孤独,相反“我”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如果没有阳光,这个世界多么美好”这一句可以高度总结精神世界里的渴望,没有阳光,我们也就无需躲藏了。可这样的渴望也是一种现实的无奈啊,哲生啊,你完全调节了我们内心的焦距。

“下雨了”

在写这篇文章的此刻,雨默契地来了。夏天的南方总是突如其来一场不确定大小的雷雨,所以我很能感受到你写的那一场场雨是如何落下的。可是人们总是很喜欢分好坏,连天气也要,他们说下雨天是坏天气,有阳光的日子就是好天气,其实我非常讨厌这样的分类。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天气之下,还是那个人啊,你说是吧!

雨越下越大,此刻,没有阳光,不需要躲藏起来了,我在感知世界的美好!

我真的好爱下雨天啊!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