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句话往往非常简单,难的是真正理解其中的意味。比如“知足常乐”,你真的了解它吗? 按照马斯洛的著名理论来说,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呈金字塔结构,分为缺失需要与生长需要。其中最底层的一、二项是生物性需要,第三、四项则是社会性需要,第五项至第七项则是精神性需要。七种需要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当然,我们也可以笼统地将它们直接分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两项。 依据道理与个人经验而言,如果较低的需要没有及时被满足,较高的需要就难以显现出来。因此一个还必须为生存而挣扎的人,我们没有权利去责备他没有崇高的精神追求。那么,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是否精神需要就一定能显示出来呢?事实告诉我们的答案是未必。比如最近网上出现的“绿地”新闻,女主缺物质生活吗?不,她所拥有的物质条件远远超过生存所需,却依然沉醉于物质的享乐和追逐之中,以至于现在人财皆空,还背负了一身的骂名。像这样的事情在社会上屡见不鲜,一掀出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而我更忧虑的是如今青少年的价值观。 或许,我们还可以对人的需要层次作另一种描述——物质与精神分别在人生中占据的地位比例。当追逐物质高过追求精神需要时,一个人难免欲壑难填;反之,物质需要所占的比例越小,精神追求变成为主导的需要。好似现代社会的慈善家们,当他们对物质的需要远低于精神需要时,做公益就成为了他们最重要的事业。对此,我是非常佩服的——正因为我做不到凭自己的智慧赚更多的钱,所以至多做个怀有善意的人罢了。 因此,简简单单一个“知足常乐”的背后,它蕴含的是人追求精神需要已超过物质需要的哲理。当一个人满足了自己的物质需要,无论对别人而言这样的物质需要是属于贫还是富的范畴,他都是快乐的。 |
|
来自: 听风8uzu6ykfns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