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在先,冲在前”,这是秦晋50年前入党时记在日记里的一句话。几十年来,无论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工作,他始终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即便退休了,他还在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发挥余热。 受父亲影响立志当名军人 秦晋1950年出生,父母亲都是军人。他的父亲与电影《白鹿原》里的鹿兆鹏一样,17岁走出陕西蓝田,在西安读书期间参加革命,1937年入党,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抗大、八路军总部工作,后来进入晋西北一二○师参加抗战。 秦晋年少时常听父亲讲他战争的经历。一次,父亲带领武工大队几十名队员参加战斗,最后只剩他一人返回根据地。父亲说,他当教导员时,每次参加战斗,他和营长都是抱着牺牲的准备,战前与营长交换党证、遗书。朝鲜战争爆发后,父亲所在的63军赴朝作战,在铁原阻击美军向纵深推进,在历时12天的防御作战中,全军顽强抗击美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共毙伤美军1.5万余人,63军也伤亡惨重。回忆牺牲的战友,父亲总是感叹,流露出对牺牲战友的深深怀念,这样的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 参加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后,秦晋父亲(右二)受到毛主席接见 父亲还参加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带领部队7天6夜沿贝利小道翻越喜马拉雅山,插入敌后断其退路,全歼印军一个旅,直逼印度北方首府提斯浦尔,取得东线战场全面胜利,战后赴京汇报受到毛主席接见。 父亲的言传身教很早就在秦晋的心里播下了种子,他从小的梦想就是长大后当一名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 在部队经受磨炼 1969年3月,秦晋参军入伍,志愿去往祖国最西边的边防一线。临别时,父亲对他说,那里虽然条件艰苦、离家远,但锻炼人,有干头。秦晋满怀憧憬地来到部队后才发现,这里白雪盖地,戈壁茫茫,三十公里以内了无人烟,与自己想象中建功立业的场景大不相同。 那时他所在的第八师开展冬季野营拉练,锻炼部队实战条件下的“走打吃住”能力。全师要在茫茫戈壁雪原两个月徒步行军二千公里。当时任师警卫连一排一班班长的他,看到小战士身负三十公斤武器装备,在没膝深的雪原中跋涉十分艰难,于是就把小战士的枪横架在自己的背包上,臂下挎着自己的冲锋枪,每天走完五十公里路程。夜间宿营,他们挖雪拍成雪墙,支起斗篷雨衣,雪地铺上毯子,五人挤一顶帐篷内睡觉,秦晋总是睡在最外侧帮大家挡风。 1971年3月,秦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今天是值得铭记的日子,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今后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干在先,冲在前”。1972年6月,秦晋调入师司令部作战科当作战参谋。当时部队担负北疆地区从阿勒泰、塔城至博尔塔拉一千多公里的边防一线机动作战任务,月月进行实兵演习,天天一级战备。在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战备任务中,他坚定履行职责,从无怨言或退缩。无论是上阵地参加实兵演练,还是随首长实施战场勘察,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16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从战士一直做到军事科科长,始终牢记着入党誓言。 ![]() 秦晋与郑州海关青年关员开展座谈 转业后积极促进地方外贸发展 1985年,秦晋从部队转业来到河南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工作,先后任科长、办公室副主任、基建办公室主任、信阳进出口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等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他始终干在先,冲在前。任基建办主任期间,为筹建新办公楼,他带领2名同事一起吃住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地跑规划、设计、审批手续。项目开工后,他把工地当成家,协调解决工程中一个个繁琐的问题。冬天,他冒着刺骨的寒风检查钢筋绑扎、模板支护情况;夏天,他顶着炎炎烈日站在施工现场查看混凝土浇筑。风吹日晒,他的皮肤变得粗糙、黝黑。最终,两年辛苦换来了拔地而起的1栋办公大楼和6栋配套楼房。任信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时,他走遍了信阳境内的进出口企业,调研企业经营状况,了解企业进出口环节的难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壁垒,促进了信阳优质农产品扩大出口。 退休后发挥余热 2000年1月,秦晋退休了。退休后的他持续发挥余热,主动参与和谐小区建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积极参加小区疫情排查工作,将疫情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实现了居住小区无疫情、零感染。他时刻关心关注海关事业发展,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他应邀参加与青年关员的面对面座谈,通过讲红色故事,鼓舞教育青年关员接力传承,勇于担当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海关贡献力量。 “我有两个生日,一个生日是父母赋予的自然生命,一个生日是我找到了终身为之奋斗的信仰。从某种角度讲,政治生命比自然生命更有意义,因为自然生命无法选择,而理想信念的选择却出自个人意愿。我将始终不渝地坚守这个选择,一心向党跟党走,走到底不回头。”在与青年关员的座谈会上,秦晋坚定地说道。“干在先、冲在前”,这就秦晋——这名共产党人最坚定的承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