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验贴 | 我是如何入门数据分析的

 育种数据分析 2021-11-18

我本科是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大一大二学习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计算机语言也是学习VB。研究生时读得也是农学,不过课题是二代重测序数据的分析,因为课题的缘故,才入门生物信息。

毕业之后,去了一家生物统计软件类的公司,因为工作的原因,需要学习相关生物统计知识。也学编程语言,R语言,Python等。

现在的工作也不算是生物信息学,算是生信与育种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算法,编程,计算机及育种知识。因为每一项都不精通,但是每一项都懂一点,所以工作起来还算是得心应手。

工作的这几年中,其实知识掌握的不多,但是扎实了一些,理解得更深入了。更主要的是有了一些学习方法以及关于学习的自信:哪里不会就收集资料进行学习,死缠烂打最后入门,如果再学习深入一点,就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了。

毕业之后,我也接触了很多生信或者数据分析的初学者,他们有的是积累的一批数据,需要进行遗传评估,有些是测序得到了一些数据,需要分析写文章,有些是为了评职称,有些是为了毕业,有些是博士或者硕士课题必须要做。各种各样的原因,后来发现大家都入门了,后来听说有些人还发了很好的文章。有些同学或老师,基础其实也不好,但是后来也有了不错的成绩。

有时候我在想,自己真的是非常聪明,或者非常具有相关的天分么?现在看起来,不是的,人和人的差距很小,关键在于是否有这个机会或者机遇,然后自己是否抓得住,在其位,做其事,然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咬定青山不放松,最后总能解决。

有时候,所谓的算法,所谓的编程语言,所谓的背景,把人远远的隔离开,告诉你:你不是这块料,但是你一旦进去,发现东西也就那么多。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你如果这样想:不就是一两门编程语言嘛,不就是一些算法嘛,研究一下,都能搞定,得有这样的信心才可以。

写到此处,我想到了一件事情:毕业后拜访一位老师,是个新入校的老师,教本科生的课,这位老师之前是做其它方向的,然后代课《生理生化》。聊天时我就说起自己本科时学习这门课时的那种纠结,概念特别多,各种转化,非常难。老师听我说完,感觉很吃惊:“我之前没有接触过这门课,代课之后都是重新学的,其实就是一些概念,看几遍就可以讲了,没有那么难。”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本科时之所以感觉难,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对,如果以此为业,研究一段,我也可以代课讲解,将相关知识弄的一清二楚。

结论:

最重要的是「不要畏惧」,然后不断学习就会入门,不断实践就会进阶,日积月累就会成为高手。(我还在成为高手的路上不断前进。)感觉不错,分享吧,非常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