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侠义陈赓的四次奇事:三句话怼翻理论家,一个绰号巧妙点醒许世友

 360QAQ 2021-11-18

许世友是个既刚烈率直,又颇为聪明的将军,能让他佩服的人不多,陈赓就是其中一位。据说许世友将军对陈赓的佩服,源自于一个绰号。

这个绰号是什么,我们且卖一个关子。先从陈赓的传奇人生说起。陈赓大将一生传奇,其传奇之精髓,在于他极富个性的人性魅力。

你说他随和、幽默吧,偏偏他又有极强的个性,轻易不会妥协。

你说他刚锐、勇毅吧,偏偏他又和谁都能打成一片,极富感染力和团结力。

正是这样复杂而又不失色彩的个性,使他成为众多开国将帅中,最具有人格魅力、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将军。

光这样说感受不到陈赓大将的魅力,我们看几个小故事。

文章图片1

一、巧妙回怼

陈赓是黄埔一期生,与国民党军中叱咤风云的大将们如杜聿明、宋希濂、关麟征、孙元良、黄维等人都是同学。我军十大元帅之一徐向前也是黄埔一期生。

陈赓这个身份和经历,后来受到过一些人的质疑。

这倒不是说他上了黄埔军校,当年共产党员上黄埔军校的很多,合情合理。有人质疑陈赓是因为他救过蒋介石一命。

这件事早已传遍大江南北,1925年蒋介石东征陈炯明之际,战败要逃,幸亏陈赓背着他跑了很远,才捡回一条命。细节我们就不多说了。

怎么看这件事,很多人都拿捏不好。最初在上海时期,陈赓从事特科工作,那时工作节奏紧张、敌情环境复杂,而且很多人都与国民党都有过来往,对陈赓救蒋介石也不多说什么。到中央苏区后,那里环境比较单一,蒋介石的飞机大炮天天堵着苏区打,时间长了,不免对陈赓当年这事有点看法。尤其是陈赓到鄂豫皖根据地当师长后,背地里更是少不了议论。

但陈赓自己一点负担也没有,不光他没有,很多襟怀坦荡的高级领导,包括周恩来、彭德怀等人,偶尔还拿这个当茶余饭后的谈资来说。

在延安时,有一次陈赓和彭总聊天。彭总这个人虽然性如烈火,跟人说话经常火星四溅,但偏偏和陈赓聊天的时候,往往被陈赓逗的哈哈大笑,他自己说话也不再溅到别人。这次聊着聊着说到了蒋介石,陈赓又提起蒋介石当年吓得魂飞魄散的窘样子,两人相对开怀大笑。

这时一位级别甚高的干部听见了,掀开窑洞帘子问你们在聊什么,彭总脱口而出:“在聊陈赓当年救老蒋的事。”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时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派胡宗南围堵封锁陕甘宁边区,弄得我们好不困难。大家都对老蒋有想法。这位领导指着陈赓说:“你当年要是把蒋介石一枪毙了,现在哪里要打这么多仗!”

若是一般人,平白无故扣这么一顶大帽子,肯定会面红耳赤地辩解,说什么各为其主、蒋当时还是革命的云云。

文章图片2

但这么说肯定是越描越黑。陈赓的回答非常睿智,既不上纲上线,也不急于辩白,而是轻描淡写地说:“如果那样,蒋介石岂不是和廖仲恺先生一样,成了革命烈士了。”

廖仲恺是国民党左派,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是国共两党都非常敬重的革命名宿。陈赓这么一番巧妙的回怼,弄得那人无法反对,只好悻悻地走了。

那人是个理论家,最擅长舌辩,没想到在最擅长的领域,让陈赓区区三句话就怼翻了。

说到底,这不是陈赓多会说,而是陈赓坦坦荡荡,你说的事我认,我又没干什么,你别给我瞎刨,谁刨谁才是别有用心。

说这些故事,不是为了扯闲篇。知道更多的细节,对陈赓大将性格了解的全面一些,才更能理解陈赓的个性有多难得。

二、给许世友起绰号

陈赓为人治军很有个性,不拘一格,本该正经八百地给官兵们训话,他就敢当众说个笑话把人逗乐,他在朝鲜的时候,彭德怀动不动就瞪眼发脾气,把各军军长骂得头都抬不起来。但陈赓就能一个笑话把尴尬局面化解,这就是他的本事。这件事咱们在以前的文章里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展开讲,说一说陈赓与另一位有个性的将军的趣事。

这位个性将军就是许世友。

许世友上将早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术,后来有人戏称他“许和尚”,但是敢这么当面叫的人不多,陈赓就是其中一个。陈赓不为已甚,不光叫他“许和尚”,还给许世友“封”了另外一个绰号。

那还是红军时期,陈赓从红一方面军转到红四方面军工作——在我军高级将领中有过这种丰富经历的人可不多见。

陈赓在红十二师当了师长,管了三个团,分别是34、35、36团。许世友任34团团长,高绍先任35团团长,徐海东任36团团长。高绍先牺牲得早,大家都不怎么熟悉,徐海东、许世友都不是一般人。陈赓初来乍到就当了师长,戴着一副圆圆的眼镜,文质彬彬的,从气质上看,镇不住手下几员虎将。再加上他当年救蒋介石的事,多少会有点小议论。

不过陈赓为人豪爽,从不计较这些细节,弄性尚气、小肚鸡肠,那不是豪杰所为。战斗形势这么严峻,事儿上见就行了。

他与许世友处关系,尤其值得称道。

文章图片3

许世友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并且对大刀特别钟爱。三国时候的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用的是一把青龙偃月刀,许世友特别推崇关羽用刀与敌人拼杀的神功,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咱们红军弹药不足,大刀是冷兵器中最为便当、最能让敌人胆寒的武器,我们用大刀与敌人拼杀,可以弥补武器和弹药不足的缺陷。许世友平时的生活就是打仗、喝酒、睡觉,再有空闲时间就是练武,带领干部战士舞大刀。

其实在热兵器时代,大刀虽有最后的夕阳之光,但毕竟已非主流,这么高调的强调大刀的作用,有些不合时宜。尤其在陈赓面前,陈赓是现代军校培养出来的科班人才,尤其不认同冷兵器。

若是换作较真些的师长,许世友肯定要碰钉子。陈赓不说那么多,人性所好,都爱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你贸然把他那一套否了,虽然也能把一时之事做好,代价却是把做事之人的心冷了,长远来看,人际关系上的摩擦必定会带来更大损失。

陈赓或许是考虑到这一层,从不公开反对许世友的做法。

红十二师进攻黄安城(今湖北红安),关键时刻许世友的大刀队冲上去,将敌人的冲锋打退,还尾追敌人追进城中,立了大功。战后论功,陈赓嬉皮笑脸地“封”许世友为“大刀团长”。许世友非常高兴,多年后仍提起这个“封号”,言语之中颇以为荣。

陈、许两位将军都是聪明人,陈赓虽然给了他这样的绰号,却从不公开夸奖大刀战术。肯定人而不肯定具体做法,委婉地亮明不支持冷兵器作战的态度,许世友何等样人,自然也悟到了这一层意思,对许多人表示,这个眼镜师长值得深交。

后来许世友逐渐从团长升为师长、军长,随着所统部队越来越多、作战样式越来越丰富,他对曾经赖以成名的冷兵器不存一点执念,少林武功、许和尚、大刀团长这些标签,只停留在许世友的身份特征层面,而丝毫没有影响他从一个武功高手转向合格现代将军的转变。这其中,陈赓那个巧妙的绰号起了不少作用。

大刀团长里隐含的这份高明的鼓励与探讨之义,成为陈、许二将军一生友谊的最佳注解。

所以说,陈赓大将并不是单纯的性格活泼、幽默诙谐,要知道,有丰富人生智慧支撑的活泼幽默那才是真正的活泼幽默,否则就是油嘴滑舌、令人讨厌。

三、死牢提人

陈赓不拘一格、灵活处事的作风,在筹建哈军工时期展现得淋漓尽致。

筹建哈军工的难度,与打仗各有千秋。筹建之初,缺钱缺物缺资源,这些东西都好凑,只有人才最难找。

文章图片4

陈赓不断地在全国各个系统中寻找人才,由于旧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大多数与国民党有关系,找人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

而中央之所以选中陈赓当哈军工的首任院长,就是想让他用非同寻常的能力和魄力打破阻碍。

果然,陈赓选人时连连遇到困难。

当时学院筹办处拟了一个备选专家名单,送给保卫部门审核。保卫部门送回来名单,陈赓一眼看到一个叫俞大贞的数学专家被划了圈,意思是不能用。

陈赓找来保卫部长问为什么,部长解释说,她的哥哥俞大维跑去了台湾,是蒋介石的高官,这种人怎么能用。

陈赓问此人工作能力如何,答曰这倒没问题。

陈赓便说:“国民党高官的妹妹不能来哈军工,那我们政务院部长的亲戚能不能来呢?”

答曰这肯定能啊。

陈赓哈哈笑道:“你只知道俞大贞一个哥哥跑去台湾,却不知道她另一位亲人黄敬,就在政务院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原名俞启威,与俞大贞是本家)。”

这一下保卫部长哑口无言了。

又有一次,陈赓得知一位弹道学方面的专家沈毅,很想调他过来。不过一了解有点犯难,这个沈毅留过学,很有知识,以前当过国民党军,战场起义后在新中国民航总局工作。他因为贪污罪被捕入狱,听说已经被判了死刑。

陈赓左思右想,人才难得啊!联想到那么多国民党战犯都好生生地活着,在监狱里改造,他动了心思,何不特事特办,让这个人戴罪立功呢?

陈赓便找有关方面打听情况,确认了沈毅已经被判了死刑,多方找重量级官员询问此事能不能特事特办,各级都不敢自己拿主意,便推荐他找政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委书记董老问一问。

董老就是董必武,把事情推到中央领导那里,实际上就是把矛盾上交,一个死刑犯的事,根本用不着董老亲自过问。陈赓肯定知道他们往上推,不光是自己怕担责任,确实事情比较难办,哪有判了死刑还能提溜出来的。

但他生性顽强、甚至带了一点拗劲,认准了这件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便带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胆气,找到了董必武那里。

听说陈赓有此想法,董必武甚是嘉许,便答应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商量。后来果真想出一个办法,把死刑改判为死缓监外服刑。这样既不违背法律原则,也能最大限度地让沈毅为人民服务。

沈毅见到陈赓,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泪俱下地表示一定好好干。后来此人果然在翻译外国弹道学专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9年,因其有重大立功表现,受到特赦,和第一批特赦的国民党战犯一样,恢复了自由。

四、挽救宋希濂

这些事情看似与许世友的绰号不相干,其实背后体现的陈赓大将的人性光辉是相通的。他虽贵为大将军,早已是高处不胜寒的人中显贵,却一直保持着人性中质朴的一面,没有被官员身份磨去本真,坊间之所以称陈赓将军有侠义精神,正是为此。

陈赓的侠义精神,在挽救宋希濂一事上体现的更为透彻。

黄埔身份很特殊,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批出身黄埔的国民党战犯被打入监狱,我军将领中有黄埔经历的,都有意无意和杜聿明等黄埔将校保持了距离。

那些昔日曾与解放军兵戎相见,甚至手上沾着共产党人鲜血的国民党将军们,自忖绝无生理,很多人从被俘虏之时就已抱定死志,宋希濂就是其中的典型。

陈赓与宋希濂的人生有很多共同点。

文章图片5

他俩同是湖南湘乡人,同在程潜的讲武堂求过学,又在同一年被黄埔军校录取,成为黄埔一期生,毕业之后又几乎同时当上连长。更巧的是,陈赓腿上受过重伤,导致终生腿都没好利索。宋希濂腿上也受过伤,只不过比陈赓轻一点。

1931年10月,陈赓在上海意外被捕,被投入监狱。

宋希濂得知此事忧心如焚,怕老蒋一念之间便会杀了曾经的救命恩人,于是约了十几位黄埔一期的同学,深夜闯宫,面见蒋介石,为陈赓作保。蒋介石遂动不杀陈赓之念,也不再将他关押牢中,而是软禁客房,给予较多的自由,生活上按长官饭菜供膳,烟酒另备。客房里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二把椅子,窗户封死,门口站着两名武装看守。这里比起监狱里算是优待多了,陈赓还能同看守一道下棋。

造化弄人,宋希濂与陈赓此后十几年没有交集,到1949年又交轨了。陈赓率二野四兵团进军大西南,宋希濂时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率残兵败将向大西南腹地逃窜。虽然陈赓没有亲自与宋希濂交战,两人总算又到一块去了。

1949年12月19日,宋希濂在大渡河畔被解放军俘虏。当年红军长征走到大渡河,蒋介石讥讽红军将会是石达开第二,谁知这个诅咒没有落到红军头上,却兜兜转转,落到蒋校长的爱徒宋希濂头上来了。

宋希濂是蒋介石集团逃往台湾后被俘的最后一员高级将领。因为他姓宋,又是个中将,曾有人戏称他为“宋中将军”,意为国民党反动派“送终”。

被俘后宋希濂万念俱灰,他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陈赓当时已率部打到云南,听说宋希濂被俘,想起当年的情义,立即赶到重庆见了这个小老乡(宋希濂比陈赓小四岁)、同学兼救命恩人一面。

这一面,可谓重于万金。

要知道,战事未完,三军任重,陈赓为了一个战俘亲自来重庆,这是担着多大的干系。何况宋希濂是被二野五兵团俘虏的,陈赓以四兵团司令员身份来看五兵团的战俘,从情理和习惯上也略有不妥。

但任侠好义之陈赓,不光和宋希濂见了面,还安排酒宴款待,当面劝说宋希濂认真考虑接下来的人生,不能再走错路。

宋希濂不听谁的话,也不能不听陈赓的话。原以为难逃一死,经陈赓这么一劝,宋希濂又看到了一点微光。

后来宋希濂辗转被押送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进行改造,他虽然背着沉重的血责负担——当年杀了中共重要领导人瞿秋白,却时时记着陈赓的话,积极改造思想,1959年终于受到人民政府特赦。

刚一出狱,陈赓在四川饭店摆了一桌酒,约请宋希濂、杜聿明、郑洞国等黄埔同学小酌。陈赓十分热忱地接待了他们,见面时紧紧地握手拥抱,第一句话就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又走到一起来了。”大家开怀痛饮,畅谈往事,共叙在黄埔军校结下来的情谊。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纵使宋希濂等人已经是新生的公民,但他们身上的降将标签焉能说没就没了?陈赓不避忌讳与他们交往,担着一定风险,图个啥?

难道在信仰、政治阵营面前,老乡情、同学情、救命情就那么重要吗?真要这么想,那就太小看陈赓大将的境界了。以笔者个人之见,陈赓这么做,完全是出于救赎,救赎那些曾经在革命浪潮中迷失方向的人。

天下苍生,谁都有选择的权利,不管选对还是选错。即使选错了,当他迷途知返时,给个机会让他从头再来也无不可,这是超越政治的人本精神。许多人气量狭窄,不给人重来的机会,不过是各种利益羁绊、身份所限。

由此回顾本文提到的几件小事,陈赓对自己、对同志、对敌人、对事业、对历史,都能处置裕如,都能不为世人物议所累,这种底气与智慧,真是常人所不能及。

理解了这些,才更能明白陈赓大将品性之高洁、任侠尚义之可贵。

1961年3月16日,陈赓在上海不幸逝世,宋希濂惊闻噩耗,极为悲恸,他饱含热泪到中山堂参加吊唁。以后,他又撰写回忆文章说:“陈赓逝世是国家的一个巨大损失,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丧失了我一生中难得的良友。他的伟大,他的忠诚,他的卓越指挥,他的无私无畏……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解放后的几次见面,他没有一点胜利者自居的那种神气,他的谈话令我心折,使我永远不能忘怀。”

1985年初,陈赓遗孀傅涯赴美,得到在美定居的宋希濂、蔡文治、李默庵等黄埔同学的盛情款待。他们对于陈赓龙骧虎步,高下在心的军事指挥艺术和急公好义的为人,非常敬佩,赞叹不已。傅涯离美时,他们送到机场,拿出一些钱,恳请傅涯回国后代买鲜花到北京八宝山祭奠亡友的英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