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灯下漫笔

 听风8uzu6ykfns 2021-11-18

      嘈杂的白昼渐渐褪去人声的鼎沸,世界又重归宁静。听着窗外不远处时时叫唤的虫声,一盏灯映衬着黑夜无限的寂静,坐在房间的我,感到一种独处的愉悦与满足。

      眼前的日子常常就这样过去了,悄无声息却又充实自在。想想平时淡于人际交往的我,除了自得其乐以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需要到个人的生活之外去活动,因为我始终知道,个人只有存于社会才能被称之为个人,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社会而生活的。

      然而在生活的大多时候,我依然选择独行。我喜欢爬山涉水,喜欢徒行穷游,渴望着走遍祖国的万水千山;我期待这些可以让自己感到自由的活动,而这一切,只可由一人独行或两人同往,绝不可再多。

      日子常常是平淡无味的,一个个健康鲜活的生命则需要外在林林总总的活动来显示出生命的趣味来。是呀,日子若老是过得每天一个样,我肯定还是会无聊而寂寞的。然而,我更喜爱安静的独处,或湖边,或图书馆,我更喜欢过一种不与他人多来往的生活。可是如果总处于嘈杂的人群中,说着那些无聊而乏味的话语,我又定会非常难受与不自在,觉得这就是浪费光阴,不如一个人到处走走看看,享受生命的愉悦与自然的馈赠;我这一生,只愿把时光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哪怕只是静静坐在黑夜里或是在大脑里神游。

       忽而想起一句不知在哪本书上看到的话来,“人,生而自由,却又处于无所不在的枷锁之中”。以前的我还比较认可这句话,乍听确实很有道理,而如今的我却发觉这句话竟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否定。因为,我现在能时时感受到了生命的活跃与渴望,有什么枷锁可言呢?那不过是为自己逃避责任的借口罢了;即使“枷锁”真的无处不在,生而为人的我们是不是也要尽最大努力去寻找那把解锁的钥匙?否则,一个人尽管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

      现在的我是非常习惯并享受独处的,常常在阅读或者观影之后就想着能多写一点儿文字来以自娱自乐,读者不多并不影响我继续写下去的情致;除此之外我还欢喜一个人走尽一个陌生地方的大街小巷,到处逛逛,寻找灵感;或者骑着自行车随意而行,随时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停下;而带着装书的小书包说走就走,更是我一贯以来的作风……这样独行的我,一点儿都不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寂寞,反而乐在其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造化与生命的洒脱。

       闲暇时我最欢喜的便是观影、阅读与练笔;通过观影,我能体验种种不同的生活,看看每人在相同的情境所做出的不同选择,由此我也看到了人生百态;通过阅读,我慢慢发现,书中的志同道合者甚多——有的如与陶潜一般,满怀“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悠然自得;有的如苏子一般,常得“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清快明朗;有的如羲之一般,享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怡然自乐……昔日觉友甚少,如今发现,志趣相投者比比皆是,信可乐也……

       其实,话说回来,独处也并不意味着总是自己与自己呆在一起。在我潜心阅读或者看电影时,我很可能是与小说中的主人公或者电影的某个角色在一起,身临其境而感同身受。而影片或书中的世界与现实的生活又有区别,由此它们给我又多带了一层情感上的多种体验。这样的我既不会打扰别人,又不会让别人打扰到我,何乐而不为呢?并且每当在不同的场景中遇到新鲜事儿或者知道了以前未知的知识时,我尤其开心,仿佛发现了不同的世界,何其幸运!

       想想,凡人所嘈杂之地必有寂静与独处,凡人所寂静与独处之地必有热闹,那我为何不怀着自己的喜好离开人群,寻找一处自己欢喜的寂静之地呢?

      是的,独处就是如此简单而自在,任我于这广阔世界中随心随意随行。生而为人,以自己欢喜的方式过一生,不亦乐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