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江四河后记

 寅吃丑粮 2021-11-18

 冉前锋

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是微风掠过流水的声音。

看!风拂江河,阳光雨露,万物复苏,生命就这样沿着江河一路蓬勃,山川河谷,草木竹树,飞禽走兽,花鸟虫鱼都在河边生长。人类最先的栖息地也是江河流域,风吹两岸,五谷飘香,与大自然砥砺成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明的辉煌。

图片

长江云阳段

我的家乡云阳就处在一江四河的美丽环境中。从远古而来的盐水女神部落开始,就在长江及其支流边发祥成长,狩猎打鱼、磨制石器,编织渔网,陆制猛虎、水伏蛟龙,开始了人类最早的征程。五千年来,刀耕火种,仰取俯拾,开疆拓土,保家卫国,共同成就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图片

汤溪河

半生已过,当囿于现实的项圈后,我数次把目光投向脚下的这片土地和江河,试图还原她原来的模样。走峡谷、过河滩、寻野老、查典籍。尽管小河断流、古庙坍塌、街瞿淹没、险滩不在;尽管江上白帆远走,盐大路上的爱恨情仇散落,原住民的田园牧歌无影无踪,桡胡子连同他的纤道、蒿杆沉入水底,船工号子,挑二情歌、文人清泪、壮士豪情随风吹散;尽管王侯将相、僧侣仙道、商贾羁人、黎民百姓共同演绎的一个个精彩传奇都已经湮灭,我还是试图通过写作,来发现他们的蛛丝马迹。

图片

澎溪河

写水就是为了清澈自己,明亮眼睛,洗涤心灵,回望来路,起航梦想,重塑信仰之光。

本次“一江四河”的撰写,由于自身笔力、水平、认知、学识不足,文章中存在不足之处和错误,真诚感谢读者的批评指正,以后若有机会,再行修改。

图片

长滩河

现就“一江四河”写作背景,作如下说明:

一、我写的是散文,不是方志、水经注、河流介绍之类的历史地理专著,更没有作这方面权威、指导意见的奢望。“唯一”正确是不可能的。散文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范畴,虚构和艺术加工是文学的基本特性。

二、此系列文章仅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环保文学、怀旧散文的一种尝试,在注重文学性的同时,尽量做到历史地理知识的准确性,但本地历史悠久纷繁,地理纵横交错,人文表述不一,资料严重匮乏,前人惜墨如金,记述寥寥,所以难免有考证不足,记述有误的现象。

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所有一江四河流域的古老现代文明是他们书写的。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云阳人,怀着诚惶诚恐的心理敲打出这些文字,作一次粗鄙的记录,仅是一个赤子对家乡的献礼。在撰写过程中,借鉴甚至摘录了《后汉书》、《水经注》、《华阳国志》、《酉阳杂俎》、《寰宇记》、《茶经》、《舆地纪胜》、《三国志》、明代嘉靖年间《云阳县志》、咸丰和乾隆年间《云阳县志》、民国《云阳县志》,直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贾聚星先生主编的《云阳县志》等的相关内容,没有这些宝贵文献的参考,是不可能写下这些文字的。

四、感谢熊道友先生的四业汇公众号和他麾下的广大汇友对拙文的支持!道友先生、龚光辉老师与我同是六十年代的盘石老街人,尽管经历不同,成长各异,但我们都怀着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挚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编辑、配图、整理、修改了这个七万字的系列文章,其中辛苦,可以想见!“四业汇”秉承“多一个维度了解云阳”、“海纳百川”的理念,连续推出一江四河,我的拙文才得以和读者见面,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图片

磨刀溪与长江交汇处

大雨来袭,江河陡涨,我从长江之滨的新县城沿着澎溪河,翻越唐家垭口分水岭到汤溪河,然后经汤溪河支流团滩河一路北上,赶去位于大山深处向阳河工地上,一路江河澎湃,水流湍急,如画江山,笼罩在烟雨飘渺中。祝愿各位平安健康,事事如意!

美文欣赏点击如下链接:  编辑熊道友

1.大江东去(上) 2.大江东去(下)

3.汤溪水暖 4.澎溪北来

5.永谷长歌 6.南来新军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