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诗轩传媒 与众不同 自然出众 深度 | 高度 | 态度 | 温度 林个个作品 文海诗轩 因为有幸遇见 一切才变得不同 忆竹,写根 文/林个个 这几天闲来无事,就在四通八达的网路上,一边怀抱藏猫,一根神思遛狗。在如此无声而异动的世界,走着走着,不禁感慨风起云涌中,新人新事风干太快。前些日子,从国内老家寄来的楠竹笋干也是风干的。采挖、剥壳、剔除老节、切片,之后或是日晒,或是置于阴凉处。听说,这种制作法也容易发霉。那么看来,即使世相如玫瑰,风干了更不能葆有花香,同样可能变质,需要我们敏于思而笃于行。 与事物的风干相对的,是生命的鲜活。相对于笋干的,是沾满泥土味的竹笋。大小不一,长短不一,粗细不一。黄庭坚吟咏:“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哦,还有黑犊角,绿犊角呢。有红犊角吗?这么一问,眼前冒出古代妃嫔的细长指甲套。不要金质,不要银质,不要镶嵌珠宝玛瑙,山野的细瘦气息,怎敌皇宫的厚重胭脂。怀素可无暇顾及这些,他大手笔一挥,《苦笋帖》写好了。“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不知友人去了没去,倒是苏东坡隔空对饮,有诗为证,“攒金卢橘坞,散火杨梅林。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林个个作品 文海诗轩 因为有幸遇见 一切才变得不同 在不知不觉中,笋总要长大成竹,而记忆也是鲜活的。贫穷的岁月,我家屋后的台湾相思树都不曾开花,我也不曾在山坡上植竹。但是,竹的身影无处不在。确切地说,是日常生活以及农事,都离不开竹制品。小学时代,我曾读过的《挑山工》,那是冯骥才的散文。泰山挑山工肩上的竹扁担,或许就是我家的那几把的远房亲戚?每一个家庭,大小梳子大概都有几把,而竹扁担与木扁担就更多了。桑木扁担轻又轻,水曲柳扁担也直挺。我家取之峡谷山涧旁的毛竹扁担四五把,两端的弯钩,是用炭火烤成的,隐隐约约的还残留着黑烟痕迹。当我的肩更能承受重量,扁担也就金黄色了。那是收成磨出的,是汗水浸润的。仿佛劳作中的我多了两条手臂,仿佛这是来自金刚的恩赐。“ 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不禁想起这个绕口令。扁担竹质,家中的五六张板凳也是来自竹林。 除此之外,我家还有竹篓,用来背着赶海;畚箕用来盛土盛肥料;簸箕用来扬米去糠;竹耙用来耙黑松针;竹篮用来盛装采割的兔草;竹竿用来晒衣物;竹杠有时用来替代钢钎;竹箱用来满满地装上我假想的旅行;牛嘴笼用来套任性;竹鞭子用来赶风雨;笤帚用来扫晦气......显然,村前老井边的夹竹桃不是竹的同类,只不过叶子近似竹叶。所以琳琅满目的超市货架,永远等不来夹竹桃制品。顺便问问,竹开花吗,那就看看夹竹桃吧。显然,关于近邻间的青梅竹马,一个结不出驱除饥渴的苹果,一个不能赶去水田犁地。不过,不必再加工了,那就是纯真的儿童玩具。 林个个作品 文海诗轩 因为有幸遇见 一切才变得不同 饶有趣味的是竹夫人,又称为竹奴,青奴。南方人在炎夏,多卧身竹席,又抱上竹夫人。竹夫人用竹篾编制,多是圆柱形,也有近似人形。中空,留有网眼。可消暑,令人身心清凉。这种根据 “弄堂穿风” 原理编成的物品,是民间智慧的体现,据说大约出现于唐末宋初。令我好奇的是,竹夫人竟飘洋过海,来到了日本。翻阅了一下俳句世界,写竹夫人的竟有近百首。晋原师竹咏:“竹婦人朝雲暮雨の二つあり。”山口青邸咏:“山河古り竹夫人また色香なき。”成濑樱桃子咏:“竹夫人三尸の虫に遁げられし。”第一句中,竹妇人即竹夫人,有着两种性情。第二句中,山河失色,竹夫人无秀色,我猜测是生无可恋了,才口出此言。而第三句幽默有加。守庚申,可斩三尸,怎奈道士道行再深,也不敌竹夫人的清凉身。忍不住想起充气娃娃,与“竹夫人”一样,只属于成人世界。如果要同枕共眠,就涉及到了伦理。能否说,单身男性有福,但要有耐心,然后合法迎娶。至于未成年的,或者对于女性,“竹奴”与“青奴”或许正想着如何才能高攀得上,然后有幸成为闺蜜。来自于封建时代的称呼,令新时代的一些平民,当上几回大红大紫的地主。 对于我而言,没有尝上当地主的滋味,家境倒是逐年好转。楼房也盖了,书房也有了。竹子种类有成百上千,而常见的诸如水竹、斑竹、泰竹、圣音竹、茶秆竹等等。所谓高风亮节,秀逸俊朗,挺拔超脱,人如竹,竹如人。三友四君子,天天云淡风清。我最喜文竹,曾在书房书桌上放置了两盆。都是景德镇瓷盆,一个正方形,一个六角形。枝干细瘦,却不显赢弱;团云浓密,一层叠着一层。即使寒冬,有文竹相伴,风绿梦也绿。文竹虽然只是室内盆栽,然而气质斯文;虽然不成林,我却听出鸟鸣。可以说,我的书房也充满了竹影。新旧毛笔数十支,或白或黑的笔帘三四卷,还有坚韧如帛的高丽纸,薄而松软的毛边纸......那么,《虎溪山前汉简》,《云梦睡虎地竹简》等专集,岂不是身披书法的竹子。遥想我在出国留学前,曾热衷于临摹竹简书法,还经常以此笔法书写信札。友人漫生,才气闪烁,造诣在我之上。前几年,我们有了久违的通信。我还记得数句,“师范学兄,林间传奇。书气清雅,行为奇逸。多年未聚,书信遥寄。殷殷之情,贵如和璧。” 林个个作品 文海诗轩 因为有幸遇见 一切才变得不同 不拘于生活的困顿,在艺术世界里,生命得以不断地超越之人,其中就有郑板桥。墨竹是他的化身之一。他的一段《墨竹图》自题很有亮光,“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我尚未见过文与可的墨竹,而历代以来,尤其当代,竹子都被俗人折腾烂根了。性灵丧失,思想干涸,才气枯竭,不管是用一得阁还是曹素功,或者是玄宗与花仙,都只能在纸上结成干淤泥与顽石。读一读这段文字,不难看出郑板桥之无超越了文与可之有。板桥无中生有,是真空之后会得妙有。 说到郑板桥,思绪顺便拐弯,再上溯一回魏晋南北朝。于是,我看见了竹林七贤。除了醉酒,青白眼,广陵散,房子衣裤......暗的夜,昏黄的灯,我的耳边仿佛想起阮籍的哭声。“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如今,曾经的乱世趋于相对的太平。对于七贤,却不该看成过去式,不该只是成为一份谈资。思想与精神需要延续与发扬,断层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也就缩头缩脑了。 半路上,喜好庄子的良宽亮出了身姿。他吟了一诗:“袖里绣球值千金,自夸好手无等匹。有人若问个中意,一二三四五六七。”蹲在道旁采摘野菊的无名小翠也跟着唱:“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绣球有八个。”我有顺风耳,雅号林个个,于是听了不乐意,诘问两人,“你们好上了,我找谁游山玩水?”“找我!”八大雪个应答道。东汉《释名》更有一番好意,唱道:“竹曰个,木曰枚。”明代《六书本意》也喜欢凑热闹,摇头晃脑地说:“个,竹一枝也。”于是,我大大开心。是呀,儿时的我,曾经把“叔叔”叫成“竹竹”,所以多了一个绰号。个个也好,竹竹也罢,更是一道加减运算。多了,是繁体字;少了,才现真面目。为此,我有了灵感。创作主题就是《竹林七贤》。简言之,我写了七次“个”字。一个一人,一人一竹。人有胖瘦,竹有高低。在简约的笔墨中,竖划蕴藏身影,人的翅膀托起竹林的上空。 林个个作品 文海诗轩 因为有幸遇见 一切才变得不同 听说,竹子在前四年的时间里,露出地面的部分仅仅长了三十厘米。竹子啊,为什么能够如此忍耐?难道没有听见嘲笑声吗?为什么不敢大胆入世,好成就一番大事业?或者是,竹子很善于卧薪尝胆,是为了一雪前耻。哦,拟人手法不可多用,有时一如令人生厌的自作多情。竹子,仅仅只是万物中的一类,不为成仙,修炼自然而然。没有游云可乘,以地面为界,在黑暗中盘根错节,一天一天的,拓展了几十平方米的疆域。能量积蓄足够了,生命力爆发了,阳光骑着骏马来看风景了。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地面部分飙长,达到了二十米左右。《淮南子・原道》说道:“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广雅・释诂一》说:“根,始也。”而老子更早谈及物的万千纷杂,各自又回到自己的根上。归根就是大静,大静就是交还使命。显然,这是老子借物谈人应有的精神。抱歉,行文至此,拟人手法如戒不掉的雪茄。那么,为竹根的生命传奇喝彩吧!竹身与竹根仅仅只是生长,只是存在,这就是它的使命。或许,它能把使命交还给自然与造物主,那么就得道成仙了。 于是,我想创作独字书法《根》系列。枝叶是摇曳的,而根是沉静的;枝叶是欢跃的,而根是屏息的;枝叶是靠近七彩的,而根安居于黑白。然而,多日来我依然无从下笔。突然想起友人窗升,虽然身在商海,却神往书画艺术,尤其立下宏志,日后开设一家大型根雕艺术馆。这给我带来了启发。喜竹,赞根,何不先去竹根雕的世界遨游一番?大自然鬼斧神工,巧匠下刀精准。天人一体,随类赋形。与奇巧、雅致、细腻、隽永、秀气相比,我更在意神韵游离以及真趣盎然。与其这么说,不如认为质朴、粗犷、豪放、生拙、浓烈等风格才更能意会竹根的一身泥土气息。比如牧童与水牛;比如福狮一对;比如钟馗;比如达磨――青青翠竹,连于六根。四大皆空,法身心禅。最是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要数十八罗汉,他们在我面前又跳又叫。之前,我也涂写了十八罗汉,那是十八个酒瓶子,每一个酒瓶子都长着八字须,而且肚子空无一物,那些酒一入口就蒸发掉了。想必罗汉也惭愧,因为至今未醉。我更惭愧,只会书空,顺便以小技雕虫。 林个个作品 文海诗轩 因为有幸遇见 一切才变得不同 瞧我走神了,只借到《葵花宝典》的腰封。“根”字如何写?还是回到郑板桥歇脚的凉亭,听一听蒋士铨是如何品评的,“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真可谓字画相生,亦字亦画,字不离画,画中可寻得字法。“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这更进一步对板桥艺术进行了点睛,三者交叠而又各自独立,不黏不滞,无住自然,若即若离,心真生逸趣。 昨日,恰巧读到旅日艺术家杨永居执笔的《琐忆系列》,“忆李骆公先生”与“忆王学仲先生”这两篇尤其印象深刻。作者认为,李骆公的书迹亦书亦画,其灵感来自大自然,与取之于自然界的树根造型艺术有相通之处。而在作者回忆王学仲时,“听他说,虽有书画同源之说,书法家创造书法形象,不能凭借于象形,必须借重于意象。”又列举张旭于舞剑中受启发;黄山谷于船夫荡桨中悟出笔法。之后,作者力赞王学仲,认为他“尤其书法功底深厚,广泛研习各种书体,并以画理带动书法创作。”不难看出,作者所忆的两位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有共通之处。书法要巧于借力,尤其在领悟中有大飞跃。如此看来,我是操之过急,面对七分自然三分人工的竹根雕,却想要亲眼一睹未动刻刀之前的竹根。哦,再酝酿几天,或许灵感火花一闪,《根》系列就应运而生了。 林个个作品选 ![]() ![]() 文海诗轩传媒精英团队 社长总编:那年 副 社 长:若惜 风铃 社长助理:烟雨 编 委:若惜 红尘 刘洪涛 鹿晗 剑雄 蓝莲花 暗香 听雨 风铃 紫嫣茜雪 念家乡 森林狼 爱我中华 笑舒云袖 摄影部长:森林狼 宣传部长:杨彰 宣 传 部:古三槐 常贵佳人 金牌主播:沧海一粟 指尖轻语 风华正茂 彩衣纷飞 婉彤 紫嫣茜雪 淡静若水 冷月 白贺 翠翠鸟 天蓝蓝 子龙 沧海 知知 技术合成:若惜 --投稿须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