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故居祠堂巷 一条南宋御街,串起多少杭州名人名巷。祠堂巷是其中之一。祠堂巷与御街基本平行,巷口在高银街。巷子本身比较隐蔽,但因为有个于谦故居,所以名传遐迩。 于谦(1398一1457),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故居位于祠堂巷42号。巷内过去有个纪念于谦的岭忠祠,故名。 史载,1499年,瓦刺入侵 ,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被捕,史称“土木堡之变”,大明皇朝危在旦夕。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成功组织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刺,避免了明朝像宋朝一样京师沦陷,万千黎民百姓生灵涂炭的噩运。清代大诗人袁枚诗云: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意思是,正是因为西湖边长眠着岳飞,于谦两位大英雄,西湖才赢得如此盛名。 也有后人将“岳飞,于谦,张苍水”这三位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的民族英雄并称为“西湖三杰”。三位民族英雄都长眠在西子湖畔,西湖的历史文化积淀能不深厚吗? 葛岭山下忆黄源 文学前辈黄源纪念馆位于杭州西湖一侧的葛岭山脚。离遐迩闻名的景点断桥不远。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黄源,浙江海盐人,是鲁迅先生晚年亲密的弟子和战友,上世纪30年代他帮助茅盾、鲁迅编辑《文学》、《译文》月刊,并译著了许多外国名著。抗战爆发后,他投笔从戎,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兼党委书记、浙江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文联主席等职。他主持改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全国汇演一等奖;改编的昆曲《十五贯》得到毛主席、周总理嘉奖。他曾荣获省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荣誉奖等。他曾被划为右派,于2003年1月1日在杭州离世。享年98岁。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从10月19日逝世至22日安葬的四天里,赴万国殡仪馆瞻仰鲁迅遗容和到万国公墓参加葬仪的前后多达数万人。黄源自始至终参与葬礼活动,操办葬礼事务,是鲁迅灵柩落葬时16个青年作家抬棺人之一。 ![]() ![]() ![]() 1936年黄'源(左一)与著名作家萧军,萧红合影。 ![]() ![]() ![]() 走近孤山说俞楼 西湖孤山南麓,西泠桥南侧,有晚清朴学大师俞樾故居,俗称“俞楼”,现为俞曲园纪念馆。 俞樾(1821.12.25-1907.2.5),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戏曲家、书法家,是大文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 1908年(清同治、光绪年间),俞樾受骋出任杭州孤山诂经精舍的学教,讲学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余年。1878(光绪四年)弟子们合力筑俞楼,初建两层,筑有围墙,院内假山叠石、亭台楼阁,青瓦褐柱、飞檐翘角。 俞曲园纪念馆以丰富的文物、图片、资料,全面展示了俞樾的学术成就和他对西湖山水文化的贡献。 ![]() ![]() ![]() ![]() ![]() ![]() ![]() ![]() ![]() |
|