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莫为天下先 2021-11-18

图片

  1067年11月18—— 司马光初进读 通志,赐名《 资治通鉴》

图片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残稿

图片

《资治通鉴》294卷,约300多万字,纪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清曾国藩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图片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历时十九年编写而成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是继《史记》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史学巨著,因此有“两巨著春兰秋菊,雄视千古;两司马双峰并峙,流誉天下”的美誉。《资治通鉴》书名取自“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璀璨结晶。其中,《资治通鉴》对于如何选人用人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蕴含着丰富的用人智慧。

图片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

图片

《资治通鉴·魏纪》有言:“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之所难也。”在司马光看来,治国理政首要的任务便是选人用人,这甚至成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资治通鉴·汉纪》中记载了刘邦夺取天下后与群臣之间的对话,刘邦问:“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群臣各抒己见,然而刘邦却回答:“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同时指出项羽失败的原因则是“才高者见疑,功大者被绌,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由此可见,颇具领导智慧的刘邦之所以取得天下,就是因为他知道谁是人才以及如何运用人才,懂得知人善任,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

图片

图片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图片

《资治通鉴》开宗明义第一篇是三家分晋,司马光又进一步追溯到引发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更早的一个事件——智伯之亡。当时掌控晋国大权的有四大家族,除了韩、赵、魏,还有智氏一族,而尤以智氏家族的权势最为显赫。族长智宣子决意立智瑶也就是后来的智伯为继承人,而族人智果坚决反对,认为:“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其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但是智宣子不听劝告,执意立智伯为继承人,果不其然,不仁德的智伯最终导致智氏一族覆灭。而司马光将智伯身死族灭的悲剧归结为“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由此引发了司马光对于才与德辩证关系论述的一篇史论,也就是著名的《才德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才德论》中关于用人导向最核心的观点。司马光认为一个人的“才”是没有指向性的,“德”才是把控方向的,因此有“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这样的千古名句。同时《资治通鉴》中把人才分为圣人、君子、小人、愚人四种,并认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无才无德的愚人作恶如乳狗扑人,但有才无德的小人作恶,会如虎添翼,危害更甚。

图片

图片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图片

《资治通鉴》对于唐太宗的评价非常之高,称其为“千古一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用人策略。《资治通鉴·唐纪》记载了唐太宗令大臣封德彝举贤的故事,“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大臣封德彝的意思是自己兢兢业业寻觅良久,但并未发现才能出众的奇才,而唐太宗则认为人才使用的关键在于知人识人,各取所长。

《资治通鉴·周纪》记载子思荐苟变的故事同样阐明扬长避短的用人原则。苟变是大将之材,卫慎公却因其在征税时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而弃用他。子思不以为然,认为“夫圣人之官人也,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所以说“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木材有长短曲直之分,但是直的可以做车辕,弯的可以做车轮;长的可以做栋梁,短的可以做拱角,无论长短曲直皆有用处。人才同样各有特点,或果敢、或谨慎、或活络、或踏实,取其所长,兼而用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效用,“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

《资治通鉴》经典50句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6、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1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1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22、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2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2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2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2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3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3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3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3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 列传)

35、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36、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37、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38、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3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40、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4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4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4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44、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4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4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元行冲传)

4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4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 训俭示康)

49、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50、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