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时期的种族融合

 昵称76496706 2021-11-18





在战国的时势中,有过一次大的运动,其性质的重要性甚至或许要超过了阶级的破坏,这场大运动就是种族的融合,或称之为混合。

本来“诸夏”和“蛮夷”的界限分得很严格。所谓“诸夏”,就是夏、商之后和由西方入主中原的姬、姜两大族。在这四组以外的,都被看做是“蛮夷”。虽然当时还有文化程度很高的楚国,奄有西周旧畿的秦国,中原人还是用了蛮夷的眼光看待他们,而他们也自居于蛮夷。至于吴国,中原人早已承认他们为秦伯之后了,然而《春秋经》还称其为“吴子”,和赤狄的潞子一例。

对于燕国,分明是昭公奭(音是shì)之后,但因距离中原较远,与鲜虞、山戌(音虚 xū)比邻,故当张仪说燕王时,燕王还说“寡人蛮夷僻处,虽大男子裁如婴儿”。(见《燕策一》)。可见除了种族的关系以外,还有地域的关系。那时的中原是何等的狭小,诸夏是何等的稀少啊!

夏朝的版图

其实,夏、商、姬、姜四族就是诸夏的基本团体。他们也何尝是出于一家。夏的一族,其来源固不可知;但商族是自以为“天命玄鸟”降下来的(见《商颂》)。周族自以为是上帝凭借了姜嫄而生下来的(见《大雅》及《鲁颂》)。这些事情的真假尚且不论,但他们对于自己的祖先,都认为是由于上帝的命令而出现的。

这个观念的存在,是铁一般的事实。因为有了这种观念,所以他们不承认始祖的前一代是人,他们不承认本族和别族有共同的祖先。至于姜姓的人,他们自己说是“四岳之后”,而四岳是共工的从孙,也不曾和其他三族认做本家。

当春秋时,居今河北省南部的有白狄,居今山西省南部的有赤狄(这只是一个大概的区域,今陕西省境内也有白狄,而赤狄也有在今河北的)。其他以戌为名的,陕西有犬戌、骊戌、大戌,河北有山戌,湖北有卢戌,河南有陆浑之戌及扬拒泉皋伊雒(音洛lùo 伊洛的“洛”字古作“雒”。

如“雒南”,县名,在陕西省,今作“洛南”。  — 编者注)之戌。以夷为名的,山东有莱夷,江苏与安徽之间有淮夷(淮夷或者是一个总名。那时江、淮之间,种族部落非常复杂)。姓赢的有江、黄、徐诸国。

姓偃的有六、蓼、桐、英氏及舒蓼、舒庸、舒鸠诸国。不详其姓的又有州来、钟离、钟吾诸国。更往南行,又有群蛮和百濮。这些部落各有其历史的文化;不幸的是他们不是诸夏,而我们现在所有的古史均乃诸夏传下来的,所以找不到材料,也是情有可原的。其实那时的部族自然是说不尽的交错复杂,问题之多往往超出于我们的想象。

但是过了春秋,越灭了吴,就统一了东南部;而楚呢,向东灭了越,又南跨洞庭、西越巫山,统一了淮水和长江两大流域。秦灭义渠和蜀,又统一了西北和西南两部。齐则向海上开拓;赵向北部开拓,又统一了许多异民族的地域。剩下韩、魏,虽困居腹地,不得发展,也能融化中原诸戌狄。他们各自为了求得富强,打了无数回仗。

战争的结果,使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地方,这些地方是不受中原文化的浸润的;他们并合了无数部族,这些部族是向居于诸夏之外的。这样辛劳地“工作、打拼”了二百多年,于是春秋时的许多小国家和小种族全都不见了,再经秦、汉的统一,于是他们真“做”成了一家人。

洛阳金谷园新莽墓后室壁画 - 祝融像

大的部族(或国度)为了要消灭许多小的部族,就利用“同种”的话来打破各方面的种族主义。本来楚的祖先是祝融,为了排他,就变成了帝高阳[即颛顼(音专须 zhuān xū)]了。赵祖非子(因为非子也是女修之后),秦和赵就同祖了。本来越是纯粹的南方部族,和诸夏没有丝毫的关系,其时也都成了大禹的子孙。

本来匈奴在极北,越在极南,无论如何是联不起来的,可一旦到了“关键”的时候,就都成了夏的后裔了。禹是被称为颛顼之孙的,那么越和匈奴也便同祖颛顼了。田齐自称舜后,而舜是颛顼的六世孙,他们也就与秦、赵、楚、越、匈奴为一个系统下的分支了。这几个有名的国家如此,许多被并的小民族当然也都被融化于一炉了。

以上说的是颛顼一系,还有帝喾(音库 kù)一系。自从甲骨卜辞发现以来,从里面寻得了“高祖夋(音qūn)”等诸文,研究的结果知道了夋即是帝夋,也就是帝喾。而帝喾即是玄鸟下凡的上帝,简狄乃是下届的女子,二者有神和人的区别。《天问》里说:“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说的就是这件事。

帝喾为商族的宗神,可无疑义。但周族是兴于西方的,从初兴到灭商也不过数十代,比较商的世系有四、五十代的,历史的长短相去悬殊。而且他们的文化有种种差异,显然是两个很不同的种族。周的始祖后稷虽然也说是上帝之胤(音印yìn),但那时的上帝是有很多的(见《山海经》)。商的宗神当然不即是周的宗神。然而到了种族混合大运动的时候,这两个仇雠(音愁chóu)的种族忽然就结成了亲兄弟。他们说:帝喾是一位人王,他的元妃是姜嫄,产下了后稷;他的次妃是简狄,产下了契。不但如此,他还有一个次妃,叫做庆都,生下了帝尧。在这几句话里,隐埋着不知多少的矛盾,只消细心读书便没有不觉得的。     
 
  


据他们说,自古以来的朝代只有唐、虞、夏、商、周五个。照这样分配,虞、夏属于颛顼系,唐、商、周则属于帝喾系。到了此时,似乎组织民族史的任务已告终了。但他们还觉得不甚满意,以为这两支必须合并到一条干枝上才好。黄帝本是一个最有权力的上帝,于是他们就把他从天上拉了下来。

他们说: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这是一支;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音脚jiǎo 1. 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虫:“蚑、蟜、蝼、蚁。闻之,拄喙而不能前”。2. 秦长安君成蟜,秦始皇之弟。3.蟜极,上古传说中的人物,黄帝的孙子,玄嚣之子,帝喾的父亲。  — 编者注)极,蟜极生帝喾,这又是一支。

靠了这句话,颛顼和帝喾就成了同气连枝的叔侄。二千余年来,大家都自以为是黄帝的子孙,究其原因就在这里。可惜逝者已矣;若能把战国以前的人从地下唤了起来,请他们把这件事解释清楚,他们一定会摸不着头脑哟。

记载这样世系的,有《五帝德》、《帝系姓》诸篇,今在《大戴札记》中,司马迁虽说这两篇“儒家或不传”,但他自己毕竟相信,所以全载入《史记》的《世家》中。

轩辕黄帝像

他们不仅仅把上帝拉做了人王,使神的系统变作了人的系统,而且把四方小种族的祖先排列起来,使横的系统变成了纵的系统。如伯夷,本是姜姓一族的祖先;皋陶,本是偃姓一族的祖先;益(或者伯翳),本是赢姓一族的祖先(见《左转)将《国语》。他们都将其请来放到了《尧典》里,使得他们和夏祖禹,商祖契,周祖稷成了同寅,于是这班人的时代整齐划一了。

太皞,是任、宿、须句、颛臾诸国的祖先;少皞,是郯(音谈tán)国的祖先;大庭氏,是原住在鲁国之地的(见《左传》将《国语》)。他们取了来一起说为古帝国,于是颛顼、帝喾之前又堆上了许多的王者了。这样一来,任何异种异文化的古人,都被串联到诸夏民族与中原文化的系统管里面,直接把“地图”写成了“年表”。

商朝版图

又不但此也,因种族的融合而使古代的疆域也随之发展起来。本来所谓中原,不出黄河下游及济水流域。夏、商、周数千年间的都城,只有西周因旧国所在,建都于渭水流域,其他哪一个不是在黄河下游?势力所及,西不度陇,南不越淮水、荆山。所以《商颂》虽夸言武功,而说到邦畿,只有“千里”。孟子以王道为其理想中的最高成就,他说道古代疆域,也不过是“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荀子·强国篇》中又说:

古者百王之一天下、臣诸侯也,未有过封内千里者也。今秦南乃有沙羡与俱,是乃江南也;北与胡、貉(1. 音毫 háo用于“貉子”、“貉绒”。2.音合 hé 野兽名,毛棕灰色,耳小,嘴尖,昼伏夜出,捕食虫类皮很珍贵。3 一丘之貉,喻彼此相似,没什么差别。一般指坏人。  — 编者注)为邻,西有巴戌;东在楚者乃界于齐,在韩者逾常山乃有临虑,在魏者乃据圉(音与 yǔ 养马的地方。  — 编者注)津,即去大梁百有二十里耳,其在赵者剡然有苓而据松柏之塞,负西海而固常山:是地遍天下也。……此所谓“广大乎舜、禹”也。

这里说的是秦尚未灭六国时的疆域,把现今的地方来编排,除了陕西、四川两省较为齐整外,其余在湖北(沙羡)、河南(临虑)、山东(圉津)、河北(苓)的都是些零星小块,然而荀子已诧叹为“广大乎舜、禹”,可见就是到战国之末依然不曾把古代的地域放大。其后始皇二十六年成了统一的功业,丞相王绾(音晚wǎn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如“绾个扣”、“绾起袖子”。  — 编者注)等上帝号议云: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到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仆射(音叶yè)周青臣进颂道: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这都是说五帝的地方不及秦始皇的大,当时为“诸侯”而今日为“郡县”,当时“不能制”而今日“由一统”。这是秦代公认的事实,还不曾改变旧日的地理观念,所以《有琅琊台石刻》云:

普天之下,抟(音团 tuán把东西揉成球形。如“抟纸团”,“抟饭团子”。  — 编者注)心揖(音一 yī 旧时的拱手礼。  — 编者注)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这不是夸口,是事实。哪里知道,古代的疆域竟因始皇的赫赫之功而改变了!

我们先看《淮南子》,他说古代的圣王,是:

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见《主术训》)。

他说古代的暴君,又是:

纣之也,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见《泰族训》)。

夏桀、阴纣之盛也,人迹所至,舟車(音居 jū)所通,莫不为郡[见《氾(音饭 fàn 泛的异体字。广泛,一般的如“泛宽”、“泛论”。  — 编者注)论训》]。

在这种思想之下,于是凡秦臣向始皇进的颂辞都成了“古已有之”的了。说《淮南》不足信吧,再看《五帝德》:

颛顼……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砺。

帝喾……执中而获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顺。

禹……巡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据四海,平九州,戴九天;四海之内,舟車所至,莫不宾服。

秦朝版图

如此,便把《琅琊石刻》之文生吞活剥了。大约齐、鲁儒生对始皇的功业看得眼红了,不忍不把这一套话套在圣古王的头上,好使五帝的地方不止千里,五帝的威德也追得上始皇。倘若对此说还有疑惑,试想一想《尧典》和《禹贡》就更明白了。

我们不必管“九州和十二州”的大规模的地方制,只须看“同律度量衡”不是“器械一量”吗?“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不是“西涉流沙、东有东海”吗?假使始皇之世已有了《尧典》、《禹贡》,这些“不师古”的君臣为什么偏要抄写古帝王的老账?

禹在古代的传说中,本是平地天成的一个神人。到了这时,即由始皇统一的反映,逼得古帝王的土地必须和他一样广,于是禹的偶像遂重新唤起,而有《禹贡》一篇的著作,把当时的境遇分做九州,硬叫禹担此分州的责任。其后《尔雅》有《释地》等四篇,不管里面的话和《禹贡》有无冲突,亦于篇末记云:“从《释地》以下至九河,皆禹所名也”。

即此可见,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黄帝,疆域的偶像是大禹。这是使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这是使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二千余年来,中国的种族和疆域所以没有多大的变化,就因为这两个大偶像已规定了一个型式。除了外族进来混合在中国人集团里之外,中国人总不愿把这个旧型式有所改变。所以虽不会很缩小,但也不会很扩张了。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