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中,三毛是那般桀骜而不失倔强,犹如一匹驰骋草原的野马,让自己的生命在天地间尽兴离去。尽管她早已湮没于岁月的尘埃之中,可我依然想为她写一首诗歌,一篇小短文,竭力记住她的美与诚。 致三毛 你是一匹野马 任旷野的风疯狂肆虐 为了广阔的天地 为了梦中的自由 浪迹天涯 我不会问你为何离去 却知道你的自由 是流浪 是孤独 是一望无际的草原 还有沙漠 若你回来 请打碎我的梦 带我一起眺望远方 如何“结识”三毛,我得从她的书说起。如果要将她的书串联成一段话,我会说:“《亲爱的三毛》,我也想像你一样《万水千山走遍》。在《温柔的夜里》,看一场《流星雨》划过,还想知道《梦里花落多少》;于《滚滚红尘》中,《不再来的雨季》里,听听《撒哈拉的故事》,重温《稻草人手记》。《我的宝贝》,我想《送你一匹马》,随你遍览人间风光。”而今,我确实是在三毛的引领之下走在旅行与记录生活的路上,且一直向前。 这一系列有11本书的“三毛全集”,大抵是我在两年前买的,直到今天还在慢慢拆封。提起来并不觉得惭愧,因为有些书,是要慢慢看的,而我一直让它们静静地立在书桌上,还准备一直留着它们。这次,我且重新打开封存已久的回忆,随心记录重阅“三毛全集”的感想。 看少年时代的三毛,她是那么无辜而弱小。因为一场数学老师的体罚,让原本孤寂的三毛更显病态——试问,如果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拿着黑墨在孩子眼眶边画两个圈圈并且让她到走廊里走一圈,而那个学生是你的孩子,你会作何感想?看到这场体罚对三毛的影响之大,我不禁看到眼前教育制度、中小学教育者对学生们的压制,悲从中来。只要选拔考试存在一天,学生一定会受压制;尽管现在对学生的体罚并不明显,可对他们心理上的压制行为并不在少数,比如“老师说一,你不能说二”,“老师说你是猪头,你就活该被骂”,“如果你的行为异于常人,你就是不正常的”……当自己现在依然是教师时,扪心自问一下,我就不是那样的压制者形象吗?现在的孩子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思维活跃,接受能力也快,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是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尊重他们的想法,而不是一味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训”他们。 有人说,当年三毛在学校遭遇的羞辱于她何尝不是一件幸事的时候,因为这样的苦难教会她如何直面人生,在最深切的痛里能开出最娇艳的花。对此,我不以为然。明明可健康自在地生长,凭什么要被人随意拉进风霜雨雪里?你可知道,童年时受过的伤需要多久才能治愈?有的人,一辈子也走不出来。所以,我们没必要感谢那些让你在痛苦中成长的人,值得感谢的是那个没被打倒的自己。 回到书中来,我们可以看到三毛在少年时代、青春期时都不大与人交流,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只是不停地看书,看课外书。幸好有善解人意的父母,她才得以发展自己的才能。偶有自暴自弃的时候,却也被父母的爱牵绊着,她最终慢慢走入世俗,开创一片新天地来。 通过这样的经历以及她的其它书,我就不难理解世人说她是因抑郁而自杀的话来了。当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追求的本不是凡夫俗子的生活,对名与利更是无感,而对书出版也是因为能够让父母开心的人来说,她还追求什么呢?我想她是在追求精神上的圆满。如此想来,我相信她选择自杀自有她的道理——如果死亡于她是一种解脱,是一种生命的圆融,我们旁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忽而想起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他俩的故事在撒哈拉生了根,竟在六年后成为了永远的沙尘!想当初,我还会为他们的天人永隔而伤心。如今想来,其实他俩都是平凡人,在沙漠里相守着过了六年,缘分便尽了;之所以他们的故事让人动容,最主要的莫过于荷西的痴情与三毛的浪漫,让我们看到了平淡中的诗意,于是我们永久地怀念这样的爱情生活。 有人说,爱情落到婚姻里就会变成一地鸡毛。这大抵是毫无自信的人说出来的话吧!二人选择了婚姻,就是选择相守;如果在相守的日子里出现了异心,或是对伴侣有着过高的期望,欲望作祟,还能不是满地鸡毛吗?假如一个像荷西那般执着与痴情,一个似三毛般内心有爱而满怀诗意,二人的生活当真没有一个人过得精彩?如果不是,结婚于人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嘛,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想要的,并努力去争取与创造,才是正道;而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那里,无疑是不自信、不自立的表现,亦是悲哀的。 人生世间,有谁不是孤独的行者呢?这一路,有人结伴几天,有人结伴一时,无论是亲人还是好友,能结伴终生的只能是自己。有泪,有笑,有不满,有落寞,皆需自己来“享用”。 恰恰如此,唯有自渡,方能安心。内心充满诗意的人,到哪里都会是远方!写到这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便是以自己欢喜的姿态过一生——因为生命就是用来折腾与体验的啊! |
|
来自: 听风8uzu6ykfns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